分享

基于“质”的管理,需要破而后立

 blackhappy 2022-02-10

传统管理模式往往把运营体系看成一个理性的、机械的系统。这种基于“量”的管理强调企业的规模、硬件、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强调控制、制度和流程。即只需要人的手脚,却不需要人的大脑。

而基于“质”的零缺陷管理,正是要把人从机械系统中解放出来,将整个组织可以看成是一个生命系统,实现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利益相关方之间动态的平衡。

管理究竟应该基于“质”还是基于“量”?

管理的质量又该如何衡量、如何改进?

菲利浦·克劳士比提倡的零缺陷管理,对于提升“中国品质”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对这些课题的思考,对现下企业提升管理大有裨益。

文章图片1

一、“质”与“量”的区分

在人们的印象中,“质量”常常作为一个词出现,譬如高质量发展、产品质量。在我的著作中,把质、量分开来谈,名曰《质与量的战争》。

虽然我们经常将质、量相提并论,但在实际管理中,却出现了基于质的管理模式和基于量的管理模式。

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无论是参与市场化竞争的国企还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国企,面临的很多管理课题概莫能外。而我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正是推动企业管理如何有效地从量向质转变。

什么是基于量的管理模式?我认为,就是传统的西方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它强调企业的规模、硬件、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强调控制、制度和流程,是一种由内向外扩张的管理方式。

1905年,福特汽车公司创造了汽车流水线生产方式。这种管理上的变革,实际上就是实现生产流程化和制度化,注重的是每一环节的标准化和可控性。

这成为当今多数企业专业分工的样本,每一位工人从此成为整个体系的一颗螺丝钉,人也因此成为创造利润、实现目标的工具。

这种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把生产运营体系看成一个理性的、机械的系统。

它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把促成了科学管理主义者或效率主义者们的热情,极大地提高了欧美企业的生产效率。

但是,随着80年代美国企业经历了'品质革命’(克劳士比主导)、'管理革命’(彼得斯主导)与新技术革命(互联网主导)的多次洗礼,已经由'生产力时代’迈进'质量时代’(朱兰大师语)。

但在我国这种模式依然大行其道,不过已捉襟见肘、日薄西山了。

极端例证就是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根据相关媒体报道,在严格的生产流程和制度中,员工每天如机械零件一般重复着同样的劳动——企业只需要人的手脚,却不需要人的大脑。

压抑、孤独、枯燥、劳累,在这种情况下,环境设施再完善,自杀事件也无可避免。

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企业管理亟需向基于质的管理模式转变。和基于量的管理模式不同,它是由外向内收敛的,整个组织可以看成是一个生命系统,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利益相关方,应该实现动态的平衡。

企业生产经营要涉及企业自身、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几种利益都应该在系统运行中受到照顾,不损人、不害己,名利双收、战略共赢。

将整个组织看成生命系统。我的这一理念受恩师克劳士比先生影响颇深。克劳士比早年学医,而基于质的管理更加强调组织的生命系统特征。

基于质的管理就是要把人从机械系统中解放出来!

这是一次巨大的变革,我花费数年时间,一直在推行并不断完善他的理论。理解这一理论,首先就需要认识零缺陷理念和员工人性化工作对管理的重大意义。

文章图片2

二、零缺陷管理模式

谈到基于质的管理的核心理念——零缺陷管理时,我很喜欢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一道划痕的故事。

大概是这样的:广东某家具公司,对一批即将发运的桌子作最后检查。终检人员发现,在一张桌子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一块木板的纹理与其他木板不同,感觉像一个划痕。显然是木料用错了。

检查人员尽责地喊了“停”。这样,生产人员就不得不出来了。他们认为,这点问题实在算不了什么,就和检查人员商量,允许做第二次提交。但是,当产品第二次提交过来后,终检人员按照原来的流程再次检查时,发现原来出现问题的地方已经改正了,但在另外一个地方又有了一道划痕,一道完完全全的物理划痕,显然是修复过程中新增的。

检查人员再次喊“停”。生产人员此次搬出“救兵”——设计人员。设计人员认真研究一番后,对检查人员说:“不就是一道划痕吗?放一百个心,我可以向你拍胸脯保证,绝不影响正常的功能!就过了吧!”

可惜,他们碰上了一个“认死理”的检查人员。他说:“除非图纸就是这样的,那么你们在每个桌子上都做一个划痕后,我立马放行。”

事情最终闹到了公司老板那里。老板了解了事情经过后,对大家说:“质量绝对是我们的生命,任何人都不得找借口。但是这次问题并不大,我们是不是先算了?不过记住,下不为例!”

每次给企业领导讲这个故事时,大家都会陷入沉思。这个故事不难理解,它无非表达了管理者决策的两种机理,质量与数量。

“数量是什么?1、2、3、4……而质量呢?就是0和1,就是是与非。”我很反感“持续改进”这个词,因为在企业管理方面,很多时候,就是是否在追求零缺陷,是达标与不达标的区别,而不是达标50%或者70%。

古语说:“取乎上者得乎中,取乎中者得乎下。”意思就是说,制定的目标和实际取得的成效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由于生产成本、生产周期等各种因素影响,追求零缺陷,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实现零无缺陷。但是,以零缺陷为目标,就会使企业管理面貌和理念发生巨大变化。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人们在震惊之余又觉得无奈。虽然表面上看是无良商户私自添加三聚氰胺造成的后果。

但是,如果三鹿以零缺陷为工作准则,不容忍哪怕一袋奶粉不合格,那么,不合格奶源又怎么会流入生产线中?

零缺陷,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要敢于向缺陷和失误说'不’,设立产品或服务的高压线,绝不能心怀侥幸。这是涉及企业诚信与人品的问题,也是基于质的管理的重要内容。

文章图片3

三、员工的作用

我们将质量的本质还原为管理问题,而不是技术活动。经过这种还原,人们还会发现,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不得不被禁锢的员工创造力,再次得到激发。

管理企业时,很多时候会“导因为果,把手段当成目的”。这句话可以用学生上课的事例加以说明。

一个高中学生,两年后参加高考。他的英语不好,于是便决心制定一个计划,争取在高考前大幅提升英语成绩。

他分析了自身英语的不足之处,找到了听力、语法等薄弱环节;而后,他制定计划,突击这些内容。

当时是夏天,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他的计划就是中午花时间大声朗读半个小时英语,而后自习学习语法。

他的计划原本很顺利。但是到了冬天,天变短了,中午休息时间只有40分钟了。他感觉时间不够,但为了完成之前订立的计划,他便在课余时间零星地读。

结果,其他学习进度也被打乱了。

问题在哪里?就在于倒因为果。

这个学生的目标是学好英语听力和语法,而不是每天必须大声读半个小时英语。以手段为目标,最终很可能得不偿失。

企业管理与之类似。为了确保产品或服务质量,企业会订立很多规则,譬如人们熟知的ISO 9000、5S、六西格玛等。与此同时,往往建立质量检查组织,确立质量维护流程。

结果,所有人按照流程去做了,但所有人都以流程为目标,而忘记了自己应有的职责。管理成为一个机械的技术活动,每一个员工在其中微不足道。

这当然是不对的!

一个充满活力的管理体系,应该能够把一个个被系统控制的“螺丝钉”解放出来,让他们成为能够控制系统的“司机”,然后“开车”上路。

文章图片4

“司机”是一个恰当的比喻。一个司机,当他坐到驾驶员位置上手握方向盘的一刻,就知道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他会马上打起精神,按要求操作车辆,而且会告诉坐车的人系好安全带。他知道他的岗位赋予他的职责是什么。

让员工意识到他的岗位的真正职责,去除掉把员工束缚在“螺丝钉”角色的管理手段,员工将活起来,管理将充满朝气。这就是基于质的管理。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深蒂固的基于“量”的管理定势能量太大。

但是,迄今为止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管理理念的价值,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能够觉醒,走在基于“质”的管理道路上。

受访人:杨钢

采访记者:刘文硕

-End-

【黄埔75期】

国际注册质量总监高级研修班

克劳士比作为中国质量界“黄埔军校”,23年来,培养近万名企业家及高级质量经理人,并于2003年,创建并推广首席质量官(CQO)制度。

文章图片5

本期国际注册质量总监班(CQD)系国内首创,将中国质量总监的职业发展要求与Crosbyism的能力模型相结合,其知识体系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实现企业增长和个人职业生涯进阶具有重要意义,被业内公认为最有效、最系统的高级经理人培训项目之一。

  • “一次做对”的工作哲学指导自己的实践;
  • 用“完整性”的系统思维实施质量战略管理
  • 应用新的技巧推动质量文化的变革
  • 通过领导力的提升完成“角色转化”以及职业生涯之路的拓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