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闽南文化中的胡人纹饰:骑兽与献宝

 鹭客社 2022-02-10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漳州郭坑景良楼的胡人骑兽(郭俊山拍摄)


在闽南文化的纹饰类型中,代表祈福的,主要有两种,一为蝙蝠纹,二为胡人纹。蝙蝠纹最常见,胡人纹则较为少见,其多以骑兽(狮、象、牛等)同时也是献宝的形象出现,故也称胡人骑兽、胡人献宝等,其中,胡人骑狮最为普遍。胡人与狮的组合,除了骑狮,还有牵狮、戏狮、驯狮---,无论何种组合法,均寓意为祈福与镇煞。在闽南,随着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明清时期的胡人形象渐渐演变成洋人、番人,但在民俗意义上,还是称为胡人为妥。

就胡人骑狮而言,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出现在古埃及护身符上,体现为法老站在狮背上,类似的造形还出现在西亚与印度。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各国曾将狮子进贡中国。东汉时期,在佛教传入的同时,狮子文化亦开始影响东土。魏晋时期,中原胡人骑狮像主要体现在一些铜器与瓷器上。在陕西,至今还保存有不少柱头上雕刻胡人骑狮像的古代拴马柱。

龟山殿(林鸿东摄)

龟山殿(林鸿东摄)

龟山殿“胡人骑狮”(林鸿东摄)

龟山殿胡人骑狮(林鸿东摄)

2020年7月5日,我在漳州角美台商投资区的东山村采风时,偶然到龟山殿(有说是始建于元末明初)一行。在龟山殿凹寿墙上,意外看到了两件胡人骑狮石刻浮雕。此两件胡人骑狮像中的胡人有主有仆,已经不是传统的西域胡人像,而是欧洲洋人像,这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外交流的新背景。

正一宫胡人驯象(庄国庆摄)

正一宫胡人驯狮(庄国庆摄)

无独有偶,距龟山殿30多公里的厦门市同安区大同镇正一宫竟也发现有类似的两件浮雕。正一宫,又名玄坛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浮雕中的胡人服饰与龟山殿极为相似,都是献宝主题,不同的是:龟山殿是骑,正一宫是驯;龟山殿是双狮,正一宫是一狮一象。由于类似的“西洋人雕像”在厦门极为罕见,同安学者陈金城老师盛赞此两件浮雕为“同安地区无价之宝”,颜立水老师则指出,“作为传统道教的宫庙,以洋人形象装饰中国传统宫庙的做法,在厦门还是首次发现”。同安文物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同安辖区内的宫庙中,仅正一宫尚有保存西洋人物浮雕”。

昭应宫(林鸿东摄)

昭应庙胡人骑狮石雕(林鸿东摄)

昭应庙胡人骑牛石雕(林鸿东摄)

昭应庙胡人骑象石雕(林鸿东摄)

昭应庙胡人骑狮(林鸿东摄)

有意思的是,2020年12月,我在同安丙洲始建于明代的昭应宫一下子发现了四件胡人骑兽,其中,两件“胡人骑狮"、一件“胡人骑象”、一件“胡人骑牛”。这次发现,是续正一宫之后,“胡人骑狮”、“胡人骑象”的“厦门的第二次发现”(“胡人骑牛”是首次发现),推翻了前述“仅正一宫尚有”的说法。昭应宫的胡人骑兽像,同样有胡人献宝像的特征。

漳州郭坑景良楼的胡人骑兽(郭俊山拍摄)

漳州郭坑景良楼的胡人骑兽(郭俊山拍摄)

2022年2月9日,漳州摄影人郭俊山在郭坑村景良楼(似乎为清代建筑)的抱鼓石上发现了两件胡人骑兽像,一件为骑狮,一件为骑兽,主题同样有献宝之意。

我相信,只要耐心找下去,一定还会发现。

以上发现的胡人骑兽像或称胡人献宝像的共同特点是:一、都出现于明清时期;二、都位于九龙江口的码头地带;三、浮雕中的胡人都是西洋人特征。

胡人纹饰也有不骑兽与献宝的。

早在2010年,厦门一报社便曾报道了同安旧影剧院旁的“王纯开妻陈氏”节孝石牌坊上有一个洋人形象。报道中称此“洋人石”在厦门传统的节孝石牌坊上还是首次出现。“王纯开妻陈氏”节孝石牌坊建于1807年(清代)。2017年的一篇漳州新闻也同样报道了类似的事,如建于1707年(清代)位于新华东路岳口街道的“勇壮简易”石牌坊,同样发现类似的“洋人石雕”(至少有两件)。2021年4月23日,我在漳州市龙海区石码镇杨氏大夫第的墙壁上,亦发现了民居墙壁上的“洋人石雕”。此大夫第始建于清光绪年间。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厦漳包括宫庙、牌坊、民居在内的建筑装饰中陆续出现了“胡人石雕”(洋人石雕)的身影!

石码杨氏大夫第洋人雕像(摄影:林鸿东)

杨氏大夫第的洋人雕像(摄影:林鸿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