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乞丐皇帝朱元璋登基时念出一首诗,前两句狗屁不通,后两句惊呆众人!

 枫馨斋 2022-02-11

后台回复苏轼李白杜甫,读精彩文章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天色未明,大雪下了一夜,铺满整个应天府(今南京)。

市井寻常人家的大门都紧闭着,寒风与积雪蛊惑着人们的睡眠,终究是一翻身又睡了过去。

但一处朱门拱梁的大宅院内,却很早就忙开了。

慌乱的脚步声,热水灌进铜盆的声音,主母呵斥丫鬟的声音......

紧接着便是府门洞开,撑伞的小厮们簇拥着身穿紫色官服的大人上了马车,他掀起轿帘朝着门口的夫人摆摆手:

“回去罢,无需挂心!”

说完又赶忙吩咐车夫快着点,万万不可耽误了时辰。

今日可是新皇登基的日子,若是出了差错,他就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约莫一刻钟之后,马车行至宫门外停下,他下了车,只见大雪已经停了,白茫茫一片落在朱漆的宫墙上,点缀出几分肃杀之气。

他略略理了下官袍,便朝着大殿走去。

Image

南京明故宫雪景

“王大人,留步!”

刚走没两步,他便遇上了同僚张大人,两人结伴而行。

“昨儿个还未见雪花,未想一夜之间天地变换了颜色,当真是天降祥瑞。”

听闻他如此说,那张大人压低了声音小声道:

“听说咱们这位新皇乃是乞丐出身,腹中半点墨水也无,且杀虐成性,是福是祸,尚且不好定论啊。”

他皱了皱眉,心中虽然赞同,但也不愿为自己引来祸端,只道:

“今日乃是新皇登基的好日子,张大人慎言。”

见他一副明哲保身的样子,张大人只得讪笑了几声,两人一路无话,直奔大殿而去。

到了大殿之中,官员皆按照品级高低列好位次,像他这种四品官,只能站在最末位。

接着新皇驾到,登基仪式开始,一套繁琐的流程下来,他已经略略出了一层薄汗。

心中突然又响起张大人方才说的话,眉头微微一皱。

Image

上面坐着的这个人,本是最不可能坐在这里的人。

本是草莽出身,一家子都是最底层的贱民,为了逃避赋税东躲西藏,又遇灾荒,以至于家破人亡,只得进了寺庙,做了个小和尚。

而后寺庙遭难,又沦为乞丐,投身农民起义军中,刀剑拼杀几重光阴,才登上了权力之巅。

这样的一个武夫,真的能治理好国家吗?

他正神游天外,忽而一声清脆的鸡啼打断了他的思绪。

那声音穿破云霄,给人一种莫名的振奋之感。

被这声鸡啼吸引的不只有他。

只见原本坐在龙椅上的那人,豁然站了起来,缓缓移步至大殿门口,抬头望着发白的天色。

满朝文武随着明黄的身影纷纷转过头,面露疑惑,显然猜不透这位帝王的心思。

也是在这时,他才看清了身穿龙袍之人的长相。

皮肤由于常年的风吹日晒而变得粗糙,五官绝对算不上好看,是一张再平凡不过的脸。

周身气度有些让人畏惧,但还缺少着身为帝王的威仪。

Image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

突然,那人开口吟出了一句诗,如果能称之为诗的话。

他听后几欲失笑,但不敢表露,只能在心中暗暗嘲讽摇头:果然是农民出身,念的这是什么东西!

再看看身旁官员想笑又不敢笑的表情,显然与他的想法一样。

旁边的张大人朝他使了一个眼色,仿佛在说:

“我说的没错吧?看看这作诗的水平就知道,这样的人如何治国?”

他只得轻叹了一口气,报以一个无奈的眼神。

不过那万人之上的皇帝可不知道他有这么多内心戏,接着又道: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此言一出,众人都怔住了。

雪后初霁的天边,隐隐有绯红之色浮现,整个大地都被光晕笼罩。

而一个王朝的建立,正如旭日东升,将寒冷的雪夜驱赶,将乱世的纷争平息。

这不正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吗?

此等豪气,也只有帝王才有。


这个帝王的名字,叫做朱元璋。

Image

一诗吟罢,朱元璋回过头来略带戏谑地望向朝中众人:

“诸位爱卿觉得咱这首诗作得如何啊?”

这时他才如梦初醒一般,跟着文武百官一同赞赏此诗气度不凡,彰显帝王之风。

半是奉承,半是真心。

诗嘛,写得不算出彩,比起先贤之作,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早在唐代,诗鬼李贺就曾在《致酒行》中写过: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但诗中的豪气,却最是难得,若无这等气魄,想必也不能一步步从乞丐登上帝位。

只是那时的王大人还不知道,这个皇帝以后还会有更多惊喜等着他们。

朱元璋虽没有出身于书香世家,但十分好学,亦喜作诗。

一年秋日赏菊之时,他就曾提笔写下了一首《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此诗与黄巢所写的《不第后赋菊》相似,尽显逐鹿天下,所向披靡的豪迈之气。

而在冬日大雪纷飞之际,他又写下一首《雪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寒竹虽为大雪所压,却依旧不肯低到尘埃中,只等骄阳化雪,再展风姿。

写的是竹,亦是他自己。

除了作诗以外,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下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并不像一开始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武夫。

Image

朱元璋所写《大军贴》

其实,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的“武夫”还有很多: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写下:三十功名尘和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御马杀敌的辛弃疾曾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曾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曾写下:天下攘攘百岁间,英雄出世笑华山。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他们的手,能拉弓,也能提笔,能杀敌,也能研墨。

只是那双拉弓的手,写下的诗作,也往往盛满了睥睨天下的豪情。

那是经年的风霜刀剑所慢慢磨刻,最终渗透进血肉之中的王霸之气,不管世事怎样更迭,光阴怎样变换,都无法消弭。

读书时,写字时,说话时,甚至在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中,都会显露出来。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

而对于他们来说:写下的诗句里,藏着烈马与风沙,藏着勃勃野心,还有那穷尽一生都要去追赶的骄阳。

【后记】:关于朱元璋写下此诗的具体时间,未有定论。一说是在登基时所作,一说是在登基后所作,文中具体细节采用了一部分文学加工,并不能作为真实历史事件去参考。若有不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