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时的李焕英,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另一种人生

 awoziji 2022-02-11


2021年春节档电影最大的黑马无疑是《你好,李焕英》,上映12天票房突破42亿,票房与口碑双丰收。

然而这部贾玲打磨了4年,用来纪念母亲李焕英的作品,一度被预言是烂片,但最后每个走进电影院的人都被它戳中泪点。“哭”是评论里出现最多的词,甚至有网友说,“根本无法客观评价,因为感性完全压倒了理性”。

《你好,李焕英》最大的杀手锏在于母女之间互相成全的爱,朴质而真诚,简单却动人。

Image

电影里,贾晓玲穿越到妈妈结婚前,拼命撮合她和厂长的儿子,想让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生一个更优秀的孩子,哪怕自己将不存在。

妈妈却不愿意,她依然选择嫁给了贾晓玲的爸爸,因为这样才能依然是你的妈妈。正如李焕英说的,“我的女儿,我就要她健康快乐就行”。

你以为已经很爱妈妈了,但她却比想象的还要更爱你。

也正是在《你好,李焕英》里,很多人发现了妈妈藏着的秘密。

原来在妈妈的少女时代里,她也会犯错、会耍小脾气、会想要炫耀刚得到的新裙子、会蹦蹦跳跳地走路、会英姿飒爽地打球、……

原来,妈妈也不是生来就一副中年妇女的模样,她也曾是花季少女,张扬而肆意地活着。

Image

只是在成为妈妈后,她才学会缝衣服、学会省钱过日子、学会强悍和无所不能。

Image
'超人'妈妈的背后
是密不透风的生活作息

妈妈是超人吗?

应该所有的孩子都会大声说,我妈妈是超人。

有位博主曾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位全职妈妈的一天时间表,从早上6:30起床做饭到晚上11点检查完孩子作业睡觉,一天满打满算只有2个小时是空闲属于自己的时间。

Image

这一整天的安排,我们看着都觉得喘不过气,但正有无数位妈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

韩国的一个育儿短片里,张娜拉饰演的妈妈就是其中之一。

妈妈上厕所,孩子一刻也离不开,只能坐在马桶上哄孩子;凉掉的饭刚送到嘴边,又听到孩子的哭声,无奈只能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匆忙吃几口;换上干净的衣服出门,一低头发现衣服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被弄脏了;孩子生病,妈妈自责地不停道歉,老公却在和同事谈笑风生;一个人带孩子从医院回家,却收到老公今晚不回来的消息……

妈妈突然坐在地上,崩溃大哭。

Image

大家好像忽然明白,原来妈妈也不是超人。

她们只是在成为妈妈后,不得不变成“超人”,做从前做不到的事情,忍受从前无法忍受的委屈。

Image
你的“超能力”
压垮孩子也压垮自己

这样的“超人妈妈”,在我们身边很常见。

她们白天踩着高跟鞋,光鲜亮丽地在公司苦干,晚上回家换上围裙,顶着黑眼圈马上又奶娃做饭;一会在公司忙着年终赶进度,一会又忽然接到学校的临时放假通知;下班回家还没喘口气,就要开始做饭、洗碗、辅导作业、哄孩子睡觉。

即便已经这样焦头烂额,却还总是担心是不是做得不够好,分给孩子的时间不够多?

对于这样的育儿焦虑,学术界研究已久。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莎伦·海斯针对此提出“密集母职”的概念。

她认为密集母职是一种性别模范,迫使母亲承担以孩子为中心密集的劳动,将养育孩子当成人生主要任务,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用在孩子身上,而且花再多的时间都是值得的。

密集母职最大的特点是,妈妈将自己的命运与孩子紧紧相连,两者荣辱与共。

当孩子取得成功时,众人会夸奖“这个妈妈做得很好,会教育孩子”,孩子若是有了过失,比如考试不及格或在学校表现不好,妈妈则会瞬间被内疚感淹没,将此当做自己教育的失败。

这也恰恰是密集母职最大的弊端。

最近,看了一档环球教育观察类的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

中国篇里的小男孩何家进,是一个13岁的天才少年,不仅智力过人,而且小提琴、钢琴、橄榄球等各种技能也不在话下。

而他优秀的背后,离不开妈妈一步步地精心规划。

因为家进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妈妈说,“什么都想给他最好的,什么都想给他多”。她将孩子的成功看作毕生事业,担心孩子会走弯路,所以儿子人生的每一个决定她都会参与,希望孩子按照她规划好的路线,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比如,妈妈认为家进学校的课程太简单,便额外为他制定了另一套课程;在她眼里,医生是一个兼具地位与回报的职业,所以从小就给他灌输学医的理念;家进参加电视节目比赛时,在决赛主题的选择上也因为妈妈更看好DNA领域,就放弃了他喜欢的古罗马研究;在未来职业测试中,家进明明更对编程也很感兴趣,但被问起时,他还是选择了妈妈更期望的生物方向。

Image

家进的妈妈可以说是“密集母职”的实践者,但这样的教育真的好吗?

在一款模拟孩子成长的游戏中,妈妈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挑战。

在游戏里,她按照自己教育方式养育的孩子,终于在养到16岁,小朋友因压力过大而崩溃,无法继续学习考试。

在采访中她很不解,为什么自己费劲心思地教育,反而是压垮孩子的元凶呢?

Image

在游戏里,妈妈“养废”了一个孩子。

在现实中,也有一项报告显示,家进的压力值已经达到了顶峰,处于随时可能崩溃的状态。

每次紧张时,家进就不自觉会咬指甲,看着儿子光秃秃的十指,妈妈陷入了沉思……

Image

家进妈妈是“密集母职”的典型代表,她身上有很多父母的影子,她们总是担心孩子犯错,把孩子的一切失败都归咎于自己教育的失败。

为了避免失败的发生,他们只能变身“直升机式父母”,放弃自己的生活,时时刻刻盘旋在孩子身边,不断监控他们的时间,控制他们的行动,操控他们的人生选择。

殊不知,当你完全牺牲自我后,真正被牺牲的其实是孩子。

Image
懂得进退
才能让亲情走得长远

父母控制的双手伸向哪里,孩子的一生都将在哪里体验痛苦。

聪明的父母都有自己的分寸感,懂得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及时转换角色,而不是一味自我感动的付出,让孩子深陷痛苦,甚至家庭支离破碎。

伊能静曾在某节目中说起给儿子过生日的往事。她忽然意识到,该放手了。

她说,小时候儿子每年的生日都是跟爸爸妈妈一起过。从两年前开始,会有一些儿子的朋友加入,大家一起吹蜡烛、切蛋糕。

去年伊能静同样在给儿子准备生日派对的时候,儿子打电话问:“你会带妹妹一起过来吗?”

伊能静说:“会,毕竟还是要全家人帮你一起切蛋糕。”

“说完这句话我忽然意识到一件事,我该退出了。我该从他人生中那个照顾者的角色里退出了,让他完完全全去经营自己的人生。”伊能静感慨道。
Image

伊能静当晚带着妹妹切完蛋糕后就离开了,把整个场地留给了儿子和朋友们。后来,她写了一句话祝贺儿子生日:

“得体地退出你的生命,是妈妈给你最大的爱。但你只要记得,只要你回头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

正如《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说的那样,“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Image
张弛有度育儿
是父母一生的功课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力博蒂,在观察研究了全球的家庭教育情况后表示,全世界父母的育儿方式都在发生改变,而且像中国父母一样,开始越多越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父母在育儿上花费的时间近40年都在直线上升。

Image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投入和参与,毫无疑问是有必要的,但如何参与却是值得所有父母认真思考的。

我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他的独立能力获得所有老师称赞。他的妈妈(王妈妈)告诉小猿老师,孩子不仅在学习上很自觉,在生活中也基本不让父母操心。

王妈妈教育孩子的方法,或许能帮助你既从密集母职中解脱,又不影响孩子的教育。

  • 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家庭一员


在一个家庭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孩子不应该因为年龄小或老人宠溺而成为家庭中心,让全家人围着他不停转,所以王妈妈在安排家庭生活的时候,都尽量让孩子参与其中,但不会因为孩子的需求牺牲大家的意愿。

比如,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王妈妈就有意识训练儿子饭前摆放碗筷,饭后收拾桌子,再大一点教他缝衣服、做饭,她说,“做家务是最简单的独立锻炼,肯定会担心孩子受伤,但家人在旁边认真看着点也能避免,柴米油盐中也能学会成长”。

  • 善于利用资源,合作育儿


现在的社会对妈妈有太多偏见,同时又有太高的期待,一句“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就绑架了她们。既要求妈妈会赚钱,又要求她们会做家务、能给娃辅导作业,被事业和家庭搞到焦头烂额的妈妈们经常会怀疑,“我真的还不算是个好妈妈吗?”

妈妈不是超人,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要学会利用资源,让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各司其职”。比如王妈妈的做法是,“爷爷奶奶帮忙接送孩子,自己在家做饭,孩子负责摆放碗筷,爸爸陪娃写作业。”

有时候,会说比会做更有利于家庭和谐。

与每个人做好沟通,协调好每个环节,你会发现这比起包揽所有活,还吃力不讨好地遭到各方指责,更能获得幸福感。不仅解放了妈妈的时间和精力,还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遇事就找妈妈。

  • 在孩子的成长中,随时转变角色


常挂在中国父母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他是我生的,听我的不应该吗?我打两下不行吗?”

父母们习惯地将孩子当作附属品,忽略了他们其实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想会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不断发生变化。

这决定了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也要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转变。

如果将孩子的一生看作一场球赛,父母要经历引领者、陪伴者和跟随者的转换。

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此时,父母的角色是赛场上的守门员,守护孩子健康成长,引领他们去抵挡四面八方飞来的“球”。

Image

孩子三岁以后,进入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父母的角色需要转换到教练员的身份上,退到赛场边上更多地作为陪伴者存在,在孩子陷入困境和迷茫无助的时候指点迷津,给予他们精神上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

在孩子进入初高中和更高的人生阶段后,父母更像是啦啦队,只能在观众席上为孩子欢呼喝彩,鼓励他们在加油声中获得自信心,勇敢迎接赛场上一个个挑战。

王妈妈说,“因为时间有限,当初孩子在学编程和学钢琴之间犹豫了好久,我跟他爸差点就要帮他决定了,幸好最后忍住了,现在他能每天不用督促就主动学习编程,我想很大原因是,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世界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及时转变自己的孩子人生中的角色,适时退出他们的赛场,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 放下焦虑,相信孩子的成长能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怕冷着、磕着、饿着,还怕成绩不好、怕犯错、怕被老师批评,由此产生各种焦虑。

父母焦虑的来源,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有在磕磕碰碰中成长的能力。

王妈妈说,自己以前总是因为孩子写作业不专心而焦躁不安,甚至将这种焦虑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但每次一吼完孩子又很后悔。

为了改变自己的心态,每次孩子写作业她就去做自己的事情,并按照每天的作业量,规定好在某段时间内有问题妈妈才会帮你,其他时间都拒绝帮助。

没有完成作业或作业完成得不好,第二天就要自己面对老师的批评,被批评过几次后,王妈妈发现孩子写作业积极多了。

“把手伸得短一点”是王妈妈教育孩子最大的心得,事事都想要伸手拉着孩子往前走,反而会让他们更消极。推他们一把去独自经历风雨,会更助于孩子积累正确成长的经验。

Image

Image

好的教育,既不是完全放任,也不是让自己深陷“密集母职”的牢笼,而是要学会跟着孩子的成长节奏,懂得进退,并适时转换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就像伊能静说的,“孩子迟早会飞走,但身为父母,你要在此之前为他安好翅膀,让他能独立飞走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需要在孩子身上完成的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