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阁受读 | 002 桂枝加桂方 治奔豚方之一

 清荷文苑 2022-02-11
桂枝加桂汤
文|敏敏

奔豚,是发作性神经症,以气冲腹咽,心腹疼痛,喜热畏寒,或兼桂枝汤发热恶风寒的表证现象。以剧烈的气从少腹上冲心为特征。

关于奔豚的成因,有“皆为惊发得而之”,得而都是吓出来的。

汉朝时候的针,看那个标本,好像比缝衣针粗,把针烧得通红通红的,然后刺,这个东西凶极了,烧针逼其汗,当用那么粗的针,插进去再拔出来,周围的肉都已经烧干了,就一个洞在那里,有寒气从针口这样钻进去,于是,插过针的那个针孔附近就红红的肿起来一小坨。

而这个病人呢,在被插这种针的时候,已经吓到了,心理创伤非常大,神经受这种剧烈的刺激,会把人吓到命门火熄掉,会把人吓到心阳散掉,人就要发惊狂。

所谓的惊恐,是自身的发惊,发恐的身心症。例如痰饮,瘀血等常可引发惊恐症侯,如治疗不正确,更易导致惊恐的发作。伤寒论多条提到,如

“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119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112条:亡阳,必惊狂"。本条所叙的“烧针令其汗”亦正犯“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的错误,由于烧针迫汗太过,更易导致底下的水和气急剧上冲,再加上针处感染,给人体以强烈刺激,很以促使惊恐发作,故称必发奔豚。

奔豚发作的时候人受不了,但是,过去这一阵儿就好了。属寒性奔豚症。

怎么治呢?要“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此温经补阳,散寒降逆,治寒性奔豚病之方。

兼热证者忌之。热性奔豚症宜奔豚汤。

桂枝加桂方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中,桂枝、生姜散寒降逆,芍药、肉桂止痛温经,甘草、大枣缓急和中。

原文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3条: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奔豚症辨正

本证与肾积奔豚的区别

《难经》曰:肾之积曰奔豚,则奔豚属肾矣。方用桂枝加桂汤,于足少阴肾,其法不合。既阴邪上逆,从少腹冲心,悖乱已极,岂犹敢用桂枝之升散,以重耗其阳,而愈动其阴乎?仲景必无此法。

齐有堂偶与闵公景陆谈医曰:昨见一少年其身壮盛,患少腹痛,以渐上攻而至心下,医者用桂枝加桂汤四剂,遂魄汗厥逆而死。此误也!是病乃少阴中寒,宜吴萸四逆汤,驱阴降逆。而庸辈谬用奔豚法,放胆用桂枝以杀之耳!予闻而爽然曰:先生高识,足以释我疑,而破后世之惑也。今而后益知奔豚之法,不可从也。爰是更进而求之。烧针者,温经以御阴也,肾邪当不致发矣。且核起而赤者,尚在躯壳之表,曷为必发奔豚耶!此必后人之误。

本证少腹上冲与苓桂甘枣汤脐下悸之区别

桂枝汤本身就可治气上冲,气上冲达到一定高度,就是奔豚(桂枝加桂汤)。感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那个情形。当然脉还浮,还有些发烧、恶寒,桂枝汤证还存在,所以用桂枝汤原方加桂。

如果没有桂枝汤证呢,像前面讲的苓桂枣甘汤,脐下悸,那是以水为主了这个(桂枝加桂汤)是以气为主。

本方与桂枝加芍药汤主治之区别

彼桂枝加芍药,治阳邪下陷。此方桂枝更加桂,治阴邪上攻。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是:

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伴心悸,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缓或沉迟。

为阳气虚弱、阴寒上冲之奔豚病证。根据桂枝加桂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功用,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外感、头痛、膈肌痉挛等病证临床常见的某些心脏病、神经官能症患者。

【加减】

偏肾阳虚者,加附子;

偏气虚者,加玄参、黄芪;

心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

中焦虚寒者,加吴茱萸、小茴香;

脾胃蕴热者,加生大黄、生石膏;

胃肠气滞者,加摈榔、香附;

伴咳嗽气喘者,加桑白皮、苦杏仁、麻黄;

伴腰膝发冷者,加淫羊藿、仙茅。

【注意】

内有郁热证、中焦实热证及热性腹胀气肿者忌用。

【文献】

《伤寒论》: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伤寒论条辨》:与桂枝汤者,解其欲自解之肌也;加桂者,桂走阴而能伐肾邪,故用之以泄奔豚之气也。然则所加者桂也,非枝也,方出增补,故有成五两云耳。

《伤寒论类方》:重加桂枝,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下达,凡奔豚症,此方可增减用之。

《伤寒论本旨》:相传方中或加桂枝,或加肉桂。若平肾邪,宜加肉桂;如解太阳之邪,宜加桂枝也。

陈修园注“少阴上火而下水,太阳病以烧针令其汗,汗多伤心,火衰而水乘之,故发奔豚。用桂枝加桂,使桂枝得尽其量,上能保少阴之火脏,下能温少阴之水脏,一物而两扼其要也。” 


徐大椿注重加桂枝,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味重则能达下。凡奔豚证,此方可增减用之”。

胡希恕注本当汗出而解的太阳病,而以烧针令其汗,乃非法的治疗,若不慎针处被寒(即感染),因致红肿如核者,更必导致奔豚的发作,而为气从少腹上冲心的证候,宜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治针处肿赤,另与桂枝加桂汤,治奔豚并亦解外。

丹波元简奔豚一证,多因寒水上冲,故治法不出降逆散寒的范围云云。我们认为:少阴阳虚是奔豚证的内因,外受风寒和精神刺激则是奔豚的诱因。此证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以外,亦可见到少腹鼓起如木棒状,兼见心下悸动、短气、急迫、起卧不安等证。若气冲至咽喉,则有窒息欲死的恐怖之感,并可伴有出冷汗及精神极度紧张等证。 

桂枝既可以疏肝解郁,又可以补心阳以降逆气。所以,加重桂枝的剂量而制大其服,则外可散寒,内可平冲,而奔豚自已。 

本方是加桂枝还是加肉桂,有两种不同看法。我们认为,根据原文“更加桂二两”,应是加桂枝,然验于临床,加肉桂亦能取得疗效。

胡希恕按:奔豚即气上冲剧烈者,乃一种发作的神经证。《金匮要略》谓“奔豚病,皆从惊恐得之”。此之所谓惊恐,不是指来自可惊可恐的外界的刺激,而是指发惊发恐的自身神经证。若瘀血、痰饮诸病均可致惊恐的发作,尤其是非法的治疗,更易使之发惊恐,例如“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又如“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奔豚病,即常在此惊恐神经证的基础上而发生的,本条的烧针令其汗,亦正犯太阳伤寒加温针的逆治,再加针处感染,更给神经以猛烈的刺激,未有不使其惊发者。另由于烧针劫汗太过,更易导致急剧的气上冲,所以必发奔豚也。

医案

胡希恕医案

张某,女,59岁,门诊病历号:182577

19651213日初诊。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苔白润,脉缓,证属营卫不和,汗出上虚,因致气上冲逆。治用桂枝加桂汤:

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

结果:上药服三剂,气上冲已,但有时脐下跳动。上方加茯苓12克服三剂,跳动已,睡眠仍差。继用酸枣仁汤加减善后。

刘渡舟医案

崔某,女,50岁。其证颇奇,自觉有一股气流,先从两腿内侧开始,沿阴股往上滚动,至小腹则腹胀;至心胸则心悸不稳,头出冷汗,胸中憋气,精神极度紧张,有濒死恐怖感。稍呆一会儿,气往下行,症状随之减轻。每天发作三四次,兼见腰酸,白带多。患者面色青黄不泽,舌胖质嫩,苔白而润,脉弦数而无力。 

 辨证:此病为“奔豚气。”然从内踝上冲,而不从少腹上冲则为仅见之证。凡犯上之气,必因上虚所致,今心阳上虚而肾之阴气则得以上犯。夫阴来搏阳,虚阳被迫而与之争,故脉虽数而按则无力也,弦脉属阴,阴盛则脉弦。舌质胖嫩,亦非阳虚之象。今阴来搏阳,凡阴气所过之处,则发胀憋气,心悸不安,亦勿怪其然。治当助心阳伐阴降冲。 

 方用:桂枝五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七枚,另服“黑锡丹”二钱(用药汤送服)

一剂药服尽,冲气已止。共进五剂而愈。

论:舌质淡者,是无热之象,嫩者是有脉数,但无热之象。脉弦数者,是少阳甲木不降之象,此正对应精神紧张恐怖之症,此为甲木失根而易惊也,肝木下陷则生恐。肝气不升,则郁而上冲。桂枝加桂,升清阳之脱陷,木气升达,自不郁冲。

刘景琦医案

崔××,女,50岁。

患奔豚病,自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走窜,行至小腹则胀,上抵心胸则气短心悸,头冒冷汗。少顷气往下行,则诸证随之而消。每次发作时精神特别紧张恐怖,如临死亡,每月发作二三次。平时少腹及腰部有酸疼感,带下多,面色青黄不泽。舌体胖舌质淡嫩,苔白润,脉弦数但按之无力。

辨为心阳虚弱坐镇无权,以致下焦浊阴乘虚上犯。治疗当温补心阳,而消阴降冲。

桂枝15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黑锡丹6克(用药汤送服)。

一剂药服尽,冲气已止。共进五剂而愈。

按语:奔豚病发作的一般情况是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时恐怖欲死,气复还则止。这在临床上亦比较常见。但发作程度如本案这样严重的并不多见。导致奔豚产生的机理大多是由于心阳不足,不能坐镇于上,因而下焦阴寒邪气得以上冲。奔豚病的发作特点是,凡奔豚气所经过的部位,必然使正常的气机运行闭塞,而出现憋闷胀满心悸,汗出等证。

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病的一个有效方剂。《伤寒论》指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更加桂在于取桂枝强心通阳,开结气,降冲气,用来治疗奔豚病最为合拍。有的医家认为,“加桂”应是加肉桂。如果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加桂枝和加肉桂。效果基本相同。

岳美中医案

老友娄某某的爱人,年七十,患呕吐,腹痛一年余,于1973416日远道来京就诊。

询其病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见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既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此中医之奔豚气。

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证,予仲景桂枝加桂汤:

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温服,每日1剂。

共服上方1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有一次呕吐。

依原方加半夏9克,茯苓9克,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

药后,时有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与理中场加肉桂、吴萸,数剂而愈。

按语:《金匮要略》云:“奔脉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本案其女暴亡,悲哀忧思过甚。致发心脾阳虚,火不下达,下寒上逆。因下焦寒气有或聚或散之时,所以少腹痛块有或隐或现之候,心阳虚损,下寒上逆,则气从少腹上冲心。与桂枝加桂汤温阳降逆,正中病机,果有神效。

宋建中医案

常某,男,51岁,1986228日初诊。

自诉五年前曾因胃脘胀闷不舒,隐隐作痛,食欲不振,经某医院诊为慢性胃炎,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近二个月来,胃脘时有不好,半月前又因受凉而见呃逆,日渐加剧,伴腹胀,纳呆,困倦。曾多方求治,迭进中西药,而无显效。近两日呃逆频发,故前来求治。

刻诊:证如上述,见其呃逆频作,音低声微,面黄体瘦,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证属脾胃虚弱,寒邪侵袭,胃气上逆。

治当补脾胃,祛寒邪,降逆气。用桂枝加桂汤加味:

桂枝20克,白芍、党参各15克,甘草6克,干姜、生姜各9克,大枣7枚。

服药2剂后,呃逆次数明显减少,腹胀、纳呆也有好转。又服2剂,呃逆消失。上方桂枝减为9克,再进3剂而愈,随访无复发。

按语:久患胃病,脾胃已虚可知,又寒邪直中,致脾胃不和,冲气上逆而发呃逆。桂枝汤能外和营卫,内调脾胃。加桂枝者,“为其味甘,故又善调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冲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医学哀中参西录》)。又加党参、干姜温补脾胃,待阳复寒去,脾胃调和,则呃逆自除。

谢富晋医案

邓某某,女,18岁,198726日诊。

19867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食后倦怠思睡,渐至出现食后嗜睡,每次非睡半小时以上不可,醒后又如常人,经某医院治疗,效果不显。伴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倦乏力,四肢不温,时或发热,自汗,舌苔白而微腻,舌淡红,脉濡缓。

处拟桂枝加桂汤:

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3剂,日1剂,水煎服。

服药后仅伏案20分钟即醒,再予原方5剂,服后能坚持食后不睡,但仍有食后困倦思睡,又服8剂,诸症消失。随访一年,末见复发。

按语:人之寤寐与卫气的运行和阳气的盛衰密切相关,《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本案嗜睡发作于食后,醒后一如常人,乃食后多寐也。其因与脾阳不足影响了卫气运行有关,何以言之?以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自汗,舌淡苔白故知也。故以桂枝加桂汤振奋阳气,调和营卫,而愈。

秦伯未医案

某叟,70岁。因女暴亡,悲哀过甚,先呕吐,继又发作性腹痛一年余,小腹痞块作痛,块渐增大,痛亦渐剧,气从小腹上冲心下,苦闷欲死,继而冲气渐降,痛渐减,病为奔豚。予桂枝汤,共16剂,奔豚大为减轻。(《谦斋医学讲稿》1964144

按语:阳虚弱,坐镇无权,则下焦寒水之气上冲,病发奔豚。桂枝汤温振心阳,平冲降逆,正为相宜。若更加桂二两.则其效更捷。

肖琢如医案

张某,为书店帮伙,一日延诊,云近日得异疾,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暂冲到心,顷之止,已而复作,夜间尤甚,请医不能治,已一月余。审视舌苔白滑,脉沉迟,即与桂枝加桂汤,一剂知,二剂愈。

桂枝15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6

寥笙注:本案为肾气虚,因寒引动上乘之症。盖以太阳之邪不得外泄,内遏肾脏水寒之气,上冲于心,如豚之奔突,以太阳经脉络肾,寒邪由表犯里也。桂枝加桂汤,功能伐肾邪,降冲逆,兼解外寒,故服后肾邪平而营卫调,表里通和,病得以愈。

本方加桂,有说加肉桂者,此案肖氏则加桂枝,不知孰是。李东垣说:“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徐灵胎说,“重加肉桂,不特御寒,且制肾水。”刘潜江说:“气之厚者,亲下,即走里而入阴分。凡在里之阴滞而阳不足者,皆可治也;气之薄者,亲上,即走表而入阳分,凡在表之阳壅而阴不和者,皆可治也。”据此,则桂枝肉桂之用,岂不彰明较著哉!

仲景书用桂而不云枝者二处:一桂枝加桂汤,一理中丸去术加桂。一主脐下悸,一主脐下筑,皆在下之病。本案加桂,肖氏加桂枝,一剂知,二剂愈,疗效显著,又将何说?无己,其难临床再实践可也。

奔豚证

湖北张某,为书店帮伙,一日延诊,云:“近日得异疾,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暂冲痛到心,顷之止,已而复作,夜间尤甚,请医不能治,已一月有奇。审视舌苔白滑,脉沉迟,即与桂枝加桂汤,一剂知,二剂愈。

李冠杰讲述

桂枝加桂汤在《金匮要略·奔豚篇》。病人往往感觉气从胸部往上冲,攻到头顶,特别难受。这个就可以算作是奔豚病了。但是在临床当中,我碰到过这样的病人,就是单纯头痛,平时有表虚的倾向,汗出比一般人要出的多一些。但是阴天的时候头痛,这是他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且还头痛的很厉害,往往用这个桂枝加桂汤呢,能够起到比较好的疗效。


张斌医案

20世纪40年代,一李姓妇人,五十余岁,体型肥胖,夏日腹痛剧烈。一医者用燔针粹刺中脘、气海二穴,痛止出针,继发抽搐,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喉有痰声,口噤,神志时昏时醒,医者无术,患者家人延请张师诊治。症见患者面色青黄,身冷汗出,舌质暗红,苔白,脉弦紧针孔四周发红,核起而赤,针眼不闭,断为针后被寒,诱发奔豚,遂艾灸针穴,急书桂枝加桂汤,所加者为肉桂,更佐入炮南星、半夏、陈皮、茯苓等药,1剂抽搐止,再剂冲气降,腹中通和而愈。

按语:桂枝加桂汤平冲之义,正在于温通血气于上,血气流通,脉络得畅,则血气不会聚沫而为病,水寒之气因之而消。关于桂枝加桂汤究竟应加桂枝,还是加肉桂,历代医家亦多有争论,如方有执认为应加肉桂,徐灵胎则认为是加桂枝。大凡认为应加肉桂者,又多是从肉桂能伐肾邪,而桂枝则缺少平冲之力来考虑的。笔者认为,仲景之方,凡用桂之处,均为桂枝,本无例外,这一点首先不应有所疑惑。但以临床所见而论,若患者之证,于发生奔豚证的同时,又可见阳气外散之汗出,则应以加肉桂温护里阳为佳。若无阳气外散之汗出,又应以加桂枝为好。但应该指出,如吾师之所治,从临床证情角度出发,酌加肉桂,与不明仲景用方之本义,而一概解释为必加肉桂方能治奔豚者,两者又实为貌合而神离。综上所言,桂枝加桂汤实为仲景以之侧重于温通血气,通达脉络,而达到助心阳以伐肾邪的平冲之作用。前人在解释此方证时忽视了周身脉络失于温运这一产生奔豚证的关键因素。《经方临证实践录》

论:本条是典型医案。脉弦紧者,弦为木气郁陷,紧为少阴内寒。木郁气冲,即为奔豚。桂枝加桂汤,升清阳之脱陷,以疏木郁之奔冲。奔豚上冲,肺气不降,津不雾化而生痰饮也,加南星、半夏、陈皮者,是降逆驱浊,茯苓是泻水行气之义。

附:黑锡丹

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黑锡、硫磺各二两(60),金铃子、葫芦巴、木香、附子、肉豆蔻、破故纸(补骨脂)、沉香、茴香、阳起石各一两(30),肉桂半两(15)

  用法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9克,温开水送下。

  功效温潜真阳,散寒降逆。

  主治主治命门火衰,阴火逆冲,肾不纳气,浊阴上泛之气喘痰鸣之急症;亦治真阳不足,阴寒内盛,三阴气化不和之奔豚、寒疝、腹痛、滑泄,或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带下清稀,不孕等症,舌淡,脉沉细无力或脉微。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喘症、小儿泄泻等病症。



中医交流,服药应遵医嘱

往期推荐

郝万山讲伤寒论 70全集(建议收藏)中医《方剂学》共82 全集 (建议收藏

《方剂学》204首方剂组成+功效完整版汇总

二十三个经典经方故事

【桂枝汤医案 一】刘渡舟:医案三条(时发热自汗、风疹、身半自汗)

【桂枝汤医案 二】罗大伦医案  荨麻疹

【太阳病变证 】李克绍 :感冒误治引起的十三种变证

【桂枝汤医案 三】王琦医案 :感冒、自汗、低热、发热

刘渡舟 : 桂枝汤加减应用

《黄帝内经》:一切疾病,源于四个字

杠板归/一味草药治蛇盘疮

一味臭虫  /不仅成了餐桌新宠,还能治血管瘤,阳痿,胃癌!

李可老中医一个治疗癌症的方子,超厉害!

胡希恕: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顽固性皮肤病

荨麻疹疹及干癣的诊治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55---60

董针:抑郁症处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