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论】 【图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也几乎每部手机上都安装了一个微信。通过微信,我们和远方的亲人们交流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通过微信朋友圈,我们记录自己的美好生活,向亲朋好友们展示日常片段。 然而,随着互联网社会的蓬勃发展,朋友圈的功能也逐渐走向多样。我们也从一开始只是记录自己的点滴生活,慢慢地来发展到了展示生活的方方面面。仿佛朋友圈的作用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它本来的色彩,转而被人们赋予了新的价值和用途。 有人拿朋友圈当炫耀的工具,展示自己精致生活的同时,也显摆自己各方面的条件。有人拿它当针砭时弊的舞台,整日对新闻事件高谈阔论,对所遇之事畅所欲言。当然也有人会把朋友圈当成展示物品的橱窗,拿它做生意,开启互联网时代的微商热潮。 但是在一切虚幻的热闹中,也会有这样的一种人总是惹人瞩目——他们从来都不发朋友圈,也不怎么给别人点赞,在这个人人都追求短暂狂欢的时代里,他们遗世独立,独特非凡。 虽说古人云,君子慎独,可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里,能保持本心,远离浮躁人群,其实是有着大智慧的表现。 恭喜那些不喜欢发朋友圈的人,你们才是真的聪明。 一:明白现实才是生活的重点 现在的朋友圈,早已失去了最原始的味道,处处弥漫着一股炫耀和卖弄的滋味。有人喜欢在朋友圈“秀恩爱”,逢年过节晒礼物,纪念日时秀转账。有人喜欢在朋友圈展示自己卓越的生活条件,“爱马仕”的包包是她图片中的常客,高档的餐厅是她经常定位的场所。 刷到这样的动态,我们难免心生羡慕,比起自己平凡又枯燥的日常,仿佛那些藏在朋友圈里的人生总是更加多姿多彩。 但是,前段时间的“上海名媛群”新闻,无疑从另一个角度帮我们认清了一些朋友圈现实——那些光鲜亮丽的都市生活碎片,可能也并不是她们的真实日常写照,或许也是因为一次匪夷所思的“拼单”得到的画面。 确实,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人,乐此不疲地把朋友圈当成是展示自我的窗口,即使这个“自我”是那样的虚假和飘渺。 而那些认清了这些本质的人,早已选择了告别朋友圈的浮躁,把时间与精力,真正地付诸在现实生活中。 爱好和兴趣,他们更愿意和知己面对面地畅聊。真知与灼见,他们更愿意和书籍中的人物对谈。 告别了朋友圈的人潮汹涌后,生活仿佛也变得轻快了起来。那些一直在自己身边,经常被忽视的人,也因为这个决定而被看见。 诚然,并不是谁都能分得清生活的重点,特别是身处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谁都免不了被时代嘲弄,被人群簇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告别朋友圈的人,无疑是在与浮躁的人心做抵抗,这是勇敢之举,也是智慧的选择。 二:学会了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心理学上认为,我们之所以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点赞”和“评论”,其实是一种“社会促进效应”在作祟,即因为有了他人的关注,我们才逼迫自己做得更好。这种关注当然能为我们提供一些驱动力,却也在另一个角度,让我们身处于他人目光的枷锁。 人活一世,难免与人比,也难免被人比。而朋友圈的出现,似乎更是强化了这一点。 因此,敢于关闭朋友圈,让自己的主页成为一条横线的人,是那样的特立独行,又与众不同。 特别是在这个人人都沉溺于网络世界的时代里,这样的选择是那样的勇敢又清醒。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不会沉迷于寻求外界的认同。在这个人人都汲汲营营的时代中,他们不赶什么浪潮也不搭什么船,因为他们自己有海。选择告别朋友圈,其实就是选择了更坚定的自己,比起外界的眼光,他们早已习惯了专注于自身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