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江苏浙江省界上的水,终于都有人管了

 华东局 2022-02-11

华东局稿件均为原创,更多内容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今天上午,淀山湖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一期)正式动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水务(利)领域2022年行动计划》同时发布。淀山湖是一个省界湖,跨上海和江苏,岸线长57.9公里,其中上海段长31公里,约13.3公里已整体对外开放,淀山湖堤防达标及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将对剩余的17.7公里岸段进行整治,以环湖岸线贯通为核心,打通堵点断点,建成漫步道、跑步道、自行车道慢行系统,构建250万平方米环湖生态湿地,打造300万平方米环湖生态缓冲带,完工后可实现淀山湖上海段全线贯通开放。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位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两省一市交界处,水乡风情,河网密布,其中太浦河、汾湖、淀山湖、元荡湖都属于跨界水体。今年上海青浦、江苏吴江两地将同步启动元荡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工程三期建设,在一期、二期工程10.5公里建成长度的基础上,通过三年的持续建设实现元荡23.9公里的全线贯通。另外,一体化示范区今年还将启动蓝色珠链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期)、三白荡水系连通及水生态治理(一期)工程、嘉兴市北部湖荡整治及河湖连通工程(嘉善片)等。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立两年多来,着力推进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制度创新,以及生态岸线修复和功能提升重大项目建设。比如,探索建立并完善了联合河湖长制,示范区跨界水体联合巡河、联合治理、联合养护、联合执法、联合监测“五个联合”的机制已经实现了常态化。还比如,在水利部太湖局统筹下,沪苏浙三地水务(利)部门牵头分别出台省际边界地区水葫芦联合防控工作方案,跨省联合执法会商和联合保洁工作较为成熟。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制度创新为项目建设提供重要保障,项目建设为制度创新提供应用场景和最佳实践。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以跨江苏和上海的元荡为例,2020年,元荡一期工程共2.4公里,投资2.6亿元。示范区执委会成立以后,积极搭建跨域项目共商共建工作协商平台,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共商共建元荡一期项目,在项目完工同时深化提炼形成了《跨界水体生态修复与岸线贯通工程一体化实施指导意见》,这是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该成果同步指导了元荡二期工程建设。元荡二期工程在一期制度经验基础上,再推进8.1公里,总投资约9.56亿元,于2021年10月完工。同步深化提炼形成了《跨界水体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项目一体化实施标准》。在上述两个制度创新文件指导下,今年元荡将推进三期工程,将实现元荡岸线全覆盖,制度创新成果逐步释放红利。

在跨省联合治水方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制度创新成果,已开始在全国复制推广。2020年以来,上海、浙江、江苏平原河网跨省界毗邻地区,已普遍建立了跨界联合河湖长制,安徽滁州、马鞍山、宣城和江苏南京建立了联合湖长制;京津冀地区也全面推行联合河(湖)长制,积极探索实践协调联动新模式;成渝双城经济圈参照建立了生态环境标准协同、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