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木雕大师常慧君:用爱坚守,用心传承,用生命创新

 南京印象 2022-02-11
身心木雕泥捏,遇千魔、万难不采。

文|宋敏萱   胖虎

秦淮河畔,夫子庙旁

你是否留意过有一间仅有几平方米的小店

店内的陈设古朴简单、富有年代感

店里坐着的人正拿着刻刀伏案工作

戴着金边眼镜的她显得格外文静内敛

这就是有名的木雕大师常慧君

最初见到常慧君老师的时候,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每天都持着刻刀雕刻坚硬木料的人,因为她实在是温柔的过分,不带有哪怕一丝一毫的锐利。

等到正式开始交流,才发现她身上所带有的是被木头浸染出的悠然古香。

坚守

常慧君告诉我们,木雕是一种中国的民间工艺,属于雕塑的一种,早在2008年6月7日就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慧君的父亲是著名人像雕塑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家,自创木雕人像技艺,凭借一把平刀现场雕刻木头人像,堪称全国一绝。

当年父亲为了将手艺传承下去,来到南京创建了常氏木雕,如今一转眼常氏木雕也已经传承到了第四代。

常慧君作为家中长女,是常氏木雕的第三代传承人,也是常氏木雕的中坚力量。

当回忆起自己的木雕生涯,连常慧君自己也觉得时光似水。自七岁开始随父亲学习木雕,如今已是她与木雕结缘的第38个年头。

谈到有关学习木雕的记忆,常老师含着几分羞色,不太好意思地坦白,她在最初开始学习的时候是满怀兴趣的,但后来也会觉得枯燥,特别是在练习基本功的时候,曾觉得格外难熬。

事实上,在常慧君正式拿起刻刀之前,她曾花费了10年的时间练习绘画和泥塑。

而在这个行业中,用10年来练习基本功其实并不算久。

能够拿起刻刀已是不易,而正式的雕刻则更加耗时耗力,在经过选材、粗雕、细雕、精抛光、上油等多道工序之后,往往十余天才能够完成一个普通的作品。

数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使得常慧君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这为她以后的木雕人生奠定了基石。

回想起那无数个枯燥的日日夜夜,是什么让她坚持下来了呢?

是对木雕这份中国民间艺术瑰宝的坚守吧,我想。

传承

整个采访过程中,常老师都面带和善的微笑,但当被问到现在学木雕的人多不多时,她却收起了自己的笑容,面容严肃。

思索良久,她很认真地提出了两个概念:学生和徒弟。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不会去分辨这两个词的差异,但是对于在传统行业打磨的人来说,这就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

学生学习木雕是一时兴起,是爱好,木雕于他可有可无。

徒弟学习木雕是以此为生,是传承,木雕于他如同生命。

她坦言:现在的学生很多,但是徒弟真的很少。会有很多的人慕名而来,因为一时的兴趣开始学习,但是真正能长久学习的却是少之又少。

所以虽然自己在读高二的女儿也在学习自家的木雕技艺,但未来是否能将常氏木雕传承下去,常慧君也并不清楚。

看得出来,常老师在谈起这个话题时是有些无奈的。

诚然,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要做到心平气和地花上半辈子时间,学习一门“不怎么挣钱”的手艺,绝大部分人都是做不到的。

也正因如此,常慧君的选择才更加可贵,不为别的,只为传承。

创新

木雕艺术讲究传统技法,但日子久了,也需要与时俱进。

常慧君一方面坚守了复杂的木雕工艺,一方面也与父亲一起寻找新时代的木雕。

她和父亲所创新出的“人像快速雕刻工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来到南京游玩的人,我们可以帮他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现场雕刻一副木雕人像,让他带回去,这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除了创新出能满足都市快节奏的快速人像雕刻 ,常氏木雕还做出了趣味横生的写意雕刻。

而常慧君继承父辈的木雕事业之后,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创作——木雕版画。

她所创作的木雕版画在保留了原始技艺的基础上,还可以添加色彩,别有一番趣味。

同时,她更是设计出了众多集文化与现代实用功能于一体的新式文创产品,包括打火机、梳子、镜子、项链、笔筒、茶叶罐、水杯、香炉等。

坚守传统却不顽固,与时俱进仍不忘本,这是新时代的创新,常慧君做到了。

与常老师交谈,似乎时间都慢了下来,时光悠悠的过去,在树木上留下年轮,在刻刀把手上留下包浆,而在她身上,留下却是文化的厚重。

坚守、传承、创新,常慧君用自己的一生向人们诠释着木雕的魅力。

不只是木雕,还有中国其他民间艺术,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都不应该被遗忘。

我们坚信,未来会有一批又一批像常慧君一样的人,为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商务联系-
郭明燕|13913037482

微信|njyingxianggm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