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rlyl物种说】今日--双带普提鱼(Tarry hogfish)

 rlyl的自然世界 2022-02-11

rlyl陪你每天认识一个新物种
(总第1690篇)

好好学习 天天想上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目:隆头鱼目 Labriformes

科:隆头鱼科 Labridae

属:普提鱼属 Bodianus

种:双带普提鱼 B. bilunulatus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双带普提鱼 (拼音:shuāng dài pǔ tí yú)

英文名:Tarry hogfish

学名:Bodianus bilunulatus (Lacepède, 1801)

双带普提鱼,又称双月斑狐鲷、双带狐鲷,俗名红娘仔、黄莺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隆头鱼科的其中一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10)列为:无危(LC) 


命名者:Lacepède, 1801

栖息深度:8 - 160公尺


有毒鱼类:否

科中文名:隆头鱼科

郑义郎2007-03-31绘制手绘图

经济性:是

科号科名:F412 Labridae


食用鱼类:是

最大体长:55 cm


观赏鱼类:是

其他中文名:三齿仔、红娘仔、黄莺鱼、日本婆仔、双带寒鲷、四齿(台东)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我国台湾分布: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东北部、澎湖、小琉球、兰屿、绿岛、东沙、南沙

▲X光照片

栖息环境:礁区、近海沿岸

模式种产地:大赤道洋

同种异名:Bodianus bilunulatus bilunulatus, Labrus bilunulatus, Lepidaplois bilunulatus, Lepidaplois hirsutus


▲鱼类生态与演化研究室拍摄

外形特征 Description

本鱼背鳍硬棘间缺刻明显。尾鳍截形,上下叶略突出。体长型,侧扁。上下颌突出,前侧具 4强犬齿,上颌每侧具一大圆犬齿。颊部与鳃盖被鳞;下颌无鳞。鱼体呈淡红色,腹面颜色较淡,在背鳍第一及第二棘间有一黑斑,成鱼在背鳍基底末端和侧线间有8至9鳞片长的鞍状大黑斑。幼鱼身上有许多平行的红色纵纹,体后鞍状斑宽,和背鳍、臀鳍相连,背鳍末端和臀鳍黑色。背鳍硬棘12枚、背鳍软条10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12枚。体长可达60公分,最大记录重量为1.8公斤。




栖所生态 Ecology

主要栖息于珊瑚礁或岩礁,深度范围非常广,从水深8公尺到160公尺左右。



生态习性 Ecological Habit

它通常单独生活在珊瑚礁和石礁中。以具硬壳之底栖性无脊椎动物,像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等为食。 


生长繁殖 Growth and Breed

它是雌雄同体的。


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

双带普提鱼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东非、南非、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日本、台湾、菲律宾、印尼、中国南海、澳大利亚、库克群岛、夏威夷、法属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马里亚纳群岛、美属萨摩亚、马绍尔群岛、瑙鲁、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斐济群岛、瓦努阿图、基里巴斯、汤加等海域。


保护状况 Conservation status

人们对其种群及生活史特征知之甚少。双带普提鱼在整个印度-西太平洋地区分布非常广泛,在较深的地区相当常见。此鱼体型适中,被水族馆的鱼类收藏家所追捧,但没有任何捕获数据。它可能偶尔会被鱼钩和鱼线以及鱼叉钓到。本种被列为最不关注。


渔业利用 Fishing

它对当地的商业性渔业有一定的重要性,也是很受欢迎的一种垂钓鱼。它也可以在水族馆贸易中找到。属食用鱼种,清蒸或红烧均可,幼鱼体色鲜明,亦可作为观赏用鱼。 

双带普提鱼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Bodianus bilunulatus, the tarry hogfish, is a species of wrasse native to the Indian Ocean from the African coast to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to Japan, New Caledonia, and the Philippines.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