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 鳅 孙永兴 来了位湘西朋友,设家宴招待。他看了看厨房的菜肴,直摇头:“怎么漏了一道名菜?”一溜烟,上街买回来半袋子泥鳅。我妻子挺张惶的,无从下手,只好由他处理。不一会,菜端上来,他说:“这就是名菜'泥鳅钻豆腐’。”凑上去一看,泥鳅没钻进豆腐,横七竖八的躺在豆腐旁,是手艺不到家,还是泥鳅本身就钻不进豆腐?他照顾我们口味,手下留情,少放辣椒,口感相当不错。 年轻时,读周立波的家乡小说《山乡巨变》,知道湘西人好这么一口。我们环太湖地区的人一般不吃泥鳅。这里水面大,鱼鲜多,河有河鲜,湖有湖鲜,江有江鲜,海有海鲜,鱼的品种多得数不过来,泥鳅上不了台盘,谁吃它,谁掉分。鱼游不进山区,大概山里人聊以泥鳅煞馋吧。 这里泥鳅也常见,人们不去理会泥鳅?也不见得。泥鳅腥气重,是捕蟹的好饵料,秋季捕蟹季节,人们到处觅鱼鳅﹗常见的泥鳅有三种,一种就叫泥鳅,生活在稻田和周边的沟渠中,黄腹青背,粗壮肥硕,皮肤上有细小斑点,捉到岸上,会发出“吱吱”的叫声。还有两种泥鳅生活在塘河里,用金钓﹙一种没有倒刺的小型钓钩﹚一个个系在粗线上,扎上蚯蚓饵料,晚上下在河边,两端系在小木桩上。第二天早晨去收,准有泥鳅,上钩的还有鳗鱼和其他小鱼。河里捕到的不叫泥鳅,叫粉鳅和刺鳅。它们比泥鳅稍长,身体苗条。粉鳅呈粉红色,刺鳅的背鳍有一列尖刺。 不管是泥鳅,还是粉鳅、刺鳅,它们有个共同特点,身体极滑,极难抓住。人道是:“这个人油滑得像泥鳅一样。” 秋天到了,稻田搁稻﹙田里放干水,抑制水稻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称搁稻﹚,田里放干了水,周围水渠里的水也晒干了,这是捉泥鳅的好机会。找渠底还潮湿的地段,用锄头翻土,钻在泥土里的泥鳅一条条露出湿滑的身体,就能捉到它。泥鳅是种特殊鱼类,它生活在水的底层,生命力特强,没有水,它就钻入泥中休眠,能躲过冬春两季。第二年初夏灌水种水稻,它又钻出土繁衍生息。人说道,鱼儿离不开水,只有泥鳅是能离开水的。 有年秋天,河蟹旺发,眼见得人家捕捉的蟹放得家里缸满钵满的,我家却一无所获,心里痒痒的。沟渠里的泥鳅被人翻捉得差不多了,到哪里去捉泥鳅去?我想到了我家菜地旁边的那条水沟,水满满的,把水放干,泥鳅不就到手了? 说干就干,我和哥去菜地旁的水渠掘开了小坝,用破篮拦住缺口,防止鱼虾逃逸。水“哗哗哗”流向河道。水沟里的水慢慢降下,剩下一尺左右的水了,鱼虾的小嘴浮出了水面,鱼头挤挤,慌不择路。我要下去抓,被哥拦住了。他说:“等水全部排干,再去抓,否则,泥鳅会呛在污泥里,难于找寻。”水排干了,沟底多是鲫鱼,还有虾蟹,当然少不了泥鳅,满载而归。 回到家,妈收拾鱼蟹,我和哥把泥鳅切成段,系在蟹罾上。 制作蟹罾极简单。两片两尺多长的竹片,交叉结住,弯弓起来,四端系一口手帕大的四方网,对角拉一根弦线,上系泥鳅饵料,蟹罾就成了。做上三四十口这样的蟹罾,每口蟹罾系一根草绳,绳另一端结在竹竿上。竹竿捆成捆,掮到河边。晚上,在河流多湾处,一口口蟹罾抛向河中心,竹竿一端搁在河岸。“鱼落深潭蟹落湾”,三四十口蟹罾一路排过去,不时挑起蟹罾,肥大的河蟹就蹲伏在网中心。牵上一夜蟹罾,蟹就能装满鱼簏。 湘西朋友泥鳅吃得有滋有味,他说这里菜场的泥鳅供应充足,价格合理,他准备小住几天,吃它个畅快。这是实情,尽管现在鱼鳅养殖得多,据说营养价值也很高,但本地人还是用它作饵料和喂鸡鸭,很少端上桌面,本地菜馆也不进鱼鳅。市场上消费泥鳅的是外来人员。一方的传统习俗,改变起来并不容易。 作者简介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孙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