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菱湖,有一种痛深入骨髓?

 含山唐 2022-02-11

    “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菱湖,因菱而名。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菱湖,不只种菱,还有稻粮,还有荷花。

    “九墩十三浜”,“有地即栽,无一旷土”。菱湖,墩上种桑,没有一块空旷之地。而河边的人家,粉墙黛瓦,似一幅幅水墨丹青,江南胜境。

    水的清冽,水的灵动,在菱湖的港汊间蜿蜒流淌。清纯的水面,绿色的菱蓬之下,一只只水红菱,深藏。一群群鱼,在碧水中洄游。一棵棵绿色的桑,一片片绿色的叶,喂养一条条叫作宝宝的虫。

水,是菱湖的灵魂。

(一)唐朝,菱湖水市

    唐朝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时任湖州市长崔元亮视察菱湖,决定开凌波塘,建秀溪桥。那个时候,他的好朋友白居易任杭州市长,元稹任绍兴市长。白居易写了首诗调侃元亮,诗曰:“三郡何因此结缘,贞元科第忝同年。故情欢喜开书后,旧事思量在眼前。越国封疆吞碧海,杭城楼阁入青天。吴兴卑小君应屈,为是蓬莱最后仙。”崔元亮也自嘲曰:“人间不会云间事,应教蓬莱最后仙。”调侃归调侃,这崔元亮要在菱湖造个人间仙境出来。

    菱湖九墩十三浜,墩上住着人家。这里的人家,每家一只木头小船,不管是劳作还是做客,不是喝茶或者郊游,抑或与人交易,没船万万不能行。

    一清早,太阳还没冒出头,一只只小船,出现在细细窄窄的小河里。哗啦哗啦的水声,咿咿呀呀的橹声,小船儿缓缓而来。船里,有鲜活的鱼,有水灵灵的菱,有一包包裹得好好的洁白的蚕丝。小船儿聚集在秀溪桥边,越聚越多,越聚越紧。吆喝声,调价还价声,互相打招呼声此起彼伏。河面上顿时热闹起来。一切都交易都在水上,都在船里。岸上的顾客也下到船里,挑选着自己满意的物品。交易完成,人们上岸,在孙家廊吃茶聊天,或吃碗面咪点酒。

(图片来自根林美篇)

(二)七十二爿半桥

    一条条河,分割成一个个墩。墩,相对独立又封闭。交流,交往,互通才互信。造桥吧,让出行更通畅。

    宋元明清,这菱湖之地,竟有了七十二爿半桥。也许原先是木桥,后来变成石桥。平桥,走路方便。菱湖镇上有小平桥,名称叫叫小平桥;也有太平桥,太平盛世,人民才有幸福感。还有拱桥,月亮似的,横卧在清澈的水上,上面半个圆,水中倒影半个圆,多美的景啊!

    崔元亮的秀溪桥不知在哪里?就在务前,也叫务前桥。其他的桥,都有哪些桥呢?最亮眼的是安澜桥。康熙四十三年(1704),菱湖镇祗园寺有位叫松岩的僧人,自愿任劳募捐化缘建桥,接着就开始动工建桥。康熙四十六年(1707)松岩去世,其徒弟继承师志,继续边募化边建桥,由于连年饥荒,筹募甚为困难,故未全部竣工,但石桥已初步建 成,长虹初展,百姓称便,取名“安澜”。

    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在里人协力捐资下,改建成环形石桥。

    民国8年至10年(1919~1921),共化3年时间进行重修,由郑姓石铺承包,化白银二万四千两,建成气势雄伟的三拱环石桥,至今巍然屹立,雄姿英发。“安澜步月”,就是菱湖八景之一。

    据《清光绪归安县志》载,菱湖就有三十七座桥,除秀溪桥安澜桥外,有利济桥、望湖桥,上元桥,即现在所称的状元桥;有鹦鹉桥、胜祖桥、分乡桥,崇福桥,也称铁店桥,大概桥边有打铁铺;有四至桥,也叫狮子桥;有斜桥、系马桥,还有一座莫乃桥,莫乃桥名来自莫乃弄。曾有人研究,“莫乃”就是“摸奶”,蚕乡,清明有摸蚕花奶奶的习俗。“莫乃”,总归文明些。杭州有座卖鱼桥,菱湖也有。当然,跟家族有关的桥也有,像丁家桥,宋家桥,朱家桥等。

    菱湖,“三里二村庄,村口都造桥。”“三步一拱,五步一桥。”还有“一步两爿桥”,是否很神奇。

(三)菱湖的水,菱湖的路

    菱湖,宋时为归安东南重镇,清时为归安东南雄镇,民国及解放后为吴兴工业强镇;练市双林都望尘莫及。

菱湖的工业,得益于菱湖人章荣初这个民族资本家。这里含山唐不细说了。是他,创办了菱湖丝厂,菱湖化工厂等企业。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社办镇办企业方兴未艾;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思想深得人心。菱湖得天独厚,基础好底子厚,办工业得心应手。

    菱湖的水,渐渐变了,变得不再清纯不再适合鱼类生存了,也不适合人类饮用。

    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菱湖的河阻隔了与外界的有效联系,得修路。“若要富,先修路。”

    一座座桥,连自行车也不能通行无阻。摩托车汽车,寸步难行,除非长个翅膀。

    一筐筐砂石,一车车砂石倒进曾经清澈的河里;对,预先放好排水管。这是城镇排水系统不可或缺的。一条条小河在人们无奈的见证中消失,连同石驳岸整齐的条石。几百年上千年的条石,几百年上千年的硚埠头,都被埋进历史的河里。河,变成了路,笔直平坦的路。

    桥,平桥,拱桥已没任何作用,拆了吧!过河拆桥?拆了桥填河!前方畅通,再也没有阻碍了。1989年,菱湖与湖州城里通车了。当初章荣初先生也曾经想要给菱湖修条公路,现在终于实现了。各种车辆畅通无阻。没想到,菱湖人想要跳出菱湖,到外面体验更精彩的生活。

    菱湖的河,是菱湖的血管;现在硬化了,完完全全硬化了。

    菱湖的桥,是菱湖的关节,曾是菱湖的骄傲;现在也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见踪影。唯有安澜桥在“西湖”之上孑然独立。

(图片来自根林美篇)

(四)走马观花看菱湖

    壬申年正月初五菱湖行,想看看菱湖现在的模样。菱湖老高引路,含山唐与湖州老陈随行。此次菱湖行,与前一次到菱湖已相隔三十年。

    走街串巷过弄堂,晚清民初旧屋真的多。粉墙虽斑驳,曾经很辉煌。一座座砖雕门楼,上看的字已脱落。老高说,那是文革破四旧时人为凿去的;连安澜桥上石头狮子的脑袋都被斩首了,只剩下个狮子身子。

    这是谁的家?菱湖章氏旧宅。那是谁的家?杨光泩故居。故居里,住着人家,但住着的不是章家人也不是杨家人。故居旧宅住着人,大概起到保护作用。当然,也有没住人的老宅。五桂厅,不错,好像在整修。走了一段路,还是五桂厅。五桂厅徐家老宅,是大户人家。

    菱湖有好多场馆。姚醒吾事迹陈列馆,杨光泩陈列馆,菱湖七十二爿半古桥画作馆,中共湖州中心县委史迹陈列室,还有侵华日军菱湖慰安所旧址……只是,只是什么呢?这些地方没有人,但都有一位“将军”守着门,一般人真的进不去。

    菱湖老街景观,整修得还可以。我们仨老走在石板铺成了弄堂内,两边都是靠街楼,比五桂厅那里好多了。油车潭,可能原先这里是榨油作坊。   一条细细的石板路,旁边都是小弄堂,还住着人家的。

     看见一排平方,透着古朴,历史的痕迹里有着现代的风貌。上面挂着三块铜牌:“南浔区非遗大师工作室”,“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菱湖灯谜”,浙江省文化厅颁发的,档次很高;“中外灯谜文化交流基地”,菱湖镇的。三块铜牌闪着光,走近看,还是铁将军把门,好奇地透过窗户张望,什么也看不见。

    移步再走,一房屋外墙之上,都是菱湖方言土语。一老者正解释着“塌煞”这个词的意思。老者最后说:“菱湖镇现在越来越塌煞了,跟南浔双林练市没发比。”

    菱湖,没有了“九墩十三浜”。每一条河在痛苦中消失;每一条路建筑在小河的痛苦之上。菱湖人走在上面,是否能听见小河在痛苦呻吟。

    菱湖,没有了七十二爿半桥。每一块桥石也在痛苦中不知去向。而小河边石驳岸的条石,硚埠头的条石在痛苦中沉睡,他们的身上都留着历史的痕迹,但都被埋如地下。

    菱湖的痛,是长痛还是短痛还是阵痛?每一个菱湖人的心里,是否也有一种隐隐的痛。

    痛定思痛,痛,能让人猛醒,除非已痛得很麻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