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周山似乎就是青藏高原

 新用户7426xgVr 2022-02-11

我们知道,人类洪荒懵懂时代,神话和历史还没有分化,往往历史就是神话的起源,神话就是神圣化了的历史。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已流传数千年,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历史现实?

人类利用植物作为食物历史很久远,最早是采摘,而后发展到刀耕火种,再后来才是更复杂的农业技术。在中国,传说发明平整土地及地埂的就是共工和后土(一般认为他们是父子)。后世共工氏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经常会说"黄(苍)天后土在上"。到了现在,建筑工程开工,民间仍然有称其为“动土”的,有的还要找阴阳先生“择日”选开工时间,而所谓“择日”避免冲撞的就是土地爷“后土”,“触不周山与“动土”隐约有关联。

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力量平衡的打破通常会引发战争。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的天翻地覆从现实讲显然是不可能的。战争开始后,双方势均力敌,战况惨烈,共工战败,颛顼显然要列数其罪,共工的土地技术革命效果明摆着,没茬可找,但共工必须有罪,且必须是逆天大罪。得罪神灵是天然的逆天大罪。颛顼或认定共工平整土地修地埂“动土”冲撞了上天。如果恰好碰上地震,这故事就再完美不过。对于先民而言,显然由不得你不信。口耳相传,再往后或变成《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的模样?基于蛛丝马迹的以上推测虽平淡无奇,但历史真实或许就如此。

不周山在哪里?所指为何?

《山海经 西山经》:“长沙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郭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市处,因名云。

《大荒西经》:又云"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离骚》:"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王逸注:"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

《吕氏春秋·本味》: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

乍一看,这几处引文所指的不周山的位置显然并不一致。《山海经 西山经》指不周山在长沙山西北三百七十里,但长沙山所在何处没有定论,从这里可以得到的明确信息就只有不周山在当时文化中心的西北部,与人类农业活动范围有重叠,适宜水果生长,水果品质极佳。《大荒西经》说不周山在西北海外,属于先民可清晰认知之外的大荒的一个角,大荒代表的是未知之地、传说之地、神人居所等。显然不周山的主体已在先民认知范围之外。古时“西海”,大多认为指青海湖。《离骚》中屈原大概认为,青海湖以西以南区域属于不周山。青海湖属于不周山吗?从屈原的诗中并不能找到答案。或青海湖本身也属于不周山的范围?从《吕氏春秋·本味》中可以知道,不周山盛产最优质的小米,这也间接印证了共工后土最早平整土地及修地埂的传说。

稍微总结一下,不周山有先民活动,在早期较早开始平整土地,引水灌溉,并盛产优质小米及水果。不周山或不是单指一座山峰或山脉,更似指一广大区域,这片区域至少应包括河西走廊以西及青海湖以西以南的高原及山脉。

对于不周山具体所指,说法不一,最有影响的说法是帕米尔高原,又说是中国境内的多处山峰,还有人说是在欧洲、非洲的。对于境内多处山峰的说法大多基于山名或对古籍一言半语的臆测,并没有令人信服的依据。至于帕米尔高原和欧洲、非洲说,那至少又要证明共工和颛顼之战发生在帕米尔高原或欧洲、非洲,不足信。不周山的“周”字,自古解读均为“周全,完整”,当形容词讲,意即不完整之山。这个字能不能当动词讲呢?若当动词讲,不周山—没人能走过一周的山,似亦有可能。

不周山似乎就是指青藏高原。

众所周知,我国地形有三大台阶,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千米以上,第二级阶梯为主要盆地,海拔1~2千米,第三级阶梯为主要平原,海拔500米以下。而刚刚进入农业社会的遗址文化在第二级阶梯和第一个阶梯边缘地区分布广泛。《山海经 西山经》中的“嘉果及《吕氏春秋·本味》中的“不周之粟”应该就产自第一个阶梯边缘地带。现在我国最优质的水果和小米依然盛产于此区域。楚国屈原神游不周山边缘,向左转,可以达到“西海”,这也与上古人类迁徙的路线不谋而合,自西南而东北,“左转”即可达青海湖。

    地球屋脊青藏高原堪配怒触不周山传说的恢宏壮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