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督学谈“双减”|吴振民:以“堵、疏、吸、引”四字促进“双减”落地见效

 听月思雨001 2022-02-11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各地积极行动起来,纷纷结合地方实际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社会上也逐渐形成全面支持“双减”的教育共识。河南省实验中学结合落实“双减”工作实际,倡导“堵疏结合、吸引为重”育人模式,助推“双减”落实,守好学校育人主阵地

“堵”指的是要坚持依法依规全面规范校外教育机构。河南省实验中学针对初中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实施“双减”之前,时间上,每周参加校外学科类培训超3小时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18.59%;经济上,接近30%的家庭每年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类培训机构的费用占家庭年收入比例的10%以上,9.27%的家庭校外培训支出占20%以上,甚至有少数家庭的校外培训支出占比达40%。校外教育机构的野蛮生长,不仅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锻炼、休息和娱乐时间,还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更增加了家长的焦虑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社会上不良教育观念的形成。因此,严格整改、全面规范校外辅导机构,是重构社会教育生态,让学生 “回归学校”,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重要一步。

“疏”指的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规划学生的课外时间。调查数据显示,“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校外学科类培训已悄然降温,没有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学生比例达到40%以上。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如何利用是关键。要想形成长期有效的、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生态,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尽快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学校要帮助学生科学制定课外学习、活动计划,用丰富高效的课后服务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家庭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社会要构建健康多元的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实践平台,把学生从繁重的课外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更有吸引力的舞台。  

“吸”指的是要守好学校教育主阵地。学校管理者要强化育人“主阵地”意识,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打造科学育人体系,促进五育融合发展,力争用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留住学生,用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吸引学生。一是要大力提升学校教育服务质量。学校应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二是要创新课后服务形式。学校要通过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以河南省实验中学为例,定期组织开展知识拓展、健康生活、阅读拓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和艺术修养七大类共37个项目的课后服务内容,基本能够做到精准满足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个性发展需求。三是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外活动。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有效整合家庭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办好家长学校、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建立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打造立体生动的综合育人环境。

“引”就是通过改革评价方式指引育人方向。对学校来说,一是要积极转变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导向,坚决破除“唯分数、唯成绩、唯升学率”的固有评价导向,在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之外,也应结合重视过程性评价、多维度评价、绿色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以评价方向的转变,引导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二是要坚持课程标准、素质教育和“双减”三个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教学和考试中避免出现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适当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比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整体素质提升。三是积极探索建立作业管理和评价办法,以科学评价为指挥棒,以有效管理为抓手,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发展个性特长。

总之,“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更应该主动担当、主动作为,以当仁不让的责任感和“以我为主”的自信心,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减负”共识,致力于“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和入脑、入心,共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新生态。

作者 | 河南省实验中学校长 吴振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