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记述的是“明末第一猛将”曹变蛟。这一篇讲的也是明未一位被忽视的名将:金国凤。《明史》将金与曹列为一传。为将者,有的能攻,有的善守。曹变蛟大败李自成,突袭皇太极,可谓能攻。金国凤仅三千人逼退皇太极所领满清八旗,亦可谓善守。 金国凤,宣府(今河北宣化)人。(?-1639年)他出身辽东武将世家,世代为大明戍边。金国凤率军素怀忠勇,善守能战。崇祯年间,以副总兵守松山。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月,清朝皇帝皇太极亲率八旗劲旅进抵松山,企图攻占此城。 ![]() 此时上篇讲到的明未第一猛将曹变蛟将军纵横渭南,按着李闯王的起义军在地上摩擦。同样在此时,就是这位低调的金国凤将军,却叫清太宗皇太极吃了个大血亏:松山保卫战。。 皇太极军抵松山,照例遣使招降,金国凤于城头当着皇太极的面斩使祭旗,矢志坚守。皇太极大怒,自二十二日至二十八日发动多次强攻,当时松山守城将士不足3000人,皇太极动用了多少兵力?清朝人编修的《明史》语焉不详。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皇太极久经战阵,敢于包围松山。清军应该不少于三万。 金国凤带领军民戮力同心,英勇抵抗,清军伤亡惨重。但是,皇太极不甘心失败,他派人回沈阳调兵遣将,运来大炮27门,炮弹1万发,火药500斛,环城发炮,城楼上的台堞都被摧毁。城中人只能背着门板行进。金国凤几次出兵突击,均遭失败,于是他命令将士连夜用砖石修补城堡被毁的地方,严防死守。 ![]() 清兵几次搭云梯登上城堡,几次都被打退,皇太极只好在松山城南挖地道,为了激励士气,宣布:“有能穴地以炮药崩溃之者,城破时为首效力,及运送火药之人,无主者赏而授之以官,奴仆则赏以人牛,准离其主;其指示督率官员,照先登大城例升赏。协同穴城兵丁,视其出力多少,以资赏赉。”但是,金国凤严密部署、多方拒守,松山城仍牢牢控制在明军手中。 最后皇太极无奈,遣使招抚,对金国凤说:“若能察天意,顺时势,速来归命,则不特军民免于死亡,尔等之半功伟绩,何可限量乎?”遭到金国凤的严词拒绝。金国凤拒城坚守,历时四十余天,清军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红夷大炮,数倍兵力。却攻不破金国凤仅仅三千人固守的小城松山。皇太极攻守两难,无奈退去。 虽然清军在此战里的伤亡,各类史料都不提,但当时沈阳城里的一幕,却轻松戳破真相:“军兵大半见败,大将数人亦为致毙,行街之人,多有惶惶不乐之色,城外远处,则坊曲之间,哭声彻天”。连大将都死了好几个,想必伤亡不轻。 崇祯皇帝闻讯大喜,立即擢升金国凤署都督佥事,为宁远团练总兵官。镇守宁远。 ![]() 公元1639年十一月,清兵进攻宁远城。守城将士见敌军来势凶猛,有所惧怯。豪格、多铎率清兵再次攻打宁远(今辽宁兴城)。守城将士虽过万人,但营伍纷杂,金国凤虽身为宁远总兵,却号令难施。 这是清朝人所修《明史》的记载,这么记述大概率是为了彰显满清八骑的勇猛。宁远城内都是关宁军,纵横辽东的关宁铁骑会对一次围城战感到畏惧吗??这种可能性应该极小。我估计应该是明末辽东军队派系之争导致金国凤指挥不动关宁军,所以号令不行。 ![]() 清兵在宁远城东北山岗列阵,准备攻城。金国凤初来宁远,加上关宁军的骄兵悍将不听指挥,一怒之下率二子和亲兵数十人出城迎击,在北山岗与清军激战,最后寡不敌众,矢尽力竭,与二子以及众亲兵临阵战死。 以数十人冲击围城大军,这种明显送死,并且于守城无益的事,平常人都不会干,何况一代名将金国凤。这其中应该有些刺激了金国凤的人和事,可惜史无记载,我们不得而知。 同一传里还记载了二个人,本来想写下,可是记述太过简略,别的史料里也找不到。附在后面吧! 松山被围,巡抚方一藻商议遣兵救援,诸将莫敢应。唯独副将杨振自愿领兵前往,至吕洪山遇到清军埋伏,全军覆没。杨振被俘,清军押他去松山说降。走了一里多,杨振面南席地而坐,对随从官员李禄说:“为我告城中人坚守,援军即日至矣。”李禄到城下大声喊杨振说的话语,城中守益坚。振、禄皆被清军杀害。 这些忠勇护国的明末军人们,虽然都只是煌煌史册里的寥寥几笔,却都以一腔热血,为覆灭前夜的大明朝,留下铿锵的注脚:王朝兴衰,或许自有定数,但铁骨铮铮的华夏男儿,永远生生不息。 出自《明史》列传一百六十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默默无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