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采过人:天安门旁这两片建筑竟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为成功——天安门观礼台

 猫条山 2022-02-11

北京天安门,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具有着神圣不可替代的位置。

到过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无不对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和辽阔的广场印象深刻。

但要问起对天安门城楼两侧的观礼台的印象如何,许多人可能说不清或印象不深。

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说:“这观礼台好就好在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一片精心施工的建筑,竟然以平时被人们忽略而自豪,值得称奇。

著名的天安门城楼,占地面积为4800平方米,而观礼台建筑面积为4008平方米。两相对照差不多的体量,可观礼台则处于被人们忽略的位置,丝毫不对城楼“喧宾夺主”。

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它最初名叫“承天门”,清朝顺治八年更改为“天安门”,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而天安门两侧的观礼台,则比较年轻,历史还不到百年,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增建的。

数据显示,天安门观礼台东西建筑对称,各有7个看台。

位于天安门城楼侧前方近处是两座大观礼台,每座长95米,宽12米,分别有6个小区域;在中山公园门口右侧、劳动人民文化宫左侧的两个小观礼台,分别长73米,各有5个小区域。

观礼台呈北高南低缓坡式,内有梯形台阶。看台渐进式的坡度,刻意地弱化了它巨大的体积,从而保证天安门城楼恢弘的气势不受任何影响。

观礼台主体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有休息室、贵宾室和卫生间及防火防雷等设施,属于新工艺、环保标准的现代建筑。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时,观礼台是为满足来宾群众需要搭起的砖木结构临时建筑,当时可容纳2200人左右。

此后数年,一直作为临时建筑被保留。1953年国庆阅兵时,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曾出现在观礼台上。

1954年,为了满足国庆观礼需要,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这两座临时观礼台改建成砖混结构的永久性观礼台。同年6月改建完成。

(这是1950年10月的《人民画报》封面,人们就坐的应是临时观礼台)

从1954年10月1日第六次国庆阅兵起,天安门两侧的观礼台,成为了来宾观礼专用建筑。1959年又根据观礼规模的需求,进行了扩建。

此后几十年间,天安门观礼台经过多次改造修缮,达到了一般可容纳10000余人观礼使用的规模,最大总容量为21000人。

几十年来,天安门观礼台在国庆等盛大庆典和重大节日中,充分体现了存在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次为了迎接盛大庆典和重大节日的到来,北京市有关部门都会提前对观礼台进行粉刷、修整。

天安门观礼台的设计者张开济,在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名气足够大。他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全国第一批设计大师的美誉,是全国第二代著名建筑师。

国家博物馆、武汉长江大桥、北京天文馆、北京三里河住宅区等知名建筑,都是他的设计作品。

1954年,北京市政府就是按照张开济的设计方案,对天安门临时观礼台进行的改建。

晚年张开济回忆说,当年北京决定在天安门城楼两侧修永久建观礼台消息一传出,许多设计师都报送了自己的设计方案,经过评选,最终他的设计方案被选中。

对于几十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张开济老人深为自豪。他说,自己的方案好就好在“此处无声胜有声”。

他说,“天安门城楼是广场的重点,再有一个建筑与之争宠就是'喧宾夺主’。因此,观礼台设计得越不显眼越好,越不突出就越成功”。

1959年、2004年、2007年、2018年,北京市都曾对天安门观礼台进行过大规模翻建改造和修缮。翻建后的观礼台,在形式、高度、色调、美观等方面,都与原设计风格保持一致,但更加坚固耐用。

事实上,由张开济设计的天安门观礼台使用了数十年,人们早已把它看成了天安门城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1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曾首次评出十大“经典设计奖”,获奖作品年代跨度达半个多世纪。

已在2006年逝世的张开济在建国初期设计的天安门城楼两侧红色观礼台,以“其设计思想超越了任何既定的形式和范围,在一个知识边际尚不清晰的年代演绎了极简主义设计理念,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一举成为经典设计中的经典,名列奖榜前茅。

2012年元旦清早,以前从未向普通民众开放的天安门观礼台,首次迎来5000名观看升旗仪式的游客。这是天安门观礼台首度向普通群众开放。

天安门管委会曾表示,今后每月1日,天安门观礼台都将设为开放日,游客可登上观礼台看升国旗仪式。

2016年9月,天安门观礼台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