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金色年华554 2022-02-11

俗话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清朝军事力量却是极为孱弱。弊端重重的养兵制度养出了一堆只知道吞云吐雾和“提笼架鸟”的废物,号称百万大军的战力实际上远不足二十万。

可当我们对清兵营和炮台等军事设施进行参观时,却不免发现其实清军早已配备上了近代军事武器,进入热兵器时代,设备比起明朝更是先进不少。

面对列强的猛烈炮火,战力明显不足的清百万大军却又为护卫国土而生生撑过了一个甲子。而后,这些军队最后去了哪里?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一、嫡系亲兵八旗兵的去向

我国自古以来的布防格局以“陆主海从”为主。经济上“重农抑商 ”思想观念支配之下,加之从海上远渡重洋而来的外敌几乎为零,我国海权及海防的意识观念都极为淡薄。

原本以我国的地理条件,理应发展“海陆并重”的国防格局,但在海防意识淡薄的情况下,“海陆并重”的道路越偏越远,陆防几乎相当于整个国防兵力。其中,八旗兵和绿营兵是清朝国防力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八旗兵之所以声名远扬,是因其所向披靡,战功彪炳。塞外苦寒之地,艰苦的生活条件和骑射风俗锻炼了这些骑兵的意志,锤炼了他们的体魄,令他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由于清是少数民族政权,便注定了民族尊卑制度十分严明。原本嫡系亲兵只接受满清八旗子弟,后来满化的蒙古人和汉人成了其中主力,共同作为清朝军事力量的支柱,维持清朝数百年统治。

八旗兵的编制从开国至清末便固定约有 20 万人,其中约有10万人负责驻守京畿重地,保卫帝京和平。

另外10万八旗兵,又被划分为四个部分划分到全国各地,各自镇守东北龙兴之地、监视北方蒙古族、镇守西北边陲之地,剩余的又被细分,派驻到各省份监视地方。

进入物产丰富的大都市之后,他们便日益脱离了原先的生活环境,骑射传统也日益没落,沦落为一时娱乐的活动,日渐淡出生活。原本彪悍的骑兵,难保以往骠骑本色。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八旗兵兵力的补充以世袭为主,任何在编的八旗将士无需任何战功便可享受先祖戎马一生打拼下来的丰厚军饷。

清廷为了豢养这些士兵,甚至帮他们安排华丽的宅邸和奴仆。承平日久,这些曾经彪炳史册的八旗兵在安逸的环境之中,意志被日益消磨,在奢靡腐朽的社会风气之中日益被腐蚀。

除了戍守边疆的八旗兵,其余几乎成为日日出入梨园楚馆,只会“提笼架鸟”的八旗纨绔。

他们的生活奢侈到什么程度呢?

清初谈迁入京,亲眼所见:“满洲'不好居积厚利重禄,率随手尽,穷奢极丽,垂橐而止。生前玩好, 美珠重锦, 焚于灵右, 不惜也。’”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这些士兵没有存钱的习惯,得到丰厚报酬,随手就用尽,可以说是清朝的“月光族”。他们生前喜欢的玩物,无论多么名贵,也会嘱托自己的亲人在灵前焚毁。

直至清末,这种结合了他们入关前习俗,并更为发扬光大的奢侈习性更加不改:“冬至满人必祭堂子, 植竿于庭而燎祭焉。 稍有力者必用全猪羊。 祭毕, 招亲友会食于庭, 曰吃克食, 必尽为度。”

在关外,八旗兵以狩猎、畜牧或掳掠为生,每逢节庆必烹羊宰牛,动辄全羊宴、全牛宴,祭祀、筵宴异常丰盛。入关后,普通百姓以农耕为主,而八旗兵仍保留如此习俗,花费必然巨大。

在“先养后教”制度之下,康熙中期往后,八旗兵逐渐分化。上层八旗兵奢靡无度,底层八旗兵则逐步滑向贫困的深渊。

他们不事生产,不农不工不商,只依靠兵饷养活一大家子奴仆亲族,依靠兵饷反而仅能维持生活。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而训练场上,这些八旗官员子弟、 富家世族, 应披甲者“本身不充兵役, 尽令家仆代替; 或充兵役, 及至征剿, 又令代替; 或不充兵役, 多居闲散。”

生活上散漫无纪律,技艺上不思进取亦无谋勇,也不愿意修整军备,厌战怯战,八旗兵衰落已成必然。

晚清统治者虽有意向西方各国购取先进武器,以缩小双方战力差距,奈何陈腐体制不改,作战思维落后,军队战力极差,再好的兵器也难以弥补双方的差距,反而越发落后。

1860年9月21日,僧格林沁与英法联军通州八里桥一役惨败,3万精锐死伤过半,只换来敌军12人伤亡的惨烈败绩,成为八旗兵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后一笔。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1894年甲午战败后,清统治者深深被刺痛。他们终于正视了“海军无归宿,陆军无利器,各国侵凌,商人嗟怨,外患跌至,内变将出”的现状,痛感兵制变革的必要 “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剂以疗新病”。

于是朝中开明之士发起洋务运动,师夷长技,将八旗兵做了整顿和改造,使用新式操练方式,建立新式军事组织,引入并采用了新式武器。

改造后的八旗兵编入新军,成为北洋新军的来源之一。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二、绿营兵:从“兵”到“警”

绿营兵源于顺治初年,清朝统一全国时收编的大部分明军,以及各省改编的队伍,采用绿色军旗,因此又称绿旗兵。

绿营兵的兵种不仅限于步兵,还有骑兵和水师,在编绿营兵总数随着战事需求有所增减,但数目大致为八旗兵三到四倍之数。

同八旗兵一样绿营兵也是世袭制,编制参照明军旧制。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在京的绿营兵,平时作为巡捕营之用,由兵部统辖,隶属步兵统领,没有自主权。而分散到各省的绿营兵,有部分配合驻防,置于各省八旗兵的监管控制之下,并与八旗兵互相穿插交错,在全国构成军事控制网,便于清政府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及镇压。

乾隆中叶以前,尤其在康熙年间平定三番之乱中,绿营兵战功赫赫,取代八旗兵成为清廷的国之重器。但到了清朝后期,绿营兵也呈现出与八旗兵一样的弊端:怠惰怯战,军纪涣散,营私舞弊,战力极弱。

不同八旗兵的优渥处境,将等级尊卑看得极重的清朝统治阶级对绿营兵有所防范,给予兵饷和补助待遇极低,仅能勉强维持生计。为了生活,绿营兵的将士不得不另谋出路,展开副业,替百姓做工、做点小本生意、租种田地,兼农兼工兼商。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晚清时期有一位名为郑玉的长随,与陈玉林等其他4名士兵,共同合资27千丈,将位于湖南长沙青石街、即将倒闭的“双美茶室”盘下。经营了半年之后,又将之转让给了一名名为蔡步云的百姓。当副业与自己的值班时间有所冲突时,这些士兵往往会找人代班,完成操练。

嘉庆初年,绿营兵在镇压白莲教起义时已不得力,后经过数次裁撤,最后定性为警察性质的巡防营,失去了作为国防军主力的作用。

此后绿营兵从“兵”变为“警”。到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作战主力由湘军、淮军接棒,绿营兵几乎退出战场。辛亥革命后,绿营被民国政府改编为维持地方治安的卫戍部队,成为民国警察部门的前身。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得不招募社会上的“游兵散勇”,组成“勇营”,这便是湘军与淮军的缘起

因此有时我们看清朝背景的电视剧,会发现有些清兵衣服上印着“兵”,有些则是“勇”。印着“兵”的,是有着正式编制的绿营兵,而“勇”,则是临时招募的“勇营”士兵。

太平天国之乱时,丁忧在籍的曾国藩应友人相邀,前往湖南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即为湘军,同时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

太平天国被剿灭之后,湘军已几近完成了使命。未免朝廷猜忌,曾国藩自请解散湘军,淮军仍得以保留。

但在袁世凯的新式陆军建立之后,淮军失去了清军主要军事力量的地位,作为巡防队存在,直至清亡后仍尚存。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三、新军:北洋军阀与革命党人的温床

湘军和淮军的建立本是为了解清廷一时燃眉之急,但集结的将士听令于将领而非朝廷,这便埋下了日后军阀割据的隐患。而曾国藩的一些治军之法及治军精神仍然留存,成为以后革命党人为了救亡图存而起义的火种。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1894年11月,甲午战争后,淮系官僚、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受命编练新军(全称“新建陆军”)。这支全新的部队以整顿改造后的八旗兵为主体,摒弃了固步自封的“中体西用”思想,聘请德国军官为教习,“习洋枪,学西法”。

起初这支新军仅有4750人,定名为定武军,便是新军的前身。

定武军驻扎地迁至天津附近的小站后,袁世凯从胡燏棻手中接管了这桩练兵事务,将这支军队定名为“新军”。并将军队的编制扩充到了7000人。

袁世凯凭这7000人,破坏了戊戌维新运动。后逐步在镇压义和团运动之中,将新军扩充到2万人。至此,新军渐成规模。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1901年,李鸿章逝世,袁世凯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其中有着外国侵略者的授意。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西太后慈禧大力推进“变法”举措。军事上,大刀阔斧地裁撤旧式绿营、防勇,改军制为西制,效仿西方编练新军。庆亲王奕劻被敕封为练兵处总理大臣,但军队的实权握在袁世凯手中。

借着慈禧筹办新军的东风,袁世凯疯狂扩充北洋势力。1907年,全国已练成新军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佳。新军是清政府最后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正规军队。新军大都剪了辫子,表明思想上已逐步开放的倾向。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然而,清政府却完全没意识到,这支苦心孤诣编练成的军队,最后会成为这个腐朽帝国的“掘墓人”。

从编练开始,这支军队就自带着湘军和淮军军阀化的基因。自袁世凯步入仕途,他便处心积虑,一步步实现他的狼子野心。随着袁世凯权势迅速膨胀,在编练的新军之中也不免“夹带私货”,着意将新军培养成他自己的私人武装。

在他发现了新军军阀化的基因之后,他便有意无意地令这支军队自成系统,从而为自己以后自立门户铺路。

然而即便不是如此,早已是穷途末路的清朝也难以依靠这样一支军队力挽狂澜。可怜清朝统治者此时仍在美梦中不自知,举全国之力培养出的一支精锐,竟会为他人做了嫁衣。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在袁世凯借清政府东风京师大练新军的同时,在各省要员的主持下,新军编练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

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江南创设“自强军”十三营,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江南省的五路防军改为西法操练,配备新式武器。

训练新军之时,张之洞、端方等开明之士便十分器重有文化的年轻人,如蔡锷、袁世凯、许崇智等,因而这支精锐军队的军官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士官皆粗通文字,在西式军制的培养下,也吸收了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军之中爱国志士的爱国之情被激发,逐步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投身革命事业之中。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同时黄兴和宋教仁等革命党人秘密向新军中输送革命分子,如吴禄贞、赵声、孙武。这些有志青年满腔热血,一心报国,很快就集结到了一起。

1911年武昌起义枪声响起。打响首枪的便是新军士官。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枪声泰半皆是起于新军。辛亥革命势不可挡地到来,最后的封建王朝宣告终结。

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身死,死后北洋军阀分为皖系、直系和奉系三个派系,为首者分别为段祺瑞、冯国璋和张作霖。

北洋军阀横行中国12年,直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将军权交由蒋介石,北洋军阀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新军之中,既孕育了军阀,又孕育了革命党人,但无一例外,都成了旧大清帝国的送葬人。

至此,清政府的军事力量从八旗军、绿营军,到湘军、淮军,至新建陆军,近乎已经随着清政府政权的覆灭而消亡。将士有的流落民间,成为平民,甚至沦为土匪;

有的军队被民国政府接收,成为新的军事力量,或抗击日寇,或维持治安,或作为军阀及国民党的爪牙镇压革命党;其中亦有部分爱国之士,为革命事业左右奔忙,作出贡献与牺牲……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四、大清最后的军队——九龙城司

九龙半岛是香港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上位于珠江口东侧,南隔维多利亚港与香港岛相望,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为了抵御海寇,防范渐近的西方人,从康熙年间清政府就开始逐步在香港各地进行军事部署,修建各种军事设施,并逐步稳固、加强。其中以九龙半岛的军事部署最重。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道光初年(1821年),九龙城寨开始动工,次年完竣。

整座城寨军事设施为:

石城一座,周围180丈,高连垛墙1.8丈,内东西南三面城墙厚1.4丈;

北面城墙厚7尺。 后山建粗石围墙一道,长170丈,高8尺,厚3尺;

石城内武帝庙1座,副将、巡检衙署各1所,演武厅1 所,军装局1间,火药局1间,兵房14间;

城上敌台东西南三面配炮32位。每台炮配备千总 一员 , 配台 兵 丁 42 名 防守。

此外,更将原有的九龙炮台南墙加高培厚,内部官厅、兵房一律修葺,并添易3000斤炮2位。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为了阻止英国对香港岛的进一步入侵,清政府进一步对九龙城寨的军事防务进行加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政府将大鹏营副将及九龙巡检调任至九龙城寨进行驻扎,统管大鹏协水师左右两营和水师提标左营,负责九龙及新界的防务。

其中:

大鹏协左营有步兵及防海兵共795人,其中部分兵力负责防守今新界境内的粮船湾、佛堂门、沥源(沙田)及塔门等地;

大鹏协右营有兵丁641名,驻守东涌所城,负责大屿山、长洲、坪洲、急水门等地防务;

水师提标左营共有兵丁849名,镇守地区包括如今的新界北部和西部沿海。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英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规定:“所有现在九龙城内驻扎之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惟不得与保卫香港之武备有所妨碍”;

“至九龙向通新安陆路,中国官民照常行走”;“仍留附近九龙城原旧码头一区,以便中国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来停泊,且便城内官民任便行走”。

次年,英国便单方面破坏条约,以“中国军队”对英国接管实行抵抗、妨碍其“保卫香港”为借口,要求中国官兵撤出九龙城。与清政府谈判无果后,英军强行将九龙城占领,城内中国官兵英勇奋战,保卫国土。

随后每隔一段时间,英国都会寻衅企图将治权纳入囊中,而这支军队仍然誓死保卫着这片国土。

历史的事实不容忘却:在中国的神圣国土之上,每一寸之上都有浴血奋战直至生命终结的军队及士兵,他们牢记自己的使命,捍卫国家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誓死而战。

他们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

参考文献

[1]方宁.香港驻军的历史渊源[J].现代军事,1996(05):55-57.

[2]巢娟.清道光后期(1840~1847)广东中路海防建设——以九龙城寨兴筑为中心[J].海洋史研究,2015(02):172-201.

[3]罗尔纲.晚清兵志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7.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