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固是将大拇指握在四指当中,将大拇指扣在手心,其余四指屈曲,大拇指尖可以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根部,多位于无名指根部,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 ![]() 握固图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意思是“心里有厚重道的品德,就像刚出生的男婴一样:毒虫不咬他,猛兽不扑他,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紧紧的;”握固是道教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里就倡导“握固守一”。丹道认为此处正是肝魂关窍之所在,中医学理论也提出“肝主握”观点,生命科学发现婴儿刚出生多会本能地以“握固”姿势紧握拳头,人老死亡则双手张开,所以叫“撒手人寰”。 ![]() 新生儿常握手姿 日常有三种握固功法: 一是握固还精法:盘坐,持握固手印置于膝上,舌抵上腭,微微提肛,全身放松,养气3分钟。用鼻把气吸满,直至胸腔肺叶打开,憋气。用意念把气从 “会阴穴”上移至“神阙”(肚脐),意想气至肚脐内3寸。整个过程是憋气的状态,坚持9 秒或者18秒。如果还能继续憋气,就想象气绕着神阙顺时针转1~3圈。能憋到18秒者,可继续做第二阶段“加先天罡气”,在刚才憋气的基础上,用“咝字诀”(用嘴微微、短促地吸气,发出“咝”字音,同时腹部呈放松状态,发音时腹部鼓起。)再冲击一下。此时,用力收小腹提肛。做不到不要勉强,练习过程中不要超过自己的极限,要循序渐进。 二是握固补脑法:握固,把气吸满,使肺部充盈,头部缓慢地后仰。后仰过程中,不断地吸气,后仰到极限。然后想象吸入的气体从鼻部上行到头顶,经百会穴流向后脑 (玉枕穴),再转回—厂颌(承浆穴),回流到鼻腔,旋转3 圈,最后到头顶(百会穴)不动。守住百会穴时,心里默念3遍:“还精补脑,还精补脑,还精补脑”,然后再将头部缓缓放平。 ![]() 作者参加在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集体凭吊英烈活动 三是握固安神法:当走夜路、或看过鬼电影、听了鬼故事之后,全身起鸡皮疙瘩时,用握固法,大拇指用力掐无名指的指根,直至有痛感,然后,舌抵上颚,接通任督脉,心随意静,真炁运转,即觉得全身穴道紧闭,炁随意动,体内发热,体内行成防护罩,身体无空隙,恐惧感即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