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希望你过得好,但不希望你过得太好,最好比我还差一点点”

 李怡楚 2022-02-11

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里,日高和野野口是儿时的小伙伴。

一起上学,又有着写作这一共同爱好,两人相处得很不错。

长大后,天赋略高、更加勤奋的日高,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野野口呢,普普通通的上班族。

善良的日高并没有嫌弃这位朋友,反而时时照拂野野口,把他介绍到一家儿童杂志社做编辑。

对于朋友一直以来的关照和恩情,野野口的回报是,用电话线勒死了日高。

杀死日高只是个开始,更大的恶意则是,他要彻底毁掉日高的名声。

处心积虑,一步步地做局,让世人以为日高性情暴躁,是个可耻的剽窃者,所有作品都是抄袭于自己。

野野口作恶的动机,是按捺不住的嫉妒。

“我就是看他不爽”,嫉妒日积月累,蚀骨灼心,最终演变成无边的恨意。

是的,你把我当做最好的朋友,你对我儿时干过的坏事守口如瓶,你一直在帮我、给我很多机会,可我并不感恩,我就是恨你。

为什么你的人生比我过得好,为什么你能成为作家而我不能,为什么你事事顺心而我却身患疾病?

从小到大,你并不比我强,我甚至有点看不上你,结果我碌碌无为,你却功成名就。

我日子过得不好,便不能让你过得舒坦,我把我所有的委屈和不甘,都化成对你滔天恶意。

于是,杀死你,并让你身败名裂。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嫉妒的确是滋生恶意的肥美土壤。 

产生嫉妒有两个因素,相关性和相似性。

不相关的人群之间,是不会产生嫉妒的。

我们不会嫉妒远在天边的成功者,反而是追慕和迷恋。

我们不能容忍的是,朋友或者同事,身边人的向好。

我认为他比我还差,没有帅没我聪明,他居然成功了,他变得越来越好,他甚至要超越我。

嫉妒,抓心挠肺的灼烧感。

甚至,他们只是从泥沼爬出,恢复平常状态,我们仍会闪现出嫉妒,同时夹杂着失落。

“我希望你过得好,但不希望你过得太好,最好比我还差一点点”,很多人的真实心态就是这样的。

对他人适当的嫉妒,我们可以称之为羡慕。

渴望变得跟他一样,见贤思齐,产生向前的动力,引导你和他人一起成长。

过度的嫉妒,则是摧毁性的。

 “神说,我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但你的邻居会获得你所得的二倍。你回答,请挖掉我一个眼睛。”

毁了别人,自己也陷入地狱。

换个角度,作为先行者,如何应对身边人的嫉妒?

与其削足适履刻意中庸,不如继续努力埋头苦干。

日常中遭受一定烈度的嫉妒,是一种良好的信号,说明你渐渐成为圈子当中的焦点。

你付出了劳动和心血,你把事情做好了,变强大了,种因得果,正向的激励过程。

遭人嫉妒,强者的开始。

天下惟庸者,无嫉无妒。

某一天,你超过你朋友不是一点点,而是很多很多的时候,嫉妒会变成仰慕。

大家说不定可以继续开心地做朋友,他会在每个饭局眉飞色舞地谈论你。

“嘿,你知道么,我一个好朋友,公司上市了套现了1个亿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变成你的小迷粉。

嫉妒是普遍存在的人性,基因里带来的东西。

人类在七百万前的草原上开始进化时,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食物有限,洞穴有限,配偶也是有限的,竞争无处不在。

别人变强大了,得到的更多,自己得到的自然就变少了。

于是,大脑发出嫉妒的强烈信号,提醒我们用一定的方式来阻止别人强大,进而争夺资源,确保个体基因能够繁衍下去。

这种狭隘的竞争意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引发了无数的战火,白骨遗野,残垣断壁。

直到人类习得了合作式竞争,你做好你的,我做好我的,我互相交换,交换产生更大的利益。

社会的生产以及文明蓬勃发展,群体性的嫉妒渐渐消逝。

切回到个体。

人们嫉妒身边的朋友同事,骨子里还残留着远古草原的呼唤,担心TA的过于优秀,挤占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但真正的逻辑应该是,身边人的进步,朋友圈的优秀,他们的学识、能量、视野,都是你可以善用的资源,你有更大的机会加速成长。

身在宝山,岂能空手而归?

嫉妒兼具积极的建设性和消极的破坏性。

拿捏好了,能和身边人共同成长。

没控制住,便真的会毁掉闺蜜和基友间的感情,也可能毁掉自己。

封印嫉妒的破坏力,让其转化为前行动力,正是处理嫉妒的正确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