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乡即故乡

 介子平 2022-02-11
阳光入室,洒在桌上,岁月极美,在于其必然的流逝。

皓首难以穷经,读书难以自活,冬日坐在隔窗的暖阳里,没能翻上几页,已昏昏欲睡。北方的夏天有多欢愉,冬天便有多乏味,水仙花开了,算是意外的颜色。待睁开眼睛,影子又移出一截,打起精神,生活还在继续。“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说这话时的梁启超,已不再年轻,真实的日子,莫过于有忧有虑却仍在享受这阳光。尽管现在还不算老,但正在老的路上不停地行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六十之后不折腾,退休生活,大抵这般状态,日日皆周日。

少时读之,白首而不厌,这样的书,毕竟不多。新书越买越少,关键是合卷即忘,韩愈提出过“提要勾玄”读书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王力尝言“在书的天头上加自己的评论。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觉得这本书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合适,都可以加上评论”,事后被证明,依旧无用努力。

凡是那些没让你读完的书,作者与出版者均有一定的责任。报纸约稿写荐书文章,思来想去,不出那几本反复翻阅的旧书,有道是越是经典,越是滞后。《携驴旅行记》凭借从容平淡的表述予人感动,为史蒂文森赢得散文作家的声誉,董桥为此大赞:“史蒂文森是文章大家,文字初看尽是前人影子,细读读出许多新意,素朴里尽显高手本事。”不薄今人爱古人,旧书不厌百回读,读出新意,才不枉展卷。文本再生的旧书里,有写作者的思想,也有朝圣者的灵魂,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理论高于观点,价值观比价值重要,多数人则总是被思潮裹挟,包括企图启蒙他人者,往往被启蒙。一舟荡漾,数峰迥旋,思想的传播,改变着思考与感知方式,看似静悄悄的迁移,实则一场革命。思想是自由灵魂的分泌物,某种意义上讲,贵族精神是思想产生的必要条件,不求别人的一时认可,一心只做学术之事。就个体论,思考与不思考,差的是整个人生,思考是人类的出厂设置,虽说一切单独存在的生命,永不妥协于成为复数之人,群体社会活动,则能改写整个社会生态。

天寥寥,雪飘飘,倘若缺乏艺术的滋润,纯粹的理论与思想,皆为枯燥法则。天地养人,万物惠人,而人如此渺小,无以报之,惟以艺术向万物致礼,相信艺术可以改造社会,这个社会却是理想主义者的深渊。现实生活中的不现实,是不允许艺术化地生存,因为轻松难以成为坚持到底的动力。

人已白头,心停少年,散乱奔腾的思绪,依旧难收。既便走散,也愿你记得,千山之外,还有心的故乡。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云烟过眼,所有的景观,不在视觉,而在心象。故曰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大脑里的世界,而非真实的样子。合上手中的书,对于在外奔波的旅人而言,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书乡即故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