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显示蓝化光谱!玉兔二号现场分析颗粒状外星物质,又创人类首次

 有趣探索 2022-02-12

2019年1月3日,嫦娥4号月球探测器平稳地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内,没过多久,玉兔2号巡视车安然地从嫦娥4号上走了下来,一下创两个人类首次,这是月背首次迎来“地球客人”,这也是人类智能机器首次在月球背面上行走。

而就在近日,我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科学论文,描述了玉兔2号在月背上的新发现,发现一种颗粒状的“外星物质”,并对外星物质进行了现场分析,又创下一个人类首次,那么,“外星物质”究竟是什么?

由于月球被地球潮汐力完全锁定,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那么月球就自转一周,公转和自转完全同步,所以,地球上的我们永远也无法看到月球的背面,因此,月球背面显得是那么的神秘,是人类心中最神秘的区域之一。

神秘的月球背面充满了未知的风险,所以,玉兔2号不能像我们在马路上开车一样,一脚油门就飙好几公里远,而是要按规定好的线路小心翼翼地行走,速度慢到每秒移动5.5厘米,比蚂蚁快不了多少,平均每个地球日只行走0.85米。

即便这么慢了,也不能保证在月昼期间连续行走,一是因为玉兔2号上月球不是来飙车的,而是来研究的,所以时走时停,二是因为在月昼期间的一个星期时间里,月面会出现120℃高温,为了以防“兔子”中暑,必须进行关机休眠。

别看玉兔2号非常的小巧,质量135公斤,但还是配备了多种先进的科学仪器,近红外成像光谱仪、全景相机、测月雷达和中性原子探测仪,在第8个月昼期间,玉兔2号接近了一个只有两米高的新形成的陨石坑,全景相机对陨石坑拍摄了完整的影像。

我国科学家根据撞击坑影像,发现陨石坑底部存在有颗粒状的物质,颜色与坑壁及坑外的月壤明显有所不同。当第9个月昼到来后,玉兔2号暂停了之前计划好的行走任务,小心翼翼地走到陨石坑边上,对坑底的颗粒物进行了现场分析。

玉兔2号使用成像光谱仪获取了高光谱影像,发现颗粒物与普通月壤和月岩的特征明显不同,普通月壤和月岩显示为红色、黄色和紫色,而颗粒物呈现蓝化光谱特征,所以我国科学家推测,颗粒物中混入了外星物质。

月球本来就是真空环境,所以月球表面很容易被小天体撞中,月球上出现外星物质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显示出蓝光的外星物质又是什么呢?

我国科学家将颗粒物呈现的蓝化光谱特征,与之前搜集的碳质球粒陨石的光谱特征进行了仔细对比,结果发现它们具有极高的相似度,于是得出结论:大约距今100万年,一颗小型碳质球粒小行星撞击月面形成陨石坑,坑底残留有碳质球粒。

碳质球粒小行星富含水,具有挥发成分,所以碳质球粒小行星撞击月面还给月球带来了水。接着我国科学家使用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测光谱数据,发现碳质球粒陨石坑在月球背面分布极其普遍,说明碳质球粒小行星提供了月球水源,更新了我们对月球水源的认知。

来自美国阿波罗的月球照片显示,月球非常贫瘠,到处都是干干的月壤,看起来就像干石灰一样,哪里会有什么水,即便有水也会在极短时间内蒸发,因为在真实环境中,水没有沸点,换句话说,只要水温高于绝对0度,水都会沸腾。

月昼期间的月面非常热,高温达到120℃,所以即便有再多的水,也会被蒸发一空,但是在月球的两极地区,在那些深深的碳质球粒陨石坑中,仍然有可能存在着冰,美国在2019年制作了一张关于月球水源的地图,显示水源的位置。

月背上的玉兔2号还有多个新发现,我国科学家通过分析嫦娥4号和玉兔2号科学数据,发现冯卡门撞击坑内有2,100万吨异常物质,异常物质面积5万平方公里,深度超过300米,含有铁(Fe)、钍(Th)、钛(Ti)等物质。

玉兔2号还在一个不到0.5米深的小型陨石坑内发现一块凝胶状物质,51×15厘米,反光性很好,于是我国科学家将红外成像光谱仪图像与美国阿波罗任务70019号月球样品进行了对比,发现相似度极高,应属于同一种物质,含有玻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