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揍时不跑的孩子,他们在想什么?3个原因听了想抱抱孩子

 IF枕边育儿 2022-02-12



很多人在童年都因为调皮被父母揍过,甚至很多孩子是在挨揍中长大的,现在虽然人们越来越注重家庭教育讲究科学育儿,并且倡导平等、民主,尊重孩子。

但儿童看问题的角度和成人完全不同,有的时候做一些事令人头疼,父母免不了控制不住情绪甚至“大打出手”。不知道你是这样的父母吗?


一直以来都有爱孩子才打骂的教子观点,并且很多父母也很认同这样的做法,曾经有数据表明,我们国家有不低于80%的孩子,都受到过来自父母的体 罚

家长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孩子挨皮肉之苦,得到深刻的教训。确实,有的孩子在经常被揍后,变得很乖巧听话,然而这未必是好现象。

从成长角度看,事事听从父母,因为担心被揍而逆来顺受,会使孩子变得缺乏自主意识,没有主见。

或者变得敏感,很容易因为父母或者他人一句话而影响本来的决定。


北京某号线路地铁上,一位妈妈在车厢内当众拧孩子的脸,并且让他跪着

有乘客表示,这名七八岁的孩子在座位上拿着手机,外人不知他犯了什么错,妈妈拧脸时,孩子口罩都被拉了下来。

孩子全程没有任何反抗,也没有躲开,只是默默把口罩带好,妈妈并没有停手,继续打,打掉了帽子,夺过手机又想打。

这名男孩儿下意识用手挡了一下,妈妈非常气愤,直接让他下跪,并且把他的书包扔到了地上。被揍时孩子没有躲闪,任由妈妈处置。

到站后,这位妈妈扬长而去,孩子急忙站起来从车厢里捡起书包,快速追赶妈妈。

很多人表示,孩子即使有再大错,当众教训也不妥当,何况是打,年龄再小也有自尊心啊!


很多家庭中,因为一件小事儿父母被激怒,免不了大打出手。

站在父母的角度,他们对孩子的言行不满意,情绪难以控制,希望用打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印象深刻加以改正。

人的本能反应在被打时会躲避,但是往往很多孩子明知道要挨揍,不跑也不反抗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个,听完你会心疼的想抱抱孩子,不舍得再打他了!

原因一:内心害怕,身体不受控制

很多人在遇到一些困境的时候,由于被惊吓而束手无措,心里想赶快逃跑,但是行为却不能顺应内心,即便是成年人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在孩子心中父母是最信任和依赖的人,并且也是最爱自己的人,当父母体罚的时候与平日宠爱有佳的状态完全不同。

孩子内心的落差使他失去安全感不知所措,心里害怕身体一时不受思想的控制,还担心因为逃避挨打,将受到更严厉的惩戒。

原因二:无声的反抗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意识,尤其是到了2岁以后越来越强烈,很多事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做错了,一怒之下就暴力解决。

在孩子看来,他认为自己并没有错,或者不明白错在哪里。

所以,任凭爸爸妈妈惩罚不跑也不闹,做出无声的反抗,这是一种消极情绪的表现,这部分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倔强


原因三:逃跑解决不了问题

有的孩子最初挨揍时并不会呆在原地,也会选择逃跑,但最终父母会更加生气,更加严厉地批评和惩罚,在心里留下阴影。

再次被打时,内心恐惧不敢再跑,干脆不跑了,任父母打,希望爸爸妈妈尽快消气,自己也不再受皮肉之苦。


在对孩子的言行不满时,父母可以先调整平复自己的情绪,如果反应过于激烈,势必会吓到孩子,这使他以后也容易成为胆小怯懦的人。

有时候孩子做事并不是父母想象的那样,要通过引导让他讲出做这件事的初衷,再判断犯错误的原因,经过沟通给孩子充分的解释时间和权利。

Tips:从心理学角度看,在暴力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更敏感、倔强,容易有抵触意识。

受暴力影响也容易是一个偏暴力的人,或者变得懦弱、胆小成为讨好型性格。

枕边育儿寄语:

成长过程中,孩子犯错不可避免,有的错误出于认知有限或者好奇心所致,明知故犯或者故意和家长作对的孩子,只是极少数。

教育的方式也有多种,而出手就打,出口就骂是最不明智,也是最没有效果的方式。

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给予尊重和理解,遇到问题多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多听听孩子的想法,用理解平等的心态沟通。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