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的第一哲学:孔子的隐秘学问

 real寿元调养 2022-02-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之道,埋没千年。

儒家文化,孔子所创,是中国文化主流思想。人们普遍认为《论语》代表孔子的思想。其实不然。因为孔子有两套学问,第一套是第一哲学,针对天赋极高的学生,讲的是“性与天道”。第二套是形而下学,针对的是资质较差的学生,主要讲道德伦理。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公冶长》中,子贡发出的哀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以论语里面没有第一哲学,层次较低。

黑格尔看完孔子的书感觉非常失望,他觉得孔子的学问太简单了,他说:孔子长于务实,但却拙于思辨。只是俗世的一个聪明人,称不上哲学家。

叔本华认为孔子的学问:“是一种广泛的老生常谈,主要是有关政治和伦理的哲学,而又没有形而上学作为支撑,有些地方使人感到极其空洞无聊”。

外国人对孔子的误解源于我们自己对孔子第一哲学的遗忘。

孔子的第一哲学即是“性与天道”,当发现自己的学生和唯一的儿子都没有足够的天赋来理解第一哲学,孔子只好把这套学问传给了自己的孙子——子思,于是留下了儒家的第一哲学——《大学》和《中庸》。

但是自古至今,中国学者和普通百姓均对孔子的中庸之道存在根本性的误解。

首先,中庸之道是第一哲学之道,绝非任何人可以随便掌握。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即使可以抛弃名利的仁者,让出国家的圣人、无畏生死的勇士,这些世间最伟大的人,都无法和掌握中庸之道的人相提并论。

当我们都普遍认为第一哲学的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的哲学”和“老好人的技巧”。这是中国文化界最大的悲哀!中国文化明明本是一个龙种,却被后世学者活生生变成了跳蚤。根源在此!古往今来的学者们对汉语的理解能力,是不可思议的。

孔子已经明言,中庸之道是最伟大的:“中庸其至矣乎!”,但是他发现人们早就无法理解它了:“民鲜能久矣!”。2500年来,中庸之道更加湮灭,国人尚且如此,何况黑格尔和叔本华这些外人!这是对中国文化核心理念的最大无知。

1.孔子之大道

孔子:“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对第一哲学本体的数学描述。代表哲学第一因,和宇宙本体的唯一性、绝对性。

西哲巴门尼德对此有相同描述,他说:“存在者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是个连续的一。”

这里有一段公案,很有意思。据论语记载,某日孔子上课时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参是了解孔子的第一哲学的,但是其他学生不知道,二人在课堂上打哑谜,仿佛拈花微笑的公案。学生们当然很想知道这个学问的最高秘密是什么?但是又不敢问孔子老师,于是下课后纷纷围住学长曾参,何谓也?曾参也明白对一般人不可以讲最高深的知识,只好拿形而下学的忠恕之道来搪塞学弟们。因为稍有逻辑能力,我们就会发现,忠恕之道是不可能贯通天道的,形而下的道德伦理之学是不可以凌驾于形而上的第一哲学的。这是哲学的基本常识。

孔子把第一哲学本体称之为“天”,“天道”,“一”。

《中庸》第一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大学》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孔子:“天生德于予”。

这两处的“天”即为孔子的第一哲学本体论。

中庸的文风像极了孔子的性格,开门见山,刚直中正,第一段即画龙点睛,直言第一哲学的核心概念。

天即是宇宙本体和全体,是拥有巨大能量,是运动不息的超级复杂系统。是为本体、道体、第一哲学范畴。明德即是道。大学者,大人之学。大人者,内圣外王之人也。

人是宇宙之子,天地所生之物,是宇宙大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黄帝内经》认为天人本自合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既然天人合一,那么宇宙大系统对于个体单位人必然拥有巨大的惯性影响力或者是支配性动力,这就是宇宙大系统对人的干预,孔子称之为“天命”。

天命难违,但天命更难知!以孔子之才华、学识,加上极其丰富的生命历练,到五十岁,才知天命。到了七十岁,才能顺应大系统的力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食色性也,性是人的动机系统,深藏于人体无意识深处,虽深不可识,但对个体人类具备极大的控制力量。

西方名言:“伟人在别人之前知道自己的伟大。”

人是有天赋的,伟人各有其使命。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沿自己的道路而行,不去羡慕别人,就不会去扮演别人的角色,不扮演别人,就不会丧失自我,不丧失自我,就不会成为别人。这就是“率性之谓道”。

人的认知是有限的,世界的复杂性是无限的,犯错误是正常的。但是实事求是是必须的,知错不改是大逆不道,违背真实客观性,阻抗宇宙进化力量的。

于是教育的定义就豁然而出。孔子曰:“修道之谓教”。

即——改正自己错误的人生方式,就是教育的全部。

这包括:认识你自己、做自己、成为你自己。其中最难的,还是认识你自己!

而自我认知中最难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的需要!这是人生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核心。孔子的哲学思想也是由此展开和构建的。

2.不可须臾离的中国第一哲学

孔子接着论述教育的方法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大学》:“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既然学习目标已经明确树立。那么如何展开真正的学习?孔子认为——为学必求于本。任何时候都要抓住第一哲学这个根本性问题来学习、思考、实践。一旦忘记哲学本体,你就会多歧亡羊,多方丧生,产生偏见,扭曲正确的认知。

至善无善,道即至善。大学之道,在于拳拳服膺于道体至善之中,不可瞬间的离开。

所以君子求学,最重要的是得见第一哲学本体:“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何以寻觅第一哲学本体的踪迹?

3.道始于情

《大学》认为思维是获得认知的必要条件,而止定静安是思维的前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虑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格物,格物的目的是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里是儒家哲学完整的人生大纲——大学八步。

第一步是格物,格是辩证思维,阴阳思维。物包括内物和外物。内物包括自身的身体、心理和意识思维,除此之外,皆是外物,包括物理、化学等等各种科学体系。

《中庸》偏重于格内物(性、情):“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人体潜意识深处的欲望系统、动机系统与宇宙本体直接相连。因为“天命之谓性”。

慎独处,致虚极,守静笃,摆脱俗扰,止定静安,心斋坐忘,以意识之光“逻辑思维”观察照见人类无意识深处的秘密规律。——“故君子慎其独也”。

后世中国禅宗哲学的核心“明心见性”即从此来。

因为情绪是由动机的设定和满足程度而生!

天为性本,性为情本。天性一体,性情一体。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大戴礼记》的王聘珍注:“性,情之本也。......性之与情,犹波之与水,静时是水,动则是波,静时是性,动则是情”。

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明心是格内物的第一步,见性是第二步。不明心无以见性。第一步的关键在于认识人类心灵的本体,心灵的本体只有在没有情绪风浪之时才能为人觉察,对心灵本体的认知觉察是人类心灵成熟的第一步,有此素质,人类才能不做情绪的奴隶,走向内圣之道。更能逐渐觉察潜意识的奥秘。——“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人不仅不要做情绪的奴隶,更要调动情绪的力量,做情绪的主人。因为情绪蕴含着巨大的生命能量。伟大的人物都善于利用情绪的力量来完成外王的事业,以帮助整个世界和谐进化。——“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至诚尽性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释义如下:

唯虚极静笃方能至诚无碍,以至真求真之心方有至诚之智,以至诚之智方能尽察自我的深层动机系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察自我的深层动机系统,方能尽察人类的深层动机系统。——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察人类的深层动机系统,方能尽察所有事物的本质规律。——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察所有事物的本质规律,方能帮助宇宙和人类进化。——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能帮助宇宙和人类进化,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意义“天人合一”。——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由此可见,对自我无意识本性动机系统的洞彻观察认知是儒家学习的核心内容和入手根基,也是儒家把握第一哲学和宇宙第一因的关键。

5.天道学习法

庄子说:”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真人不是山里的神仙,而是实事求是,明白和遵守规律的真实的人。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真诚就是不自欺,真实是儒家学者的必备品质!真实的面对自己,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是需要严格自我意识训练的,否则自我欺骗就像一条毒蛇,藏在人的本性之中,形成可怕的心理防御,是一切原罪的根源。

《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圣人是具备第一哲学天赋领悟能力的,他是自上而下的天道学习法,不需向外学习知识,直接由内心真诚而观察洞彻第一哲学之道,并通过本体知识通达于其它各科学问,这属于生而知之者。

多数人缺乏天赋,只能采取自下而上的人道学习法,需要通过洞明各种知识体系,最终万法归一,也能观察体悟到第一哲学的根本大道。

6.人道学习法

《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的人道学习法是极其高级思辨践行式哲学训练法,第一就要选择好的项目执著研究。具体教育步骤如下:1.广泛搜集资料和信息,2.详细询问和质疑,3.周密思考,4.明确辨别,5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切实做到就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这就是儒家哲学整体逻辑思维训练。很值得现代教育借鉴。

《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人能真诚,则必然成长,而学问将自然贯通,人生将自发圆满成就!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真诚是内圣外王的的唯一倚靠!可以通晓第一哲学的规律,确立和谐世界的根本法则。

7.结语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其第一哲学博大精深,非一篇文章所能表达。限于篇幅有限,本文对儒家第一哲学系统只做出一些简介,不再深入探讨,有兴趣我们日后再来论述。

2022年正月初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