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毒舌诗评:应邀点评江南独酌的一首七律并修改

 南山友 2022-02-12

七律 · 北固楼随感

望断神州战未停,补天壮志渐凋零。

暮愁白发堪回首,遗恨燕然未勒铭。

北固楼头悲逝水,西津渡口抚青萍。

何当击楫连河朔?直欲挥鞭破虏庭。

咏史诗首联宜“托物起兴通过遗迹和景色描述从而引发感慨和后文)”,或者“言事起兴以与遗迹相关的事件或人物展开)”。作者首联就直接感叹会导致进度过快,读来也会觉得太直接而略显突兀,把最强烈的感慨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在开头一口气说完,后面接续不上就只能越写越弱,一联比一联弱。这也是初学者经常犯的诗病,不要开头就用强烈的语气把主要内容和意见表达完,那样你后面缺乏实质性内容,就只能凑词凑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律诗要进行布局,要起承转合整体把控。另外作者首联的感叹也显得空泛,一个遗迹在历史上应该都会与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有关,就比如梁武帝萧衍曾将“北固楼”改名“北顾楼(寓意北上收复中原)”并为其赋诗《登北固楼》,我们可以结合这样一个人物或者事件去生发感叹,最好不要空发感叹,那样会流于空泛、空洞。其中的“补天壮志”,有老干体痕迹,比如老干体习惯用一些比较狠(容易出气势)的词儿来硬拔气势,显得生硬口号化。

颔联“暮愁白发堪回首遗恨燕然未勒铭。”也是空泛的感叹,没有结合具体情况,此遗迹关联较多的时期是南北朝,那时神州陆沉兵连祸结,各势力最大的目标就是将分裂了几百年的南北统一,而不是到漠北去“勒燕然”(“燕然”山在中国正北的外蒙,作者尾联的“河朔”在中国西部的包头地区,这非常散乱拼凑)。出句“暮愁白发堪回首”尤其空泛而落于俗套(“晚上对着白发感叹”这样类似的句子初学者写过的太多了,强行“悲白发”肯定是流俗了,太刻意了)。

前面两联都是空泛的感叹,到颈联才迟迟扣题,读者在读到此联之前会觉得不知所云。谁在感叹谁在遗恨?作者的头发白了还是历史人物的头发白了?到底谁的壮志凋零了?此联虽然扣了题,但却是非常拼凑的一联,“北固楼头悲逝水西津渡口抚青萍。”“青萍”是一把传说中的名剑。为什么说非常拼凑呢?我们看翻译,“在北固楼头悲伤流水的逝去到西津渡口抚摸着宝剑感怀(或者表明志向)”,给人的画面感类似于“一个帅哥在不同地点耍帅玩深沉摆姿势”的那种感觉,刻意而不自然,成了“为了感叹而感叹”!

尾联也是老干风口号化!

此律布局不合理,整体散乱气脉不畅、内容空泛、遣词用字有老干体痕迹,我试着以原作为基础修改一下。

七律 · 北固楼随感

梁武当时止行警,山河北顾岂凋零?

一隅板荡虽空饬,半世峥嵘自可铭。

恨老淹留穷鸟客,囚成悔近楚江萍。

可怜魂骨才销落,三十余年合庙庭。

行警:亲卫部队。饬读chì,整顿治理。

穷鸟客:典故,东汉赵壹屡遭构陷治罪下狱,幸友人相救才得不死。他给朋友的答谢书中附有一篇《穷鸟赋》,以无处投宿的穷鸟比喻自己处境之艰难危急,后用“穷鸟客”比喻遭逢困厄之人

楚江萍:典故,《孔子家语·致思》载,楚王渡江,见物大如斗,圆而赤,取之,使人往鲁问孔子。孔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能获焉。”后因以“楚江萍”喻吉祥而罕见难得之物、明君圣主的祥瑞之物。此处反用典故,指让君主迷惑的华而不实的事物,比如会说漂亮话的奸臣(美女、宝物、丹药等)。

什么叫布局、起承转合,我简略翻译一下,大家就懂了!

梁武帝萧衍曾在此停驻皇家卫队,登上山巅北顾中原,抒发不忍山河凋零(战乱与割据)的志向。

他生逢乱世偏居一隅尽力整顿治理国家,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半世峥嵘也算干了点事情留下薄名。

谁曾想到老年时陷入困境,被囚禁后才后悔亲近那些表面很好但其实居心叵测的人(最终被囚禁至死)。

可怜他才死了三十几年,隋朝就统一了天下啊,这怎不让人心生感慨呢?(虽然天下统一了,他的愿望实现了,但却不是由他统一的,并且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他的遗憾永远也无法弥补了,如此憾事,怎不让人感慨唏嘘呢?个中滋味,请读者自己体会吧)。

诗中用到了两个“”字,本来想过将“可铭”改为“勒铭”或者“可怜”改为“应怜”、“孰料”等,纠结了很久总是不能尽意,所以就保留了两个“”字,其中第二个“”字不在音律关节处(两个字为一个音节,第二第四第六字为关节),无伤大雅,就这样吧!毕竟封狼精力有限水平有限,让众位诗友见笑了!

毒舌诗评:应邀点评江南独酌的一首七律并修改

北固楼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