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获》书评 ·134 | 王彬彬《废墟与狗》:狗性的剖析与批判(王春林)

 明日大雪飘 2022-02-12

图片

王彬彬    南京大学教授

图片

2022-1《收获》

王彬彬专栏《尘海挹滴》

——关于王彬彬随笔《废墟与狗》

王春林

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不仅是优秀的学者和活跃于文学现场的批评家,写得一手既有思想锋芒,也有艺术感觉的文学研究文章,而且也是一位散文随笔的高手。作为优秀的散文随笔作家,自有他这些年来在《钟山》杂志长期开设的历史随笔专栏为证。一位优秀的文学批评家,能够同时兼擅历史随笔的写作,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要想写好历史随笔,除了恰到好处的遣词造句之外,尚须同时有对历史别具只眼的高明见识。尽管如此,但在2022年之初,多少有点出乎预料之外的是,我竟然在开年第一期的《收获》杂志上看到了他一个新的随笔专栏“尘海挹滴”,读到了开栏的第一篇文章《废墟与狗》。与他在《钟山》杂志开设多年的历史随笔专栏有所不同,这一次的《收获》专栏,带有明显不过的生活随笔的意味,完全是王彬彬在日常生活中有感而发的一种直接结果。作为开栏之作的这一篇《废墟与狗》,更以其对狗性的深入剖析和批判而特别引人注目。

话题是从王彬彬生活习性的改变而起始的。由于身体日益变胖,乃至于总是“大腹便便”的缘故,最近一两年来,一贯奉行“四不主义”即“不戒烟,不戒酒,不节食,不运动”的王彬彬,先后被迫变“四不”为“三不”甚至“两不”。不仅开始节食,而且也开始运动,尽管说他的“运动”,也只不过是“走路”而已。正是在周遭山里走路锻炼的过程中,王彬彬首先发现了大片看上去很有有点令人震惊的废墟:“又走了几步,拐过一个弯,一大片断壁残垣在我眼前支棱参差,让我不禁停住脚步。一户接一户,两层或三层的没有房顶的房子,鳞次栉比着,整体上呈半圆形,四周是山。这些房子,有的被拆除得多一些,剩下的少一些;有的被拆除得少一些,剩下的多一些。”如此大面积的废墟,甚至可以让王彬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当年的汶川地震后县城的不堪情形。通过与留守在此地的一个男子聊天,王彬彬进一步了解到,这片废墟的形成原因,乃是由政府主导的搬迁行为:“原来,这是一个大村子,有五百多户人家。政府要把此处建成科技园,便要把村民迁走,在别的地方建造安置房,村民三年后可去领房。在这三年里,村民自行到外面租房过渡。租房费用当然由政府出。”

关键的问题在于,人可以搬走,家里养的那些狗却不可能随着主人搬走。这样一来,王彬彬就非常自然地由废墟而引出了关于狗以及狗性的话题。首先,王彬彬明确区分了何为流浪狗,何为丧家犬:“我一直以为丧家犬与流浪狗是差不多的意思。见到这群废墟边的狗,我才知道二者意思并不一样。丧家犬未必是流浪狗,流浪狗也未必是丧家犬。第一代流浪狗当然是丧家犬,但'流二代’'流三代’,则是母亲在流浪中产下,在母腹中便流浪着,从来就无家可丧。”在区分了丧家犬和流浪狗之后,王彬彬不无惊讶地发现,要想让这些丧家犬转换观念成为流浪狗,其实是极其艰难的一件事情:“那些狗,仍聚集在那里,但狗毛一天比一天长,狗身则一天比一天瘦,身上也越来越脏,渐渐地透过长长的狗毛能看见狗骨了。但是,它们没有显露出任何离开这片废墟的迹象。”尽管说从废墟到城市,用狗的速度跑起来,大概也就只需要几十分钟的时间,但这些被主人遗弃了的丧家犬们,却偏偏就是完成不了身份的如此一种转换:“然而,要让它们完成从丧家犬到流浪狗的身份转换,似乎比登天还难。这不只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更新。”

那么,导致狗们由丧家犬到流浪狗身份转换如此艰难的根本原因究竟何在?王彬彬一番苦苦思索的结果,乃是因为狗们意识以至无意识深处对人近乎本能的一种依恋:“对人的依恋、依赖,是人喜欢狗的根本原因;对人的依恋、依赖,却又是狗被抛弃、被杀戮的根本原因。据说,狗是从狼'进化’而成。我以为,'进化’这个词肯定用反了。从狼到狗,分明是生命的退化。”这里,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虽然狗近乎本能地依恋或者干脆说相信着人,但在实际生活中,人却在很多时候都背叛或者辜负着狗们的信任:“狗如此粘着人,也是因为对人的无条件信任。而它们不知道,人是多么不堪信任的东西。抛弃狗算得了什么?抛弃父母、抛弃孩子,在人类那里,也不算稀奇事。狗如果有思想,早就应该对狗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这些被迫无奈地整日价游荡在废墟上不肯离去的狗们的存在,就可以说是人的“不堪信任”的一个强力明证。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有了对废墟上的这群狗的长期观察,王彬彬到最后才会作出一个极具力度的假想性提问,提出了一个狗的觉醒,狗的启蒙运动的问题:“我又想,假如这山上山下的狗里,在长久的饥饿后出现了一只两只觉醒者,明白了只要依附人类,任何一只狗,包括那些正被抱在怀里、拥在被里、贴在唇上、被万分宠着的狗,都有沦为丧家犬和流浪狗的可能;要让丧家犬和流浪狗不再出现,必须彻底改变狗人关系,必须彻底放弃对人的信任。觉醒了的它或它们,先觉觉后觉,在狗界里发起启蒙运动,呼吁所有的狗撤离人的世界,重返丛林。那结果会怎样?”对于这样一个触及了要害的根本问题,王彬彬自己给出的答案特别令狗(更令人)绝望。那就是:“我想,那结果,应该是它或它们被群狗活活咬死。”如果说那些觉醒了的狗,可以被看作是狗界的思想先知,那么,一个无比悲凉的结果竟然是,狗界这些为狗们的幸福着想的思想先知,到最后竟然被作为“乌合之众”的群狗们给活活咬死了。王彬彬的这样一种思考,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杰作《狂人日记》,联想到那位有着“被吃”恐惧的迫害狂患者,那个带有突出启蒙性质思想先知。

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王彬彬的这一篇《废墟与狗》,促使我进一步联想到了安徒生那个影响巨大的早已为公众耳熟能详的童话作品《皇帝的新装》。我们都知道,《皇帝的新装》里,那个皇帝虽然一丝不挂地走在大街上,但所有的人们却都众口一词地称赞皇帝身上的新装太漂亮了。只有那个“不怕虎”的“初生牛犊”,那个天真无比的孩子,才口无遮拦地讲了真话。他说,皇帝的身上其实什么都没有穿。安徒生的童话作品,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在我的理解中,故事也还有进一步延展的可能。具体来说,我自己延展出的两个想法分别是,一,那个皇帝自己是否知道自己身上没有穿衣服。二,当那个天真无比的孩子讲完真话之后,他马上就被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给活活打死了。在我的理解中,讲真话的孩子的被活活打死,极其类似于王彬彬文章结尾处,作为觉醒者的它或它们的被群狗活活咬死。

2022年1月28日晚23时12分许

完稿于文水老家

图片

王春林,1966年出生,山西文水人。《小说评论》主编。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八、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五、六、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

2022-1《收获

图片

2022-1《收获》目录

长篇小说

仪凤之门/叶兆言 

中篇小说

海边魔术师/孙频

鸭镇往事/曹寇

传记作家/卢德坤 

短篇小说

朱迪/张惠雯

瀑布守门人/弋舟    

尘海挹滴

废墟与狗/王彬彬  

生活在别处

腐烂与绚烂/阿航 

明亮的星

钟鸣刺剑/陈东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