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诊率仅10%?真实世界的结果要残酷得多!医生为什么会误诊,今天带你深入了解。

 呼吸科的故事 2022-02-12

前不久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故事,说在西班牙生活的华人在当地误诊了一个并不算复杂的疾病,后来回国后治疗好转。多年前也有女明星李冰冰在澳大利亚被误诊,后来回国后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一个常见疾病,治疗后痊愈。

昨天看到丁香园微信公众号文章提到误诊的事情(参看《误诊发生后,为什么只有医生在焦头烂额?》),其中有一个三甲医生说误诊率大约为10%。

当我看到这个数字时,我是震惊的,不是因为数字太高,而是太低了。这个话就仿佛在说一个医生从来没有出过医疗差错或者医疗事故。如果你能遇到一个误诊率只有10%的医生,你就相当于祖上烧高香了,误诊率10%的医生绝对可以进入全国1%的行列了(相信我,这是我多年来的真实感受)。目前,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医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了。

说实话,我有点提心这个不符合真实世界的数字会给普罗大众带来错觉,仿佛合格医生的标准就是低于10%误诊率。可是现实工作中,这怎么可能呢?不同的医生,大城市大医院和相对落后地区的小医院医生,工作多年善于总结经验的医生和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医生,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即使同一个科室同一职称的医生,这个数字差别都很大,脱口而出的10%这个数字怎么得来的?

要说到误诊率,我相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患者而言,每一次就诊(包括门诊和住院),谁都希望能够不误诊,如果实际上诊断错误那么就会认为是一次误诊。作为医生,我们可能认为患者因为一个疾病多次就诊,诊断错误只能算是一次误诊。站在管理者角度看,可能出现医疗差错或者医疗事故,才算是一次误诊。那么,这样所得出来的误诊率相差巨大。

当然,今天我并不是想探讨误诊率如何计算,而是想探讨误诊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减少误诊。

上一期内容介绍了一个高血压误诊的案例,我们回头再仔细审慎这个病例,会发现很多误诊的思维规律在其中。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医生平时是如何思考的:

  • 我们要知道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过程不仅根据书本上说的诊断依据,而且有下意识中是依据疾病的流行病学,或者说概率分布,即常见病多发病常见表现放在最前面,其次是常见病多发病少见表现,最后才是少见病罕见病。例如,主动脉缩窄在每一本教科书上作为难治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都写着,但是这个病通常是在儿童时就诊断的,因此在一个中年女性来就诊时就容易被忽略。而中年人难治性高血压需要考虑一些内分泌肿瘤,因此医生们会进行相关检查。

  • 其次,正是由于临床医生日常接触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因此思维惯性往往也容易将诊断局限在常见病和多发病,而没有跳出来拓展思维。对于胸痛的患者,我们首先考虑的当然是心绞痛、心肌梗塞、肺栓塞、主动脉夹层这些危重症,但对于胸痛变异型哮喘(参见(《这样的胸痛你会误诊吗?》)和恶性贫血(《年轻人反复胸痛、进行性乏力,可是心电正常,医生都搞蒙了!最后发现查体不到位,诊断方向错误,这个教训很深刻!》)就容易遗漏。

  • 第三,许多医生习惯于快思考,也就是用直觉做出判断。这是人的天性,有时直觉也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可是如果不细致分析病例,却往往容易发生误诊(参见《思考快与慢—我们要有什么样的临床思维》)。

那么,医生又为什么会误诊呢?

  1. 客观地讲,根本原因在于生命活动的复杂性。例如急性阑尾炎通常的表现是转移性右下腹痛和发热,可是如果患者仅仅表现为发热而没有腹痛,你就会面临大量发热的鉴别诊断,更有可能的是很难首先考虑到急性阑尾炎。同样,对于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有些并没有剧烈的撕裂样的胸痛,而可能出现如双下肢无力(《为什么双下肢乏力的老人家到医院仅二个小时就死亡了》)或者肝肾功能突发严重异常(《肝肾功能急剧变化令人惊愕  动脉夹层部位不同表现各异》),或者以牙痛为首发症状(《诊断┃牙痛,真正病因竟是主动脉夹层?!》),这些多样的临床表现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战。这类的例子还有不少结缔组织疾病,特别是血管炎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起来非常困难。

  2. 其次,医生对于疾病本质的认识不足,以哮喘为例,哮喘的本质是气道高反应性,因此具有反复性、发作性和可逆性三大临床特征,其常见和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喘息、呼吸困难、慢性咳嗽、胸闷等。但是部分患者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出现时,如果专科医生没有紧紧抓住疾病的本质去分析问题,则很容易出现误诊(《胸痛八年备受折磨问题出在哪  细问病史发现端倪答案肺功能》)。

  3. 对患者的症状会选择性的择取,而没有真实地反映病情变化过程,从而出现思维的偏差。例如在《持续发热三周,多种高档抗菌素使用无效,我们该怎么办?--兼谈我们要如何诊治肺炎》这个病例中,最初的主管医生病历上的主诉是“发热、咳嗽、气急十天”,而真实情况是“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20天,发热10天“。前者病史容易让人怀疑是感染性疾病,而后者则是结缔组织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炎的典型病史。因此,是否能真实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过程,也是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之一。

  4. 缺少系统的体格检查,疏漏各种关键信息,使得误诊的发生不可避免。在《肺泡灌洗液NGS检出猫立克次体,但是最终诊断肺癌,为什么我说不能迷信NGS》中,初诊的医生没有进行浅表淋巴结的触诊,在我看来是导致误诊的关键原因。在《几十年的高血压,服用6种降压药还无法控制,我们遗漏了什么发现么?》中,所有的医生都忘记给病人进行下肢血压的测量,否则他们应该能发现主动脉缩窄导致的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血压,从而找出高血压的真正原因。

  5. 误读化验室检查结果。随着现在各项新技术的出现,我们诊断疾病上有越来越多的帮手。可是正如没有完全的检验,任何检验都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要求临床医生在分析这些检验检查结果时,要综合所有的临床资料,而并非仅凭一项或者几项结果做出判断。例如,我反复说过对NGS结果要审慎分析,还有D二聚体的高低来决定是否进行肺血管CTA检查(参看《为什么我会判断患者有肺栓塞?》)。

  6. 缺少相应的检查手段。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缺少肺功能仪器,从而导致很多慢性气道疾病没有能及时诊断出来,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