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百九十四、胃口很小、食不知味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2-12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胃口很小、食不知味

【治病策略】

1口淡无味,兼见腹满多唾者,脾虚中有寒也。宜加味理中汤:党参三钱白术三钱生姜二钱茯苓四钱炙草二钱陈皮三钱。

2人身心火之气,宣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宣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跳、心烦等病。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气虚。宣通太过者,中气虚,金气不降也。

3口淡是胃虚六君子汤,随寒热加减治之。

4临证见心下痞痛,或呕或吐或嗳气或呃逆的患者,根据其唇舌俱淡、口淡、畏食凉物,单用半夏汤不加减服之有佳效。

5头重苦眩及食不知味术附汤。

6黄元御:

1实者发狂或食停,其他皆是虚之类者。发狂,弃衣上房,力大气盛,乱骂跳跃,不可制止也,惟伤寒胃腑实结之证有之。或不发狂,而潮热,手足汗出,腹满痛,拒按,六七日不大便,谵语,此为胃阳太过,不能下降,应用寒下药之实证。(润燥攻坚。)停食亦有实证,必嗳酸,恶闻食臭,恶寒,发热,头疼,腹满痛,拒按,下利清水,舌起黄胎,厚而且燥,面垢气粗。必如此方为实证。均可用寒下之药。如不兼腹痛拒按、下利清水者,亦停食之虚证也。(去滞调中。)除此二证之外其他一切胃经不降之病,皆是中虚胃逆或中滞胃逆。皆宜补中降胃或调中降胃,不可轻用寒下之药。

2口淡无味,面与舌唇、目眦皆呈灰白色,命门火冷也。(温补中下。)

7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

8吃到寒凉药会打嗝,就知道胃本来就是寒凉的。胃寒根据严重情形,有三个经典方剂:

1里寒非常严重,四肢冰冷,肠胃已经不蠕动了。用四逆汤、茯苓四逆汤;

2症状稍轻,病人感到里面冷,吃东西没有胃口,也吃不下,用理中丸;

3最轻的症状,病人吐酸呕酸,胃口不好,用吴茱萸汤。这种寒都是因为肝寒造成的,所以临床上,长期喝酒的人、慢性肝炎、肝硬化、胃下垂等都有这个现象。吴茱萸汤是止呕酸的圣药,实际上这酸是从肝里来的,肝液进入胃裹面的时候是酸的。

9草果、陈皮、厚朴开胃助消化,草果善化肉食。

10临床上,只要是很口渴,全身肌肉无力,小便不利,胃不舒服,没有胃口也没有呕吐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不管内部是什么。

11病人有饥饿的感觉,但是嘴巴吃不下东西,就是胃的津液伤到了,但是脾脏的功能还很好,这是虚证,处方有大半夏汤。

12健脾去湿:白术三钱,茯苓五钱,淮山三钱。

13健脾:党参三钱 芡实三钱 连子三钱 薏苡仁三钱 淮山三钱。

14开胃助消化:草果、陈皮、厚朴,草果善化肉食。

15吃甜食时胃会不适:旋覆花、代赭石。

16唐容川:

1饥而思食,每食又不能多者,脾强而胃弱也。宜重订助胃丸:苍术二钱甘草一钱砂仁二钱陈皮二钱生姜一钱吴萸一钱半夏二钱白蔻一钱檀香一钱党参三钱云苓二钱大枣二枚

2食而善饱,每饱又作反胀者,胃强而脾弱也。宜抑胃扶脾汤:麦冬三钱黄连二钱党参三钱白术三钱山药二钱木香一钱白芍二钱麦芽二钱黄精三钱甘草一钱

3不善于食,而并不思饮食者,脾胃两皆虚也。宜建中复理汤:桂枝二钱白芍三钱饴糖三钱党参三钱白术三钱干姜一钱甘草一钱大枣三枚

17陈士铎:气虚胃虚者,乃身子羸弱,饮食不进,或大便溏泄、小便艰涩。方用人参一两,茯苓三钱,白术五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泽泻一钱,车前一钱,水煎服。不愈者,兼服八味丸以补土母,盖八味丸最能实大肠利膀胱也。

【辩证诊断】

1实者发狂或食停,其他皆是虚之类者。发狂,弃衣上房,力大气盛,乱骂跳跃,不可制止也,惟伤寒胃腑实结之证有之。或不发狂,而潮热,手足汗出,腹满痛,拒按,六七日不大便,谵语,此为胃阳太过,不能下降,应用寒下药之实证。(润燥攻坚。)停食亦有实证,必嗳酸,恶闻食臭,恶寒,发热,头疼,腹满痛,拒按,下利清水,舌起黄胎,厚而且燥,面垢气粗。必如此方为实证。均可用寒下之药。如不兼腹痛拒按、下利清水者,亦停食之虚证也。(去滞调中。)除此二证之外,其他一切胃经不降之病,皆是中虚胃逆或中滞胃逆。皆宜补中降胃或调中降胃,不可轻用寒下之药。

2口淡无味,面与舌唇、目眦皆呈灰白色,命门火冷也。(温补中下。)

3虚痨乃五脏俱虚:

1头目时眩,不能久视,为肝虚

2食减,或有微热,为脾虚

3精神惫倦,为心虚

4不能久坐及操作,为肾虚

5口干不欲饮,为肺虚

4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

5、(1能食而不能化者,乃胃不病而脾病也,当宜补脾。而补脾尤宜补肾中之火,盖肾火能生脾土也。脾之虚寒责之肾

2人不能食,食之而安然也,乃胃病而非脾病也,不可补肾中之火,当补心中之火,盖心火能生胃土也。胃之虚寒责之心

【辩证治则】

1吃到寒凉药会打嗝,就知道胃本来就是寒凉的。胃寒根据严重情形,有三个经典方剂:

1里寒非常严重,四肢冰冷,肠胃已经不蠕动了。用四逆汤、茯苓四逆汤;

2症状稍轻,病人感到里面冷,吃东西没有胃口,也吃不下,用理中丸;

3最轻的症状,病人吐酸呕酸,胃口不好,用吴茱萸汤。这种寒都是因为肝寒造成的,所以临床上,长期喝酒的人、慢性肝炎、肝硬化、胃下垂等都有这个现象。吴茱萸汤止呕酸的圣药,实际上这酸是从肝里来的,肝液进入胃裹面的时候是酸的。

2病人有饥饿的感觉,但是嘴巴吃不下东西,就是胃的津液伤到了,但是脾脏的功能还很好,这是虚证,处方有大半夏汤。

3、(1口吐酸水,或兼腹满头痛者,肝木侮脾土也。宜加味吴萸汤:吴萸二钱党参三钱黄连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2口苦而渴,或兼咽于目眩者,少阳经相火也。宜加减柴胡汤:柴胡三钱黄芩三钱党参三钱花粉三钱生姜三片甘草一钱。

3口甜而腻,或兼不思饮食者,脾经伤厚味也。宜加味香砂汤:神曲一钱半夏三钱砂仁研,一钱云苓三钱霍香三钱楂肉一钱。

4口淡无味,兼见腹满多唾者,脾虚中有寒也。宜加味理中汤:党参三钱白术三钱生姜二钱茯苓四钱炙草二钱陈皮三钱。

5口中腥臭,或兼吐血咖血者,胃中血燥热也,宜清阳宁血汤:当归三钱白芍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党参三钱麦冬三钱藕节三钱生地三钱蒲黄二钱酒军八分枳壳一钱甘草一钱。

4气虚胃虚者,乃身子羸弱,饮食不进,或大便溏泄、小便艰涩。方用人参一两,茯苓三钱,白术五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泽泻一钱,车前一钱,水煎服。不愈者,兼服八味丸以补土母,盖八味丸最能实大肠利膀胱也。

5湿注太阴所主之腹部,则腹为之满。湿流于胃,胃不能受则。湿停中脘,则食不下。湿渗大肠,则自利益甚。寒湿在下,故腹时痛。此证腹满自利腹痛,皆四逆汤证

6重症患者胃口不佳时可用吴茱萸强化胃口,有恶心呕吐时便是使用人参补充津液的时机了。

7、(1健脾去湿:白术三钱,茯苓五钱,淮山三钱。

2健脾:党参三钱 芡实三钱 连子三钱 薏苡仁三钱 淮山三钱。

3开胃助消化:草果、陈皮、厚朴,草果善化肉食。

4吃甜食时胃会不适:旋覆花、代赭石。

8草果、陈皮、厚朴开胃助消化,草果善化肉食。

9临床上,只要是很口渴,全身肌肉无力,小便不利,胃不舒服,没有胃口也没有呕吐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不管内部是什么。

10、(1饥而思食,每食又不能多者,脾强而胃弱也。宜重订助胃丸

2食而善饱,每饱又作反胀者,胃强而脾弱也。宜抑胃扶脾汤

3不善于食,而并不思饮食者,脾胃两皆虚也。宜建中复理汤

4喜饮冷水,以及消渴不止者,胃中虚热故也。宜原方甘露饮

5喜饮热汤,或兼腹痛厥利者,脾部之虚寒也。宜附子理中汤

6伤食腹痛,兼见吐酸嗳腐者,宿食停不去也。宜加减平胃散

7食入气呛,因而哽噎不下者,肺气不下降也。宜降脾平胃散

8食必饮送,无饮即不下咽者,胃气不下降也。宜甘蜜半夏汤

9饮伤腹满,兼见小便不利者,膀胱气不化也。宜原方五苓散

11黄连小剂量(1~3克)健脾、大剂量败胃。单味黄连1克打成粉,空腹服用即可开胃,苦味可以刺激胃液分泌。

12半夏秫米汤无胃口的失眠

【辩证比较】

1、(1吃坏肚子,吐得已经不想吃东西了,吐的太过了,饿但吃不下,大半夏汤;

2早上吃的稀饭到晚上吐出来还是稀饭,就给吴茱萸汤。朝食暮吐就是胃下垂了;

3大半夏汤是专门对胃,吴茱萸汤更强、是进入脾脏的;

4嗳气很厉害的时候,加上旋覆代赭汤。

2不能食、不大便,至五六日以上颇能食者,为淤热在里,消谷善饥,不属大承气汤证,为抵抵当汤证。

【辩证针灸】

1章门脾之募穴,脾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下针(邪刺)和膀胱经的脾俞。比如肚子肿很大、臃肿、腹水、脾积水、没有胃口

【经典节选】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3、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者,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4、腹满,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5、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利不止。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7、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shà,声音嘶哑),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鞭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2、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3、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4、阳明病,潮热,大便已鞭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鞭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宜大承气汤下之,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小承气汤下之。

16、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17、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18、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鞭,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鞭,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19、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若下之,必胸下结鞭,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0、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21、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22、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各随证治之。

23、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24、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5、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了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敢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26、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瘅。

27、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28、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民间方法】

(仅供参考而已,大部分只对特定情况有效。真正治疗或除根请认真阅读临床指导等内容)

1小儿厌食(不思吃饭):山楂3钱、鸡内金(鸡肫皮)一只,加半碗水煮熟饭前吃完,一日二次,连吃3天,有开胃、助消化之功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