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篮球赛引发的血案——陕西洋县五云宫历史源流及被焚始末 |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2-02-12
昨日国立七中老照片考证文之番外篇

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洋州,今属汉中市,明洪武初年降州为县,县名沿用至今。洋县地处秦岭汉水之间的汉中平原,自古为战略要地,文物遗存丰富,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计有四处。昨日解读老照片研究国立第七中学在洋县的历史,发现其第一、第二分校校址智果寺、良马寺均在国保之列,唯校本部所在的五云宫,如今默默无闻。我对文物古迹向有浓厚兴趣,遂悉心探索,略有所得。

据清雍正《陕西通志》、当代《汉中地区志》等文献记载,五云宫始建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奉祀的“神仙”名叫张哲。张哲是唐朝人,在正史中名不见经传,据说是生于广西那边,游历到长安与日后的名臣李泌交好,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因功被授予了“云居宰”的官职(某还不知是个啥子官),颇有官声,但二十余岁即卒于任上。在古籍中另有记载曰唐张哲墓在洋县东北,这可能就是张哲与洋县的渊源所在(或许他就是在这一带当官的),以致于到了宋代忽然成了当地的神仙。因为挺“灵验”,张哲在元初被封为通慧王,故洋县五云宫又有通慧王祠之称。
 
 清末洋县开明寺塔与五云宫
(照片出自《汉中抗战纪实》,转引自汉中市档案馆)

五云宫与开明寺塔(始建于唐,亦国保)毗邻,原有五云楼,明代洋县知县冯绶有诗咏曰“百尺高楼倚槛看,此身疑在五云间”,可知其规模颇为可观。五云楼在明末毁于闯军兵火,清初黄玉铉(1681年卒)、赵延鸿等曾作《忆五云楼》诗,此后即不再见诸于当地士人的吟咏。五云宫当时则尚存,1875年俄人鲍耶尔斯基曾留有影像记录(见上图),但至民国时,五云宫已破败不堪,仅存楼阁一座(应为上图中最高的那座建筑,但有国立七中校友称之为五云楼,让我有些费解,不知是清初之后有重修还是咋的)及戏台,估计也不再算是什么名胜了。1938年,自西安迁来的国立第七中学将五云宫改建为校本部,搭建了诸多茅草顶校舍,并建大礼堂一座,“五云宫”遂再度生机勃勃。
 
 
 五云宫国立七中校本部全景及正门
(这两张效果辣鸡的照片源自90年代编印的校友录)

按说这五云宫在洋县古建中也不算无名之辈了,如果能保留到现代,我想好歹也能评上省保一级,但让我感到困惑的是,现在在网上搜之,却直如凭空消失一般,几乎已杳无踪迹,就连其毁于何时也无片言提及。我所见的国立七中校史中,只含糊提到1947年3月因故被焚烧,原因则语焉不详。最终,我还是把答案给找到了,也明白了七中校友对此羞于启齿的原因所在,这事说起来让人深感扼腕——竟是因为一场篮球友谊赛引起的!

我们如今所能看到的国立七中的史料,当然绝大多数是正面的,以其弦歌不辍的精神,说它是抗战时期的教育之光也不算为过。不过在光辉的背后,却也并非人人、事事都那般美好。这些远道而来的外乡学子,有少部分人因家庭出身、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之又是教育部直属学校,遂自恃高傲,瞧不起洋县当地劳动人民。在那九年里(1938-1947),相互之间的履生龌龊。

当时在洋县,另有省立洋县中学一所。1947年3月,国立七中提出到洋县中学来打一场篮球友谊赛,这本是好事,未曾想比赛中发生口角,七中队员将场边一名洋中观众打成重伤,友谊赛顿成全武行。如此在人家地头逞强自然引起群情激愤,洋中同学遂将七中队员逼进了洋中高三宿舍,双方一时相持不下。这时一名七中队员偷偷跑回学校呼援,七中学生蜂拥而至,不问青红皂白便即动手,七中毕竟实力更胜一筹,一场群殴下来,把洋中打的满地找牙,重伤洋中学生二十余人,并将部分教室及全部图书仪器捣毁,这才扬长而去。

洋中校长史伯勋及全校师生对此大愤,遂邀地方各界人士前来参观现场,主持公道。要知洋中立足于乡土,本就更得县人的爱护支持,此番更兼七中理亏在先,完全成了孤家寡人。过了几天,洋中学生组队前往声讨七中,一些对七中素有成见的当地人也加入其间,声势愈发浩大,据说当时在五云宫外,足有上万围观群众。

忽然间,有人(并非洋中学生)开始放火焚烧七中校舍,屋顶本皆为茅草易燃,火一下就着大了,瞬间不可收拾。急了眼的七中师生只能拼命整队突围而出,还当场打死了一名围观老汉,本来一场好好的篮球赛,最终竟演变成这样一场恶性事件,最终惊动了中央教育部、省厅、汉中专署,这是任谁也不曾想到的。

五云宫就是这次被彻底焚毁的,七中也无颜再留洋县,随即迁往了南郑县十八里铺(今汉中市汉台区铺镇),直到1949年合并入汉中临时中学。七中一、二分校则一直留在智果寺和良马寺未动,后成为当地学校,因与本文无关,不再细表。而这场轰动一时的事件,最终也随着国府的败退与垮台,渐渐不了了之。

据相关资料记载,五云宫的位置曾在“洋县五云路粮食局”院内。但随着近年城市的剧变,我在地图上寻找,哪还有什么五云路,这对我一个不明就里的外地人来说,一时也只能是瞠目结舌了。最终通过老照片中的位置关系和贴吧资料多方比对发现,貌似原来的五云路现在改叫工农街了,而原先五云宫的位置,或许就是下图中红圈那一块(发文后得当地人指正位置,特重制图片一张)。 

 
而随着“五云”二字不再作为路名,洋县五云宫也终成传说。什么通慧王张哲、什么国立七中,恐怕慢慢就很难再有人知道了。故今日不揣冒昧草作此文,希以存其事。




                                 静思斋  于岳
                                 2022年2月12日


主要参考文献:
①《汉中地区志》,三秦出版社,2005年;
②陈文俊:《历代诗人咏洋州》,三秦出版社,2019年;
③《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第3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④王文礼、张正新主编:《汉中抗战纪实》,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
⑤魏瑞吾:《国立七中与省立洋县中学冲突见闻》,载于《洋县文史资料第2辑》,1990年;
⑥刘文昭:《国立七中与省立洋县中学打架事件略述》,载于《洋县文史资料第2辑》,1990年;
⑦《国立第七中学校刊》,民国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