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百九十七、食后问题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2-12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食后问题

【治病策略】

1朝食暮吐大半夏汤,半夏与人参等量加蜂蜜;严重一点的,有胃酸反逆,用吴茱萸汤更严重的,嗝气得厉害,力量上冲到食道、胸腔,用旋覆代赭汤。

2食入即吐、吐白痰,干姜二钱,吴茱萸二钱。

3每食面条肠鸣腹泻,泄泻日久,呈脾虛不运而湿阻,水液紊乱而偏渗之机。据李浩澎教授经验:本证泄泻剧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车前子、伏龙肝;

1腹痛甚,加延胡、乌药;

2腹胀明显,重用厚扑,并加炒莱菔子;

3虛证者,重用人参;

4加干姜、官桂;

5加黄连、黄柏。

此外,若在方中少佐防风、白芷、羌活等疏散之剂,效果更佳。

4伤食腹痛,兼见吐酸嗳腐者,宿食停不去也。宜加减平胃散:苍术二钱陈皮二钱厚朴一钱甘草一钱大黄一钱生,姜一钱神曲二钱。

5食入气呛,因而哽噎不下者,肺气不下降也。宜降脾平胃散:百合三钱阿胶二钱半夏三钱麦冬三钱杏仁三钱枳壳一钱细辛五分五味七分。

6案例精华:

1饭后视觉异常,视力急剧下降,相当于西医所称的饭后盗血症”。患者病情与进食多少成正比,是饮食之后,食不得化,脾不能运,清阳不升,气血不上注头目,目不得血养故目苜盲。宜用益气养血、滋阴明目之剂,补中益气汤杞菊地黄丸加减。

2食后多寐,脾阳不足影响了卫气运行有关,何以言之?以头晕目眩,面色咣白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自汗,舌淡苔白故知也。故以桂枝加桂汤振奋阳气,调和营卫,而愈。

3食后恶寒,脾胃中气虚弱。

4食入肢麻,可因气血虚弱或痰湿交阻或淤血阻滞所致。

5进食时流泪又称发作性流泪综合征,或叫鳄鱼泪综合征。由肾气不足,水液不化,泪道失固而致。淤血也会导致食后流泪。

辩证诊断

1、(1能食而不能化者,乃胃不病而脾病也,当宜补脾。而补脾尤宜补肾中之火,盖肾火能生脾土也。脾之虚寒责之肾

2人不能食,食之而安然也,乃胃病而非脾病也,不可补肾中之火,当补心中之火,盖心火能生胃土也。胃之虚寒责之心

【辩证治则】

1朝食暮吐大半夏汤,半夏与人参等量加蜂蜜;严重一点的,有胃酸反逆,用吴茱萸汤更严重的,嗝气得厉害,力量上冲到食道、胸腔,用旋覆代赭汤。

2每食面条肠鸣腹泻,泄泻日久,呈脾虛不运而湿阻,水液紊乱而偏渗之机。据李浩澎教授经验:本证泄泻剧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车前子、伏龙肝;

1腹痛甚,加延胡、乌药;

2腹胀明显,重用厚扑,并加炒莱菔子;

3虛证者,重用人参;

4加干姜、官桂;

5加黄连、黄柏。

此外,若在方中少佐防风、白芷、羌活等疏散之剂,效果更佳。

3病人有饥饿的感觉,但是嘴巴吃不下东西,就是胃的津液伤到了,但是脾脏的功能还很好,这是虚证,处方有大半夏汤。

41食入即吐、吐白痰,干姜二钱,吴茱萸二钱;

2去痰去水:生姜二片,半夏三钱,炙甘草三钱 南星二钱;

3健脾胃:白术三钱,茯苓三钱;

4下血:黄土汤吐血:柏叶汤。

5病人已经不能攻了:葛根 柴胡 半夏 甘草 白朮 茯苓 人参 大枣 干姜 生姜,加上金匮中的黄土汤加减就可以治胃癌

5、(1饥而思食,每食又不能多者,脾强而胃弱也。宜重订助胃丸

2食而善饱,每饱又作反胀者,胃强而脾弱也。宜抑胃扶脾汤

3不善于食,而并不思饮食者,脾胃两皆虚也。宜建中复理汤

4喜饮冷水,以及消渴不止者,胃中虚热故也。宜原方甘露饮

5喜饮热汤,或兼腹痛厥利者,脾部之虚寒也。宜附子理中汤

6伤食腹痛,兼见吐酸嗳腐者,宿食停不去也。宜加减平胃散

7食入气呛,因而哽噎不下者,肺气不下降也。宜降脾平胃散

8食必饮送,无饮即不下咽者,胃气不下降也。宜甘蜜半夏汤

9饮伤腹满,兼见小便不利者,膀胱气不化也。宜原方五苓散

6、(1食道炎症

A很少导致噎嗝,因为食道很有弹性。

B食道炎症会导致食道的反流,一是食道下段的括约肌易受情绪影响,患者大多情绪不好、烦躁;二是反流刺激。可以选或者栀子豉汤。

C食管上段的疾病常有食道烧灼,多见热证,可用《温病条辨·上焦篇》宣痹汤三香汤,两方都是治疗热证的。

2食道上段的疾病,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汤,常用于食道癌

3食道下段的疾病,

A脾阳虚,便有微溏者,用

B纯粹的热证,用栀子豉汤。

4其它:

A治疗食道疾病,也可以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汤

B如果在上焦,可以用宣痹汤三香汤栀子豉汤。

C临床上不考虑寒与热,就用栀子豉汤都会有效。

7有的人一吃饭就要排便,那是因为胃结肠反应。食物到了胃,刺激横结肠,导致结肠的东西往前推进,引起排便、排空。更虚更实,结肠排空就有利于小肠受纳。然后小肠受纳,又影响胃的受纳。调胃承气汤。

8食自胃管而下,宜从正中。食入咽,有从胸右边咽下者,胃管在肺管之后,仍由肺叶之下转入肺前,由肺下至肺前,出膈膜入腹,肺管正中,血府有瘀血,将胃管挤靠于右。轻则易治,无碍饮食也;重则难治,挤靠胃管,弯而细,有碍饮食也。血府逐淤汤可效,全愈难。

9每次饭后胃都很难过。因为食物堵在胃里面,把胃里面压压,压得更低,胃就更难过,也是吴茱萸汤

【经典回顾】 

食后与呕吐:

1、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饮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2、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3、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4、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利不止。

5、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肠泄,名曰后重。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肠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6、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7、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8、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9、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10、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11、肝中寒者,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12、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1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食后与头晕:

1、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2、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食后与蛔虫:

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2、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3、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常自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蛔厥。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蛔也。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食后与出汗:

1、肝中寒者,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2、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3、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食后其它问题:

1、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2、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3、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4、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5、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胀,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