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遥远的贡生

 捉光凑影 2022-02-12
         郭拔贡的院子是我学历的摇篮,从这里走出来将近有四十个年头了,梦里魂牵,依稀还有寒松岁柏的影子,青苔之上时而是同学的雀越,时而是老拨贡那步履蹒跚的身影。
拔贡,是清朝科举制度一种称号。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生员,贡入京师,称之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如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三等不入者罢归,谓之“废贡”。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相当于现在的学位。
郭拨贡,生于嘉庆五年(1800年),祖籍河北省玉田县郭家桥。乾隆年间,河北大旱,举家逃荒到塞外。客居喀拉沁旗老土城子,已届十年有余,郭家生活困难,不得已让刚满10岁的儿子去放猪。猪饱人闲,私塾馆里面的朗朗读书声强烈地吸引了这个穷人家的孩子。一为家穷,二为生存,所以在放猪的空隙,他只能做私塾馆窗外的旁听生。这个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老塾师,老塾师免除了他的束修(旧时送给老师的薪金)给他起了一个学名叫“春早”。郭春早天赋不错,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和老塾师的悉心栽培,进步很快,没用几年的工夫就能写会算而闻名乡里了。陈营子村潘家窝铺有一户姓潘的富裕人家,听说郭春早是个好后生,十分长进,很有前途,就主动托人向郭家提亲,并承诺若女儿能嫁过去,郭家的一切生活开销由潘家负责。于是,在岳父家的资助下,道光五年(1825年),郭春早被“拔贡”进京,然而这位郭老爷从北京回来后,性情大变,坚持不再追求仕途,而是安心田园,耕读持家;他粗食布衣,精心劳作,俭朴度日,出门入户,不坐车,不骑马,只是骑着一头小毛驴,从来不问政事,悠悠哉大有出世神仙的味道。多年的打拼,使他除了拥有100多顷土地外,还在土城子、老哈达街等地兴办了当铺、烧锅、粮行、店铺等八九家买卖商号。老拔贡于1885年去世,享年86岁。
220年前,如果不是那次避灾的迁徙,也许没有老土城子的放猪娃;210年前,如果没有老私塾的慈爱,也许没有进京的“贡生”,是上天眷顾,还是命里注定?在那个学而优则仕深入人心骨髓的年代里,他选择了农业、选择了经商,是无奈、是格局?正如现在的子女教育,为什么非要选择本科教育呢?我是国民教育的正统,是教师,我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考入本科教育,但我也真心实意地希望老师们、家长们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就业考虑一下。学历史的,毕业后去卖楼房去了;学生物的,去送快递去了。专业对口的不足百分之一、二十,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报考时为什么不考虑一下职业教育呢?
    我怀念那个老塾师,他没有对那个放猪娃歧视,他没有计较束修,对于当时的老师来说,束修也许是他养家糊口的本源,或丰或浅,或急或缓,对于老师来说都可以调节,但对于一个苦命的孩子来说,那就是生命,老师的这一举动,成就了郭春早同志一生的信念,于是才有了施粥的美谈,才有了帮助偷他粮食的人抬口袋的故事,于是才有了众多的当铺、烧锅、粮行等等,当我们对郭春早同志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有谁会在乎那个老塾师的功德呢?
    岁月悠悠,破败的房草掩盖不了那挥之不去的历史,虽然历经了冀察热辽军区的伤残荣誉军人学校、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几度沧桑,但春早同志的敬业精神还在,老塾师的身影还在,不为斗米折腰,不为碎银辱德,这就是格局,这就是道德信仰和价值追求之所在,是人间大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