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星台的前世今生(二)

 晨曦深处 2022-02-13

黄河故事之五十七:观星台(二)

观星台的前世今生(二)

除了登封告成的观星台,北京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也叫观星台。至元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由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等在今建国门观象台北侧建立了一座司天台,成为北京古观象台最早的雏形。明朝建立后,于1442年(明正统七年)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上修建观星台,放置了浑仪、简仪、浑象等天文仪器,并在城墙下建紫微殿等房屋,后又增修晷影堂,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观象台在明朝时也叫观星台。

到了清朝,又改观星台为观象台,并启用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康熙皇帝授命南怀仁设计和监造了6架新的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这些就是我们现在北京观象台能看到的观测仪器。不过我们看到的其中五件曾经历过八国联军盗窃。法国将仪器运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后在1902年归还。德国则将仪器运至波茨坦离宫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于1921年装运回国,重新安置在观象台上。

观象台在京城,文人墨客云集的多,去的也方便,吟颂也就多。

乾隆九年九月,乾隆皇帝幸观象台,他看到康熙帝时监造的新式观测仪器,感叹观象台建造多年没有派上用场,还是到了大清才真正发挥了作用。他还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为此,他赋诗一首《观象台》。

鸡鸣山巅观象台,元明以来所旧有。

明至永乐北迁都,元主中原实弗久。

则此观象徒虚名,挈壶家法无人守。

惟我圣祖巡江宁,临兹即境怀敬授。…….

清末汪荣宝有诗《观象台》,感叹康熙帝时建造的观天六仪,佩服历代天文官员们的智慧;感叹世事变化如天象,虽然浑天说与益天说融为一体,但北斗七星却在不停地转移;仰观玉绳星离北斗那么的近,面对京阙功名是那么的远;汉代藏书地的漆书竹简那么的凌乱,怎不使人泪洒荒阶。

曾识灵台旧六仪,畴官深妙孰能窥。

千年浑盖归陶铸,一代机衡有转移。

对阙尚怜金爵迥,观天频讶玉绳欹。

鸿都漆简同零落,露冷荒阶泪重垂。

    无论是登封的,还是北京的观星台,都倾注着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心血。它不仅主持建造了观星台,还著有《授时历》、《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郭守敬是邢台人,为了纪念,邢台建了一个郭守敬纪念馆。与北京后海的郭守敬纪念馆相比,多了一些道具模型,并建了一个和登封告成相似的观星台。足见家乡人民对郭守敬的怀念和崇敬之心。

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上天入海成了家常便饭,人类掌握天象已到了比较精准的时代。郭守敬老先生心里有灵,一定会为当今的发展叫好,也一定想跟随神舟去他当年没弄清楚的外空去看一看。感曰:

渔家傲·游登封观星台

日影星光何杳杳,高台长表先知晓。湖野庙堂皆觉俏。嵩阳笑,怀中天象谁曾道。

梦里神舟云外鸟,晨来月殿请安早。待讯牛郎频问好。邀郭老,太空一转看奇妙。

悠雲2022/02/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