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桥头镇这户“四代书香”之家与石山羊的故事竟是这样

 共享2931 2022-02-13
原标题【乡村轶事】“四代书香”之家与石山羊的故事

桥头镇徐丰礼部村徐迪家的门楼上悬挂着“四代书香”牌匾,牌匾左上刻写着:“钦命广西全省提督学政大主考孙、包、黄、陈、马,为邑庠生徐曰纯、徐魁生,禀贡生徐谦署理横州学政,举人徐清署理荔浦学政,邑庠生徐楷功加五品衔,四代书香,光绪三十一年乙己岁季冬吉旦立。”

礼部村的徐氏家族从此便成了镇内外干部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纷纷对“四代书香”赞叹不已。据说,徐氏“四代书香”之家和石山羊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图片

礼部村是桥头镇较为偏僻的小山村,四面环山,喀斯特地貌的石山,推开门即见。土地贫瘠,山多地少,村民只好在几分岗头地种玉米维持生计。有幸的是,徐魁先父亲在咸丰元年到邻村用家里的一些古董换回了三只山羊,一只公羊和两只母羊,不久便产生了一些经济效益。那时,25岁的徐魁先一边到屋后的石山放牧山羊,一边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徐魁先首开礼部先河,考取了秀才功名。

图片

随后,徐魁先五岁的儿子徐曰纯和年迈的爷爷接过了放牧山羊的重担。爷孙俩倒是默契,起初两年,同出同归,爷爷一边看羊一边教曰纯识字,晚上回到家后,再让曰纯练习毛笔字。曰纯八岁的时候,就可以一个人放牧山羊了,他的眼里只有认识或不认识的繁体汉字和在石山上游走的羊儿。曰纯是个聪明且勤奋的孩子,白天他把看不懂的字圈起来,晚上回家时再问爷爷。

一天,曰纯看书看入迷了,忘记了肚子饿,直到傍晚赶羊时,也忘记了把盛午餐的粥镑带回家。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曰纯上发生可不只一两次。他就是这样废寝忘食式地长年累月饱读圣贤书。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只有17岁的徐曰纯考取了秀才。徐曰纯成名之后,并没有选择离乡谋高就,或许是因为割舍不掉与家中这群山羊的感情,或许还是要照料年迈的爷爷和奶奶的缘故吧,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在家附近的私塾当教书匠。

图片

四面环山的桥头,旧时,能走出山间的强者无几,可谓凤毛麟角。因此,这里的人们只能生于斯,长于斯,过着“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的生活。考取了功名的徐曰纯确还是选择了坚守大山,徐曰纯算是个执着的人,无论是对大馆书的研读还是对孩子的教育,他都是非常严苛。有一次,二儿子徐清只顾读书习字,却忘记了放羊上山。曰纯就狠狠地批了儿子一顿。并且让徐清读、抄家训数十遍,其中把“国家自古重农桑,衣食无虞不怠荒;男女耕织,老幼饱暖永安康;饥餐玉粒来风雨,寒暑丝棉出篚筐;一室丰盈观聚会,嬉游鼓腹乐陶唐。”家训中“勤耕织”篇的详述内容倒背如流为止。

旧时,人们都会坚信“养不教,父之过。”、“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训诫呀!

清光绪六年(1880年)徐曰纯的长子徐谦考取了贡生,后任广西横州学政。第二年,他的次子徐清17岁就考取了举人,曾任广西荔浦学政。

清光绪30年(1904年),徐清的儿子徐树楷考取了秀才,徐家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四代书香”之家,轰动了当时的整个广西省。清光绪31年(1905年),徐清一家四代被光绪皇帝钦命授匾“四代书香”。

“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四代书香之家的诞生,需要付出超过一百年的苦心经营。翻开历史,“两司”、“三曹”、“三苏”、曾国藩家族,乃至近现代的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钱钟书家族,梁启超家族……书香之家之所以能将家族的血脉世代传承下去,原因有万千,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把读书作为陶冶性情、培育家风的文化密码。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要想给孩子奠定坚实的基础,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书香环境。

图片

————————————————

SOURCE | 怀集发布·高健

EDIT丨小V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