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定故事(52)大闸

 上谷校尉李 2022-02-13

保定民间有“四门四关八大闸”之说,四门四关自不必说,这八大闸均建在府河上。此外,护城河上也有几道闸,主要作用是调解水位。

文章图片1

一亩泉河在灵雨寺附近被一分为二,南下东流的一支与百草沟、候河之水汇合称府河。在府河起始位置,建有灵雨寺闸(原称积水闸),俗名“大闸”。大闸拦起,一亩泉河水没过闸板,直流而下,类似瀑布,周围十米都能听到流水声。流出的水一分为二,一部分拐弯稍向东后向北流去,这就是护城河的源头。一部分向南流去,流到一个大坑,大坑水满之后,向南流去与百草沟丶候河之水汇合入府河。这个大坑就是现在动物园内西侧的水禽湖。这个大坑是调解水量的。

文章图片2

大闸关闭后,闸前水如平镜,水面开阔,河水清澈见底,鱼儿自由游戈,水面平静,类似小湖泊,有划船的,有打鱼的,四周还有钓鱼的,风景如画,景致优美,类似江南水乡。

除此之外。在吴家湾三孔大石桥西侧,有条河沟。大闸关闭后,河水流进灵雨寺(曾为乾隆行宫)。另外,灵雨寺东侧还有暗沟,河水绕灵雨寺内一圈后。水又流出,入一亩泉河。同时还有一条民国时代用洋灰建的狭窄通道。河水直奔民国初期兴建的两个水磨房(米面加工厂)。利用水的落差冲动水轮机,带动磨滚转动,起到加工粮食的作用。

据史书载,大闸建于明嘉靖年间,古代一亩泉河、候河、百草沟三水汇合(今动物园西侧)称府河。康熙十一年重修安澜志:“积水闸俗名大闸”,在府城西门外二里吴家湾,跨一亩泉河,一亩泉河西经吴家湾石桥,折而南数十武,建闸以蓄之,其下流为府河,明嘉靖中建石墙,分八字,南向广一丈五尺,高一丈,长六丈五尺,东向广一丈,高九尺,长四丈二尺。堤长一十四丈,高八尺。”

解放初,大闸这一片仍保留着史书所说的保定八景之一“西刹秋涛”之景观。古时的府河上游叫一亩泉河,也叫鸡距河。泉水汇集,日夜流淌,流到灵雨寺(今八中)附近,又一分为二。一股经大闸南流入府河,水声轰呜,正是“涛声相应梵声近,水色齐连天色谣”,便是“西刹秋涛”。一股向东北绕城一周再流入城中。河水清澈見底,游鱼历历在目,就是“鸡水还洁清”。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大闸仍然存在,那时的风光不亚于解放前。随着保定市的工业发展,用水量的增大,一亩泉水位降低了,流量减少了,大闸口失去了调解作用,不知何时给拆掉了。

如今灵雨寺一带河道走向未变,大闸无存,但遗址犹在。随着市政的建设,西下关往西拐弯的马路及小磨坊大楼全部填平拆光(原此段马路较低),新盖了居民楼。而西下关向南调直,通天威路。没有了往西走的马路,所以吴家湾三孔石桥失去了往日到西关的必经之桥,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再加上缺乏保护意识,所以就拆除了八中对过的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三孔石桥(灵雨寺大桥)。新建了胜利桥,但在不远处,新修的胜利桥以南,新建一座拦水闸,以起到与大闸相同的作用。但大闸附近的风光以难重现。

没有大闸,护城河就没有水;没有大闸,就没有保定的八景之一“西刹秋涛”的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