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1433】《论语》拾疑:孔子剖析自己的成才之道(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新文艺 2022-02-13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篇》
注释

识(zhì):通“志”,记住。

厌:满足;嫌恶。

诲:说教,教诲。

倦:疲倦、厌倦。

直解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并且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也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另解:这些事对我有什么难的呢?)

延伸
其它参考资料的解释,我觉得有断章取义之嫌,所以我个人不予采信。我就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继续往下读。
这一章,有点书接上回的意味。
上回书说的,是孔子的“外部”成就,著书立说、传艺授业,孔子自谦地说明了一下自己是如何做到的;
这一章说的,是孔子的“内功”是怎样练成的。情境应该是跟上一章相同,那个人接着说:“您开杏坛、传六艺,懂得那么多,教授了那么多的好学生,真是博学多才啊!”
(简单理解就是:
上一章:“你写了那么多书,真厉害!”“我......详情请放心点击蓝字链接,查看上章解释
这一章:“你就别谦虚了!你教了这么多学生,真有知识啊!这么广博的知识都是怎么来的?真了不起!”)
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孔子就告诉这个人:“其实我真的没什么。我只不过是做到了知之、好之、乐之而已。怎样才能知之呢?我把自己听到、看到、想到的都及时地记在了心里,所以我知道的就越来越多;我因为爱好,所以再怎么努力学习也不会感到满足、嫌恶;我因为引以为乐,能从中感受到乐趣,所以教授再多的学生、遇到再多的问题孩子,哪怕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我也不会感到疲倦。除了这些,我还有什么呢?”
从本章仍可以看出孔子自谦、低调的做人处事风格;同时可以看出,他的理论、思想不是高大上的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实践体验。只要想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也都能做到。
“默而识之”我们做不到吗?我们能!
“学而不厌”我们做不到吗?小时候我们都能!
“诲人不倦”我们做不到吗?初为家长(老师)时的我们也能!
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因为我们不能象孔子那样一以贯之,没有像孔子那样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为什么坚持不下去?有社会的原因,也肯定有我们个人的原因,我们自己更应该反思、警醒!
再回过头来看这两章,在别人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在当事人看来,或许并不值一提,都是从很微小的事物慢慢累积起来的。积腋成裘、积沙成塔,就像张瑞敏说的那样:“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所以,但愿我们都能从确定微小的目标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微习惯,成就大V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