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分享(2022.2.13):被遗漏的左下肺癌--半年多前做了右上肺癌手术

 名剑96t9rwg5ek 2022-02-13

金华某县级市的某A,男性,67岁,于2021年7月时因在当地医院查胸部CT报告“右肺上叶混合磨玻璃结节,大小为29*24毫米,边缘分叶,局部胸膜凹陷”,通过熟人介绍来我门诊就诊。当时未见电子版的影像资料,按其描述,予以再行“右肺上叶靶扫描”,发现病灶如下图所示:

右上叶混合磨玻璃结节,甚大,有实性成分(粉色箭头)、胸膜牵拉(蓝色箭头)、轮廓与瘤肺边界清(红色箭头)、分叶征(绿色箭头),是典型的肺癌表现,而且因为达3厘米许,我们予以直接行右上叶切除术。今天回顾了当时的手术记录,发现手术非常难做。部分内容摘录于下(胸外科医生感兴趣的可看看,非胸外科医生可略过):右腋前线附近第5胁间进胸,长约3-4厘米单切口操作。进胸探查胸壁未见结节,胸腔未见积液。决定按术前计划直接行右上叶切除并淋巴结采。予以游离下肺韧带,未见明显肿大的第8、9组淋巴结,向上打开后纵隔胸膜,清扫第7组淋巴结,继续向上将肺门上部纵隔胸膜打开,直到奇静脉下缘;将肺牵向后牵拉,在膈神经后打开纵隔胸膜,游离上肺静脉,发现右上肺静脉、肺动脉、尖前干以及上叶支气管间的部位有肿大钙化淋巴结,与前术结构均紧密愈着,无法解剖游离,遂延长切口进胸操作。进胸后在右上肺静脉进入心包处打开心包返折,找到少许间隙可游离,用法兰克曼切害缝合器离断右上肺静脉并闭合残端;但仍无法解剖尖前干动脉;改为先游离水平裂,找到后升支动脉,予以近心端7号丝结扎,远心端超声刀离断;解剖显露出右上叶支气管的下壁与后壁,但前壁与上壁仍因钙化淋巴结阻挡不能解剖;取3-0prolene尖前干根部缝扎,然后在钙化淋巴结以远直接剪断尖段动脉与前段动脉;右上叶支气管自后壁切开,先是后段支气管,再向前上方切开离断尖段支气管与前段支气管,直视下适当切开钙化淋巴结,使上叶支气管尽露出部分右上叶支气营根部,然后用法三克曼切割缝合器以离断并闭合残端,移去标本,检查2、4组林巴结末见明显肿大,未清扫。术后病理:

其中报告示(右肺上叶支气管根部)纤维组织增生伴胶原化、钙化。

术后半年,某A按嘱来门诊复查,予以做了胸部CT平扫,发现居然有左肺下叶空洞性病变。进一步靶扫描,图像如下:

病灶出现,是磨玻璃结节伴有中间空腔(黄色箭头)

感觉病灶略显模糊

但边缘不平,部分区域有棘突样或毛刺样征(紫色箭头),密度略显杂乱

中间空腔明显

部分边缘似有细毛刺(紫色箭头),空腔明显,整体轮廓此层面挺清楚的

砖色箭头示病灶与胸壁间的条索,但这种影像特征不能认为是长毛刺,也不能凭此认为病灶是良性或炎性的。事实上可能是肿瘤堵塞引流淋巴管等组织所致的改变(需病理来确认)

因为此我条索密度较高,但又没到实性密度,而且比较均匀,不是毛刺那样由粗到细再到尖。

部分边缘有棘突样征,整体轮廓清楚

病灶中间空腔明显,部分边缘有细毛刺样(不平),轮廓清,有微血管走向病灶(桔色箭头)

冠状位显示了血管异常增粗贴着病灶走行(桔色粗箭头),血管截面与病灶间没有间隙(桔色细箭头),中间的空腔征(黄色箭头)以及整体轮廓清楚(红色箭头)

上图见血管进入病灶(桔色箭头)以及病灶边缘处少许实性成分(粉色箭头)

矢状位见病灶异常增粗血管走向病灶并截断(桔色箭头实线箭头),邻近血管有发出微小分支进入病灶(桔色虚线箭头),病灶轮廓清(红色箭头)以及部分边缘不平,有棘突或毛刺样征(紫色箭头)

这样的影像表现,基本可断定病灶是浸润性腺癌,鉴于位置靠边,又有少许实性成分,我建议其单孔胸腔镜下楔形切除为宜。下面是大体标本的样子:

病灶灰白及灰黑色,边缘与正常肺组织间呈浸润性,见到CT上异常增粗进入病灶并截断的血管(绿色箭头);黄色箭头是术前定位钩针的尾线。病理结果如下:

果然是浸润性腺癌,腺泡型。

几点感悟:

1、外院做的CT,再来本院手术,如果自己见到电子版的影像图像,不能因为想省点费用或觉得反正刚做过胸部CT不久,就不重新检查。还是要薄层扫描加必要部位的靶扫描来自己看看片子。毕竟别家的报告只是表明阅片医生的判断,他也有可能误判或漏判,病人找到我们手术,我们就要有全面的评估与判断。此例如果这次这个病灶是在右下叶,当时靶扫描没扫到右下叶去,那么漏诊后要再处理术侧的右下叶,相对就比较尴尬。现在在另一侧,倒本身也是分开处理更为安全稳妥;

2、早期肺癌手术后仍有必要半年复查随访,因为真容易漏诊的是磨玻璃结节灶,大的实性的不容易遗漏,而磨玻璃结节如果较小,迟半年发现再处理或再随访决定干预与否对总体预后没什么影响;

3、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手术的安全性是第一位。就如本病例前次手术时,如果在淋巴结钙化粘连如此致密情况下,勉强胸腔镜下手术,可能会有更多不可预见的危险情况发生,从结果来看,不排除巨咖能全腔镜下解决,会有许多医生,特别是我们基层的医生即便再努力镜下操作,可能最终免不了仍要中转进胸。而我们的做法是,发现难度比较大,果断早点就中转,比弄到大出血时再不得不进胸更加从容和安全。其实真实临床中,我们觉得微创与中转开胸的病人术后恢复情况感觉相差并不大。对于开展胸腔镜时间不长,倒数不是太多的基层医院更应该在必要时果然中转开胸,以策安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