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打过孩子么?

 摇摇晃晃地长大 2022-02-13

春日读诗——泰戈尔

写下这句诘问,心里有几分歉疚,对曾经的那个幼小孩子的歉意弥漫心间。但我必须坦率地给出我的回答:打过。

之所以有这个题目从心里冒出来,是因为学期末拿到成绩单的前一分钟,孩子问我:如果我的那门课成绩不好,你会打我么?我知道这是他的一句玩笑话,但也许他耳闻有同学拿到不好的成绩就要忍受父母的暴力惩戒,他在探听我的底线,释放自己的担心,也期待我确认不打他。

我这样回答:成绩好不好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我的责任。如果学业成绩你自己没有不满意,我就满意。你的成绩已经不错,打你不会使你的成绩变得更好。如果你需要帮助,我一直在你身边。

我们知道,很多初到北美的为人父母者都被朋友警告过,不能打孩子,如果老师或者邻居发现孩子被打,就会报警,孩子的监护人会被警察问讯,直至采取措施杜绝父母对自家孩子的虐待;孩子们在学校也会被教导,如果遭遇父母或者任何人的欺凌,可以打求助电话,会得到外界的帮助,全方位地保护孩子是全社会的共识。这一切根本的出发点在于,孩子是与成人平等的个体,无论在哪里,都应当受到尊重。

但同时,我们从小就听过这样三句话:打是疼,骂是爱;打你是为你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都是打孩子的理论依据和社会文化基础。我们小时候不记得被父母打,也许因为我们是乖孩子,也许因为父母没空整天盯着我们,对我们没有很高的期待。但我清楚地记得见过一位邻居爸爸打他的女儿,用钳子。我始终不明白,是怎样深仇大恨才出此狠毒的手段惩罚自己的女儿。当时说出来的理由是,这个女儿成绩不好。这件事在我心头留下了深重的阴影,让我一直害怕这位父亲,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不寒而栗。

不可否认,打孩子,有时候是可以起到训诫作用的。比如,小时候,宝宝在怀里吃奶,会用稚嫩的牙床咬妈妈,妈妈疼痛之下,会下意识地打一下宝宝的屁屁,告诉TA:不许咬,妈妈疼。怀里的宝宝立即会松口。但这从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打孩子。

孩子渐渐长大了,当孩子有出格的行为或者言语时,父母训诫孩子是必要的,这是立规矩的必需。讲道理,或者恐吓、威胁、警告,有时候就会打孩子,让孩子更清楚地知道,父母的底限在哪里,社会的规则是怎样的。但是,打孩子不是目的。但经常发生的却是,父母暴怒之下打孩子,是不理智地处理冲突的方法。因此,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冲动地不计后果地打孩子,打完之后又追悔莫及。因为当父母冷静下来就清醒地知道,打孩子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习惯性地打孩子,是欺负弱小,是粉碎孩子作为人的尊严,是对孩子人格的摧残。如果孩子长大了,父母还要打孩子,就是双方势均力敌的对峙,场面会十分不堪,有可能彻底摧毁亲子关系。

不管怎样,打孩子隐含着不平等的亲子关系。父母可以打孩子,但孩子不可以打父母,这是规矩。试想,如果人在街上,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肯定会以危害社会秩序被绳之以法。在家里面对孩子,父母也应该有如此的自我约束。

应当牢记,打孩子往往只是父母情绪的发泄,不解决问题,有时甚至是父母无能的表现;没有尊重孩子的前提,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但偶尔的冲动妄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成习惯,不当成教育孩子的法宝,就还好。

在家里,在我们身边,就要有意识地保护孩子的尊严,培养孩子的自尊自爱,崇尚人人平等,这样的成年人社会,才能够有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八孩女,找回做人的尊严,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

前文:给孩子一个拥抱

推荐:国际不打小孩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