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的大道至德
2022-02-13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的大道至德老子哲学概述中国哲学一向是比较关注人生和治国问题的。这个问题的讨论,又常落到伦理道德的圈子里,这样一来,思想范围常常被框
在某些格式上。老子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突破了这个局限,把人类思考的范围,由人生而扩展到整个宇宙。老子看人生种种问题,乃从宏观出发
,而又能微观地作多面的审视。老子哲学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治国论。然而老子哲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
于宇宙论的建立,而是依据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探索,寻找到作为人生根源的宇宙根源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
是老子哲学的副产物。老子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生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与人生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
生的安全立足点。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而“道”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
作用,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预设的“道”,其实就是他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而把这些所体悟的道理,统统附托给所谓的“道”,以作
为它的特性和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将“道”视为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道”是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道德经》的所有“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有些地方,“道”
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规律性;有些地方,“道”是指生活准则。因而,同是谈“道”,而义涵却不尽同。义涵虽不同,却又
可以贯通起来。实存者的“道”,是从“道体描述”和“宇宙生成”两个方面来讲述:在道体描述方面,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老子说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有物混成”),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
见它的形体(“寂兮寥兮”)。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管子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
”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在宇宙生成方面,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
而且天地万物还是它所创生的。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
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从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成长中,可以看出“道”
有一种无穷的活力。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道”的创生万物的历程;“道”
一层层地向下落实,而创生万物。“道”创生万物以后,还要使万物得到培育,使万物得到成熟,使万物得到覆养(“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
之”)。从这里看来,“道”不仅创生万物就完事了,它还要内附于万物,以畜养它们、培育它们。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老子在第一章上
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在四十章上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是指称“道”的。这里的“
无”、“有”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无”、“有”似对立,而又相连续的。“无”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
老子用“无”、“有”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万物时的一个过程。老子为什么要用“无”、“有”来指称“道”呢?王弼说:
“欲言无耶,而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见其形。”换句话说,由于“道”之“不见其形”,所以用“无”来形容它;而这个“不见其形”的“道
”却又能产生万物(“物由以成”),所以又用“有”来指称它。可见,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等于零,只因“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
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这个“隐”字用以形容“道”幽隐而未形,所以不被我们所识知。因而我们既不能用感官
去接触它,又不能用概念去表述它,于是老子不得已就用“无”字来作为“道”的别名。对于“道”的创生万物和蕴涵万物来说,老子又用个“有”
字作为“道”的另一别名。总之,“无”、“有”都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现“道”一层层地由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的一个先后而具持续性
的活动过程。规律性的“道”,即“天道无亲”,自然的规律没有偏爱,主要有“对立转化”和“循环运动”的规律:“道”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
,恍惚而不可随,但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却可作为我们人类行为的效准。因而,《道德经》除了描述实存意义的“道”之
外,许多地方所说的“道”,乃是意指规律性的“道”。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着某些
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基始的状态。因而,“反”字可作“相反
”,也可作“返回”讲(“反”即“返”),它蕴涵了两个概念:“相反对立”与“返本复初”。生活准则的“道”,就是形而上的“道”,落实到
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到的。这个不为我们所闻所见的“道”,却能落实到
现象界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作用。当“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足可为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这样
,形上的“道”渐渐向下落,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间行为的指标,而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的方法了。这层意义的“道”,已经脱离了形
上学的色彩,犹如从浓云中降下来,平平实实地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取法。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道”和
“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混一的“道”,在创生的
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因而,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
,其所显现的特性而为人类所体验、所取法者,都可说是“德”的活动范围了。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把“道”和“德”作这样的一个区分:“道”是
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可见道家所说的“道德”是着重于顺其自然的一面,
而全然不同于儒家所强调的伦理性的一面)。刚才说过,落实到人生层面而作为我们生活准则的这一层次的“道”,就是“德”(《道德经》虽然仍
称为“道”,但其意义与“德”相同)。现在我们要问:这个作为人类行为所依循的“道”(即是“德”),究竟蕴涵了哪些基本的特性和基本的精
神呢?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其中“自然无为”的观念,成为《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环绕着这个观念而开展的。“自然无为”是意指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参考文献:①《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献花(0)
+1
(本文系山海恬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