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 | 周婉京:情人节,要不要跟我上“元宇宙”体验一下?

 颐源书屋 2022-02-13
图片

情人节,要不要跟我上元宇宙体验一下?


 | 周婉京

编辑 | Jade

图片提供 | 周婉京、本刊资料库

头像设计  | 司纬

版式设计 | 乐天

图文未经《Hi艺术》授权,不得擅自使用
本栏目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图片

自从2021年10月28日,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 Connect大会上宣布“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元宇宙”这个词就开始火了起来。哲学家刘擎前段时间做“2021西方思想年度评述”的时候,发现去年关于这个主题的论文多达460篇,数量多到他读不完。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苗千也有类似的感触,他早几年就听过“元宇宙”这个词,就在扎克伯格正式对外发布有关“元宇宙”概念的《创始人的信:2021》之前,苗千还曾收到过他们主编李鸿谷的一条微信,那条微信的内容就是关于“元宇宙”的,当时他还以为这不过是资本市场的新一轮操作,不是泡沫,也是炒作。直到扎克伯格公开信的到来,很多像苗千一样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有什么东西正在发生改变:

当我创办Facebook之初,我们通常是在网站上输入文本。当我们有了带摄像头的手机之后,互联网变得更加可视化和可移动化。随着连接变得更快,视频成为一种更丰富的分享体验的方式。我们从桌面走向网络与手机,从文本走向照片与视频,但这还不是终点。下一代的平台将更具沉浸感:一种具身化的互联网(embodied internet),你不仅可以观看它,还可以置身其中。我们将这种互联网称为元宇宙,而它将涉及我们所开发的每一款产品。元宇宙的决定性品质将是一种在场感——就好像你真的与另一个人在一起或是真的在另一个地方。

图片




图片

周 婉 京

作家、艺术评论人



“元宇宙”概念从何而来



“元宇宙”最早源于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于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在小说中作者以“元宇宙”来指称一个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虚拟空间。书中有的人物以虚拟形象(Avatar)出现,他们在数字空间中拥有虚拟地产,这点很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元宇宙”资本化的现实处境。更有趣的是,书中对“物”的设定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展开的,例如电脑画面、天气,或者NFT等都拥有数码物的存在,并且这些东西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可以与他人共享。

图片

“元宇宙”最早源于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于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

原著小说以这种对数码物存在的想象,展开人类的未来与科技之间“反乌托邦”式的讽刺。这部小说的影响力虽然远不如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同题材作品《神经漫游者》,就人与未来关系的把握也比不上特德·姜(Ted Chiang)的短篇小说《焦虑是自由引起的晕眩》,但是它却激发出了扎克伯格的“社交技术的终极梦想”——现实生活中因疫情而相隔两地的人可以在元宇宙上碰面,哪怕是在这里“云喝酒”,也能喝出一种彼此在场的亲密感,由此来解决物理意义上的阻隔。

图片

2021年10月“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

仅仅只从“元宇宙”这个词的词源来看,它的结构是我们熟悉的“元”类型。除了“元宇宙”,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元媒介”、“元语言”之类的说法。似乎任何一个事物,只要冠以“元”的名字,听上去就很高大上,有种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意思。没错,“元”的确有“在……之上”(beyond)的含义,尽管它最初的含义在希腊文和拉丁语中是指“在……之后”。

甚至连中文里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实际上也是由“元”(meta)和“物理”(physics)组合而成。从这个词在西方哲学界的使用上来看,确实更接近“元物理”而非玄之又玄的“形而上”。几年前,我在布朗大学访学的时候,在一个下大雪的日子里参加过罗德岛学院举办的“新英格兰地区形而上学大会”,那天听的第一个报告就是分析物理,更准确一点说,是用分析哲学的方法研究天体物理。哲学系与社会学系、人类学系相较,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尽管我们讨论的事物可以是辩证、启蒙的(跟现代艺术相关的那部分有时还可以是先锋、颠覆的),但是这个学系本身非常讲究学理和方法的传承。不客气地说,几乎每一个词都可以一路追溯到古希腊。而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形而上学”,就是“元物理”,也不例外。若要追根溯源,“元物理”概念源自亚里士多德,集结成册之时排在亚氏研究具体事物形态的《物理学》(physica)之后,因此还有《物理学之后诸卷》一名。

图片

图片罗德岛学院举办的“新英格兰地区形而上学大会”流程
图片
扎克伯格推出了 VR 办公程序 Horizon Worlds,希望给远程办公的人们提供一个第三空间,让他们在这里获得更真实、更有临场感的工作、交流体验。如果 Horizon Worlds 得到普及,我们不仅可以在虚拟世界游戏,还可以在虚拟世界办公

我们为何需要“元宇宙”?

在这里,“元物理”这个概念的产生是为了容纳那些不属于“物理”范畴的东西。于是我们可以就此推导出,“元宇宙”可能也是为了装下实体“宇宙”之外的东西。那么这就带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此刻生存的“宇宙”怎么了,以至于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域外之地来容身?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是,通过质疑实体“宇宙”而得到的虚拟“元宇宙”是否能够真正容纳我们?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太难。就拿疫情以来大家都不能出国这件事举个例子。开始的时候,大家担心的是不能出国——申请不到签证、买不到机票、无法接种对方国需要的疫苗,后来买到票之后担心的东西变成——健康码是否为绿码、购买的航班是否被迫取消、中转的第三国是否需要签证、直挂行李是否符合防疫要求……如果仔细看一下这些困扰,我们会发现它们并非仅仅是人在全球性疾病面前的渺小和无奈,而是人被重重设置的技术关卡给层层卡住了。

换句话说,个体眼中的疫情,是被技术放大了的一个个具体的困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疫情暴发之后,很快美国各大学校就用起来了ZOOM平台,最先使用ZOOM的学系是信息科学系和社会学系,最后被剩下的还是哲学系。

我的导师、将近80岁高龄的保罗·盖耶(Paul Guyer)和当时在布朗大学哲学系访问的柏林洪堡大学教授罗尔夫-彼得·霍斯特曼(Rolf-Peter Horstmann)在《德国观念论》(German Idealism)这门课的最后一节实体课上感慨,他上一次遇到学校停课还是50年前在哈佛读博士的时候。当时正赶上美国学潮。他不会用ZOOM,也不相信ZOOM。他认为抵挡疫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们这些教授们统统隔离起来。这反而暴露了盖耶老师50年来都在使用同一种实体的方式,面授,研习经典并且传承之。

图片

布朗大学教授保罗·盖耶(Paul Guyer)用ZOOM给学生们上课

图片

柏林洪堡大学教授罗尔夫-彼得·霍斯特曼(Rolf-Peter Horstmann)用ZOOM给学生们上课

哲学家们对ZOOM本能的抵抗,恰恰说明了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经典传播的方式。这里面涉及一个价值锚定的问题,也就是说,过去的价值随着技术发展正在瓦解,新的价值生成了却未能完全被我们理解。

再举个例子。春节期间,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吃饭时讨论到坂本龙一名曲《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铸造NFT出售的事情。朋友们对一首曲子595个音符各自铸造NFT出售的价值表示怀疑。姑且不论普通人是否能够理解NFT的概念,单单是搞清楚收藏一个音符的意义就已经不容易。结果就是,大家围观了NFT平台Adam by GMO的开售,看着系统因抢购而瘫痪,隔了几天看到所有音符都被发售完毕,同时开始有人将1万日元(约合550人民币)购入的NFT炒高,一路炒到高过发行价20倍的20万日元(约合1万1千人民币)。

图片

坂本龙一名曲《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595个音符各自铸造NFT出售

作为创作人的坂本龙一相当于是创作NFT的艺术家,除首次销售的收入外,还能从二级市场的每一次转售中获得20%的交易分成。然而这时候围观的人还是不能理解NFT的意义,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有两点:一、“教授”玩什么、怎么玩都是一样酷;二、NFT跟比特币一样,有升值的空间,可以炒。更有甚,当大家还没想明白NFT是什么的时候,又来了一个元宇宙。我带着问题一连听了几个线上线下的讲座,专家学者也好、投资人币圈大佬也罢,没有谁能给出一个关于元宇宙的明确定义,但是这个概念火了之后,大家争先恐后地往这个方向上靠。从NFT到元宇宙,将近一年时间里技术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关键词依旧是“去中心化”“区块链”和“虚拟现实”,没赶上NFT那趟车的人拖到元宇宙这里,已经不知道怎么上车了。

图片

NFT早已不局限于艺术领域,2022 年 1 月 1 日,周杰伦旗下服饰品牌“PHANTACi”与潮流艺术平台 Ezek 合作推出 Phanta Bear 幻影熊系列 NFT,共有一万个,单个起售价 0.26 以太币(约合人民币 6200 元)。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元宇宙之所以能够接替NFT成为2021年最热门的技术概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似乎承载了更多的未知,与更多的可能。这让我想起了古典哲学中总有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它们的产生跟元宇宙这个概念一样,是为了承载一些不能轻易被人理解的东西。最容易想到的一个例子就是康德的“物自体”(Ding an sich,也称“自在之物”),百度百科给出的释义是“认识之外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物”,它不等同于本体。那么“物自体”到底是什么?如果你有机会问康德本人,他也未必能说明白。不过,正是一个晦涩不明的概念才奠定了我们认识现象的基础。你看到这里,肯定会问,那么“现象”又是什么?恭喜你,现在已经跟康德之后的哲学家一样,开始掉进前人设下的“陷阱”里了。就像我们在思考“什么是元宇宙”的时候一样,我们自身也开始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这元宇宙的一部分。

图片

元宇宙是当下科技界和投资界的热门词汇,2021年3月,游戏公司Roblox在纽交所上市,在招股书中以“元宇宙(MetaVerse)”概念来包装品牌,结果首日股价大涨54%

元宇宙中的爱情=1%的技术 99%的想象

那么紧接着,我们进入第二个略显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溢出“宇宙”之外的“元宇宙”能否成为我们的安身之所?这相当于是在问,原本在实体世界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到了“元宇宙”里能够迎刃而解?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技术目前发展的现状出发。因为电影和游戏的发展,我身边很多朋友多以为过不了几年我们就能过上科幻电影《她》(Her)和《银翼杀手:2049》(Blade Runner 2049)的生活,拥有一个数码女友,她来到你身边,你不用给她买情人节礼物,然后你们相拥而泣,为了伟大的爱情,也为了一分钱不用花就能体验的肉身温暖。然而,这些将物理世界虚拟化的技术目前还不成熟,《她》只是一个美好的畅想,能够支撑你拥有“她”的技术不足你想象的1%。我也想戴了VR眼镜就不出用门给学生上课了,我还想每学期最后一课摸一下学生的脑门就自动读取他们的成绩……可是据目前技术开发程度的反馈,很遗憾,咱们的梦恐怕还得多做一阵子。

图片

2013年美国导演斯派克·琼斯执导电影《她》,是一部讲述在不远的未来人与人工智能相爱的科幻爱情电影

图片

2017年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电影《银翼杀手2049》

图片

《银翼杀手2049》剧照


谁是平行宇宙的所有者?

回应开篇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还有一种路径,那就是讨论元宇宙的所有者是谁。这个问题有点类似去年我在《NFT与爱情,从我的AI男友说起》这篇专栏文章中详细解释的互联网与NFT的技术相似性。互联网在万维网阶段确实给人一种“去中心化”的感觉,但这种幻觉并没有持续很久,它很快在资本的运作下成为“集中化”的产物,而丧失掉它早期作为“公共场域”的初衷。所以有人说,元宇宙是Web3.0,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因为从互联网到元宇宙的技术并不是逐级更迭、进化的关系,即便我们看到从Web1.0的文图读取到Web2.0的视频时代再到现在Web3.0沉浸式的交互体验,我们的体验升级了,但技术背后的逻辑并未改变,这也意味着三个时代指向了极为相似的未来——我们以为是民主化的技术,实际很可能变成新一轮的马太效应——让资本家拥有更多资本,穷人更穷。

你可能觉得我有一些悲观,不过你再把这个事儿带入爱情来思考。本以为自己可以在数字化体验更全面、交互性更强的元宇宙找到一个女朋友,但是虚拟平台的交互并不能保证你们之间拥有更有效的交流。你在Web1.0和Web2.0走过的老路、翻过的车,不保准,还得再来一遭。从这个角度上来想,元宇宙可能就没有大家憧憬的那般美好。这同时也让“万物皆可元宇宙”变成一个空洞的口号。因为如果真正实现全民“元宇宙”,我们反倒不知道该拿“元宇宙”如何是好?

图片Web 1.0、2.0、3.0时代的不同应用

最后想提醒大家,技术催生了我们“逐新”的愿望,却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到元宇宙里拥有“新”的人生。事实上,一个现实生活中过得不如意的人,并不想到元宇宙里重复一遍他的人生。家将希望寄托于元宇宙,恰恰体现出了在现实世界的无能为力。在写元宇宙的这篇文章过程中,我一直反复在读《焦虑是自由引起的晕眩》这个短篇故事。小说里,众人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意而争抢一种叫做“棱镜”(Prism)的东西。依靠它,人们可以回到“棱镜”被激活前的时刻,找到世界开始出现分岔路的时刻。好比说,你意外获得了一个“棱镜”,它在五年前被激活,那么你可以通过它回到五年前,看看当时的你如果没有跟伴侣分手,那么今天的你们又会怎样?

“棱镜”是打开平行宇宙的方式,它允许我们在两条时间线间通信。那些使用了“棱镜”去查看另一个世界中自己的人,大多过得不幸福。他们希望通过查证两个“宇宙”而得出“我感觉自己活在最好的人生里”的结论,但这种比较并没能让他们更快乐。那些走散了的人,终究还是走散了。

图片

《焦虑是自由引起的晕眩》一文来自美国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小说集《呼吸》 译林出版社 2019

所以,元宇宙并不能成为现实世界的替代方案,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在虚拟和真实之间,夹杂了我们人类太多的不甘心与放不下,以至于偏要把一个宇宙中的爱恨情仇挪到元宇宙中上演。在现实宇宙中解决不了的爱情问题,到了元宇宙里也无法得到回应。至少目前还没听到有做技术的朋友跟我说,到元宇宙里买一块地,就能附送甜蜜伴侣一名这回事。至于元宇宙日后究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最终取决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虚拟的生存方式。而现实世界里的形而上问题,那些在物理之外被称作元物理的东西,例如爱情,还是要通过实际的行动去好好体验。

顺祝各位,情人节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