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百零二、自汗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2-13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自汗

【治病策略】

1脉浮缓,桂枝汤

2虽无桂枝汤症,但常常没事就发热流汗的人,没有其它病,桂枝汤

3脖子强硬,桂枝加葛根汤

4发汗过多,桂枝加附子汤

5阳明经热,大汗出,白虎加人参汤

6半身出汗,桂枝汤

7因为心阳虚的心悸而出汗,桂枝甘草汤,不治汗而自汗自愈。

8下利、汗出,厥冷,四逆汤

9太阳、阳明病,下利、喘而汗出,葛根黄芩黄连汤

10汗出而喘、没有表证,麻杏石甘汤

11渴而小便不利,五苓散

【辩证诊断】

1汗者,出汗也。肺经收敛偏弱,肝经疏泄偏盛也。稍动即汗出者,肺虚不收而中虚也。(补降肺气,降胆补中。)

饮食汗出者,胃有虚热上逆,肺经受伤,降不去也。(清热养中。)

寐则汗出者,肝木升泄,胆木不降,而肺金不敛也。(润木息风,调中敛肺。)

人死汗出如珠不滴者,肺气全败,阳气脱根而上飞也。(大补元气,兼敛疏泄。)

外感出汗,另详伤寒荣卫中。

2人身肝木之气,疏泄不及,则现无汗、尿少、粪难、腹痛、胁痛、妇人月经来迟等病。疏泄太过,则现自汗、尿多、遗精、发热、头晕、耳鸣、妇人白带,月经来早等病。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气不足;疏泄太过者,金气不足也。

3人身肺金之气,收敛不及,则现汗多、头晕、发热、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等病。收敛太过,则现恶寒、粪艰、胸闷、无汗等病。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疏泄;收敛太过者,火气不能宣通也。

4阳明证自汗,代表胃实,如果是阳明证,病人盗汗,就是胃虚

5(黄汗)暮出汗者,盖由热而出之汗。虚热者,其发多自午后。

【辩证治则】

1谵语、遗尿、自汗者,阳明症,白虎汤

2自汗盗汗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一个常见症状。袓国医学认为,白天出汗为自汗属阳虚(气虚),夜间出汗为盗汗属阴虚(血虚)。自汗为阳虚不能卫外,汗孔疏而少闭,故汗出,盗汗为阴虚不能内守,夜间阳入于里,阴为阳迫而自出,故盗汗。治疗时,用当归补血汤以补其阳而自汗止,阳得补则真阴得以濡布而盗汗愈。

少阳症或三阳合病盗汗小柴胡汤

3平常看到病人阳明证自汗,代表胃实,如果是阳明证,病人盗汗,就是胃虚。潮热自汗者,桂枝汤盗汗、脉虚微桂枝龙骨牡蛎汤

4伤寒多汗憎寒,若近衣被则漏汗不止,去衣被则憎寒不可忍,数日不止。世医与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或桂枝加黄芪汤等不愈,终至危殆者。遇此证而内热如此甚者,宜越婢汤

5发汗太多,造成汗流不止但是没有成痉桂枝加附子汤发痉、肌肉抽搐真武汤手脚都筋挛起来附子汤

6重病时烦躁+自汗如注,可用茯苓四逆汤

7阳虚自汗,黄芪、麻黄根均难见效。八珍汤(丸)较佳。浮麦性凉。则大忌 矣。阴虚盗汗小柴胡汤去柴胡,桂枝汤去桂枝亦效。

8严重表虚炮附子,阳虚引起的盗汗(白天为自汗)用炮附子

9自汗(医宗金鉴)

1太阳 谓之风邪,桂枝汤证也;

2阳明 谓之热越,白虎汤证也;

3大热蒸蒸汗出过多, 则宜调胃承气汤, 急下其热, 救其津也.;

4若更兼发热下痢不休, 内外两脱, 故凶也;

5头汗出, 跻颈而还,则为热不得外越, 上蒸于首也或因黄郁未发, 或因湿家误下, 或因水结胸蒸, 或因火劫热迫, 或因阳明蓄血, 或因热入血室, 皆令成之,则当分门施治可也。

10、(1潮热发于午后,阳明腑证,可下之证也。

2无休发热汗蒸蒸,谓发无休止之时,热气透手溱溱有汗,名曰蒸蒸发热,亦属阳明内实,可下之证也;

3时热自汗者,谓发热时轻时重而有自汗也,似潮热而次数,似蒸蒸而休止。时热时止之热, 则必不兼可下之证,若无里证,热而有汗,故用桂枝主治。然必先其发热汗出之时与桂枝汤也。

11、(1表虚濈濈自汗,玉屏风散主之,

2若恶寒冷,阳气虚也,桂枝加附子汤固之,

3阳明里实,蒸蒸自汗,用白虎汤清之,

4便秘者,以调胃承气汤攻之。

12体质素为中湿之人,常自汗出,常晕眩,此时用苓桂术甘汤无法利水出去的,这时候也要用真武汤

13出汗多的人慎用活血药;失血的人慎用发汗。

14伤寒传经,入少阴,脉微细欲绝,汗出不烦,上吐而下又利,不治之症也,须加入理中汤内,急固其肾中之阳,否则真阳扰乱,顷刻奔散,单恃人参,亦无益矣。

15又中焦消渴多食,消瘦,自汗出,大便硬,小便数者,用调胃承气汤倍加芒硝。但此病,有属甘麦大枣汤证者,须参互辨证。

16天亮出汗: 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盗汗,盗散人之气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论。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无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淤汤,一、两付而汗止。

17、(1发热出汗,时见恶风洒洒者,伤风之外证也。宜防风和营汤

2睡后出汗,醒时则汗仍收者,阴虚而盗汗也。宜当归六黄汤

3醒时汗出,睡后则汗仍收者,阳虚而自汗也。宜参芪术附汤

18平时容易发发热流一点汗的人,或者每天定时发热、之后流汗的,就吃桂枝汤。在发热之前吃最好。

19、(1脾虚发热,白天发热,自汗,脉大而没有力气,是虚劳,小建中汤证;

2肾虚发热,晚上夜里发热;盗汗,细涩的脉,涩脉多见失精。

【辩证比较】

1表证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

2、(1潮热,而胁下汗出者为胆实,用大柴胡汤

2手足心汗出者为胃实,用大承气汤

3腋下一直流汗流很多,就是三焦系统,也就是大柴胡汤证。

4如果手掌汗流很多的,手上的「止汗点」,背后的第五椎外开五分的地方「华佗夹脊」,直针下针可以止汗;如果病人是阳明热,大便正常,舌头伸出来苔是黄的,就是白虎汤,如果大便不通,就用承气汤攻。

3

恶心

往来寒热

胸满

怕冷

微汗

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

无汗、小便少

无汗、小便少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茯苓、白术各10克,生姜3片,大枣10个切开,炙甘草7

桂枝去芍药汤

4自汗、恶风,有点怕冷,脖子、后背强硬,如果脉浮数,这是表症桂枝加葛根汤,如果脉沉迟,为风淫于外,而津伤于内,属柔痉栝蒌桂枝汤

5脉盛身热自汗,得之伤寒,脉虚身热自汗,得之伤暑。实者,白虎加人参汤,虚者(弦细芤迟),如发痉,栝蒌桂枝汤

【经典回顾】 

1、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2、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3、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4、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5、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

6、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7、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8、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9、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自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1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1、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2、阳明病,脉浮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1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必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14、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15、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鞭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16、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时时发热,自汗出,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大黄牡丹皮汤主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17、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18、风后曰:伤风自汗何也?岐伯曰:伤寒之邪,寒邪也;伤风之邪,风邪也。寒邪入胃,胃恶寒而变热;风邪入胃,胃喜风而变温,温则不大热也。得风以扬之,火必外泄,故汗出矣。

19、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太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20、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21、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2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23、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24、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25、阳明病,欲食,大便自调,小便反不利,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26、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7、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利必不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28、伤寒六七日,下利,又发热,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29、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