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经穴

 心舟818紫竹园 2022-02-13

头  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维,护持也。穴在额角,犹牴角之作防御也,故名“头维”。治风热头痛、目瞤瞤、泪出等病。所治以外感侵袭为主,内伤诸症次之。亦抵御外侮之意也。王太仆谓为足少阳气所行,盖以穴位偏于两侧也。按阳明为阳气之盛,抵抗力大,少阳为阳气之初,抵抗力小,故余意本穴仍应属足阳明为是,盖以正阳脉气太过由正面泛及两旁也。故应以正冲者(阳明经)为是。

下  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关,为开阖之枢机。本穴有关牙齿开阖,故称之以“关”。又以其在颧骨弓下,且与上关穴相对,故名为“下关”。以治牙齿、眼、耳、偏风诸症,取意于“关”也。

图片

颊  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古时称颐侧两撬为“车”,故曰牙车。因下腭骨如车辖之上撬,左右相夹,俗称腮颊,因名“颊车”。穴近下齿,故治下齿痛取之;若上腭齿痛,则宜取下关穴矣,取局部也。本穴治口齿风痹、斜诸症。

承  泣(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穴在目下七分,正目直瞳子,为阳跷脉与任脉及足阳明三经之会。治诸般目疾,穴处俗称泪窝,因名“承泣”。口歪泪冷者,取之效。

四  白(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穴在迎面,承泣穴之下,平明显见之处,故名“四白”。治目疾多效。功能略同承泣穴。

图片

巨  髎(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本穴在上腭骨与颧骨接缝处,为面骨巨隙,故称“巨髎”。以上三穴,治症略同,均以治口眼病为主,以其接近五官也。

地  仓(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穴在口角旁四分,为手足阳明、阳跷三经之会穴。人含食物,常积存腮齿之间,因喻其处为仓。又以其位于口旁颐侧,故名“地仓”,口通地气也。主治口歪、偏风、目昏、失音等症。

大  迎(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图片

迎,迎合也。又逆而就之为迎。人之初生应接外物,饮食最先,故于口颊喉咽处之穴,多名之曰迎。

《灵枢·寒热病》曰:“臂阳明有入頄頄遍齿者,名曰 '大迎’。”马元台曰:“'大迎’出足阳明,而手阳明之脉入頄頄而交之也。” 揣“入遍齿”之义,当是“颧髎”。本穴应依《素问·骨空论》所云“在口下,当两肩”为正。按口下当肩,正颔骨下缘凹曲处也。以其为人面迎前之处,此骨又名大迎骨,因名“大迎”。故治口歪、目痛、舌强、齿痛、吻瞤瞤、颊肿,及颜面五官之症。(人当扭项时,颐肩相就,挨接处是穴)

人  迎(在颈部,结喉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穴在颔下、颈部两侧,迎前显见之处;亦即饮食吞咽、人事送迎之处,故名“人迎”。穴处动脉应手,为古法诊脉三部九候之一。各方书所称人迎脉者,即指此处显动之脉也。晋·王叔和以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乃是臆说(或后人传抄之误),无理可据。

图片

凡诊温热病,正在灼热之际,颈上人迎脉跳动最力,故诊断温热病时,先察左侧颔下之“人迎”搏动如何,再候右手脉之气口(寸口)脉是否洪大而数,以为判定温病之确证,故曰左人迎,右气口。非左手脉为人迎脉,右手脉为气口脉也。后贤不察,一再传讹,致成流弊。又考血液流行,发于左而回于右,布于周身,故温病表灼之际,右手脉较左手为大也。本穴主治呕逆、喘满、喉肿、瘰疬、霍乱等症。本穴又名“天五会”,当是天窗、天牗、天鼎、天容、天突,诸穴之集会耳,无甚意义,好事者强凑之耳。

水  突(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穴在人迎之下。结喉两旁,人当饮食下咽时,本穴向上冲动,即“突”之意也。水气同源,故名“水突”。本穴功能为通利降逆,其所治症多属气分,故治咳逆上气、咽肿等症。汪讱庵云:“上焦不治,水溢高源。”余以为取本穴当能有效,但未曾经手试用耳。想或然也。咳而兼水气者,无妨一试。

气  舍(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本穴与下腹部气冲穴相应。人当吸气足量时,则胸中之气上抵“气舍”,或努力持重时,本穴亦为之冲胀。是为气之住舍,因名之为“气舍”。本穴治咳逆上气头项强直、不得回顾、哽噎、咽肿等症,取因势利导也。但于虚人切要慎用,防陷脱也。凡诸刺疗,俱不宜虚证。

图片

缺  盆(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史记·仓公传》云:“缺盆,乳上骨名。”本穴在乳头直上,锁骨上缘凹陷正中。因在缺盆骨上,故名其穴为“缺盆”。按盆之为物,贮而不藏,水火燥湿无所不可。如胃、三焦、大肠、小肠、胆各经内外循行,多由此穴出入,即犹储而不藏也。惟刺则三分,灸则五壮,以其内近肺脏,不可过灼也。非如溪谷渊泉之可深入也。因以本穴用宜小量,俾术者怀存盆盂之念,先发戒慎之思。可治喘满胸热,但后人守不宜太深之戒,多不取用。

气  户(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穴在肺之上部,平于云门穴。“云门”与“气户”意义相同,故亦治咳逆上气、胸背痛、不得息、胸胁满、喘息、食不知味等症。

图片

又以本穴内通乳腺,故能治乳痈初起。以其治症多属-,补泻兼宜,犹开之则行,阖之则藏,故名“气户”。

库  房(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本穴治症,多关肺脏,喻犹胸之储藏室也。其所治症,为胸胁满、咳逆上气、气不归根,及吐脓血浊沫诸病,均属气分上越之症,乃气逆,非气虚也。所治均属实证,有如宿积者,故曰“库房”。可治年久陈滞之病,可会意库藏之义也。本穴平于华盖穴。

屋  翳(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本穴,上有“库房”之房,下有“膺窗”之窗,本穴犹屋檐之遮翳,故名“屋翳”。其所以名“翳”者,亦含有华盖之意也。本穴内应于肺,故治症同于库房穴。

图片

膺  窗(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穴在乳盘上缘,性善疏利,能泄胸中郁气。凡属胸中积闷之症,本穴统能治之,喻犹开窗通气也。以上诸穴,曰库、曰房、曰屋、曰舍,喻其容纳储积也。曰窗、曰户,喻其开阖通畅也。窗之通,多属清;门之通,多属浊。人身以胸膺为清虚境界,腹为秽浊之域。本穴在膺,故名“膺窗”。以其所通者,为轻清之气也。本穴曰窗,非门关畅豁可比也。

乳  中(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穴在乳头正中也。治癫痫,俱用灸;治目疾,则放血。朱丹溪曰:“乳房,阳明经气所经;乳头,厥阴经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瘤也。”由字义推之,治目疾可并取光明穴。解郁热、调月经,可并取日月穴也。丹溪所谓“阳明经气所经”,行于表也;“厥阴经气所经”,行于里也。

乳  根(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穴在乳房下缘,故名“乳根”。治症颇多,均用灸法,如胸痛满闷、膈气、噎食、乳痈、乳痛。诸有关局部者,而牵引臂痛者多针之;针则仰取。

不  容(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本穴治呕吐不食及两肋䐜满,有不可容物之势,故名“不容”。按“不”字之义,有时音义同“痞”,具有痞满之意。治血气实证多效,取之多用泻法。以治痰癖疝瘕。

承  满(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本穴治上气喘满之实证,承前穴“不容”之意也。两穴均属意于满,故名“承满”。《千金方》治心下坚满。以治症功效而命名也。

梁  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横木为梁,又迎前山岭为山梁,均含有横亘之意。《难经·五十七难》谓:“心之所积为 '伏梁’。起于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本穴治之有效,喻以开横亘之积也。故名“梁门”。考其他方书,凡心阳失律,谷气寒凝,横胀塞满,类似潜伏之横障者,可以取此。益阳气以消阴邪,解寒滞而开痞郁,故称之“梁门”。即破横亘之梁,而开通彻之门。亦以疗效而得名也。

关  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本穴与建里穴平,又与足少阴之石关穴挨邻,上有梁门穴,下有太乙门穴及滑肉门穴,均与胃肠接近。玩味胃肠近旁各穴,多称门称关。因其功用为交通开阖,有关出纳也。《内经》曰:“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刺本穴可以调胃,故以治痞满诸症。

图片

又星象,天阙之间为关梁。关梁者,在人身即关门、梁门也。因名本穴为“关门”。按天阙之名,在人身虽无穴位可指,以意揆之,或即任脉之神阙穴、巨阙穴处也。“关门”两穴,左右各一,中夹任脉之巨阙、神阙二阙穴,又旁有天枢穴,或即天阙之意也。牵强臆说,希智者裁之。

太乙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本穴简称“太乙”。古“太”与“大”通,“乙”与“一”通。又“乙”曲也。《河图》以中宫为“太乙”,养生家以脐下为“太一君”,二意相同,隐喻太乙为腹中央也。中医以脾为中土,其取意亦与“太乙”“太一”同。本穴平于下脘穴,穴底挨近脾脏(并胰而言),内应小肠,小肠多曲,以及横结肠两曲端,亦“太乙”曲屈之象也。故“乙”字于字义为肠,穴名曰“乙”亦合肠道多曲也。汇此诸意,故名之为“太乙门”。

图片

《礼记》曰:“鱼馁必自乙。”注曰:“鱼去乙则不肥。”大肠俗名肥肠。兹本“大与太通”“乙意为肠”之意研之,“太乙门”即是“大肠门”(太同大,乙为肠也)。又思其所治症,除肠疾及吐泻而外,如癫疾、狂走、心烦,正合中医之阳明腑证,弃衣、登高、谵语等症。正与中医神志有关。所谓脏燥则狂也,此症由于大肠热结。而大肠之热结,又多在迂曲弯转之处,故治取此穴有效。古人命名深意,更与疗效有关,故本穴又可与足太阳之大肠俞、小肠俞,及督脉之阳关穴,相互参酌为用。

滑肉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周礼·疡医》云:“滑以养窍。”注曰:“滑物往来通利似窍。”本穴内应腹膜油脂,外应松皮软肉,与任脉之水分穴相平,在束带匝腰之处,因名“滑肉门”。治癫狂、呕吐、重舌、舌强等症。并可取太乙门穴协作调停之。余意凡病在胃肠,应疗之以滑者,可取此穴。如肠梗阻、肠套叠等症,均可取此。塞者通之也,颇合“滑”字之义。

天  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天”为气化运行自然之序,如天生、天杀、天然、天命、天气、天数,等等名词,皆顺循大自然之理而进行之也。“枢”,《类经》注谓“枢为致动之机”。

本穴内应横结肠屈曲迴折之处。其功能,长于辅助膈下脏器运行,并调停缓急,即补助肠中水谷气化,吸收水分,排除干矢,增益蠕动之力。因名“天枢”。又以大小肠连结管道甚长,故别名“长溪”“长谷”。又名“谷门”。

图片

我国古代星相家以北斗第一星名“天枢”,为天际群星之中心,主持天际各星运行之规律。养生家取法此义,作脐轮周转。以人意法天道,隐喻本穴犹天道之中枢,而名之曰“天枢”。换言之,即符合天道规律之自然旋转也。

《鬼谷子》云:“人君有天枢,生长成藏。”陶弘景注云:“生长成藏,天道之行也。”即以人事合天道也。天道即大体自然变化之进展现象。虽曰人文进化,其主导皆本于自然,医家与宗教家自不例外。

本穴在治疗上,促使胸腹之气,上下沟通,以行其新陈代谢之道,即顺物性之自然也。揆“天枢”二字之义,即天道自然行运之代名词也。按摩疗法:以拇食两指揉按左右两天枢穴,只在穴位上旋转,可通矢气,利大便,此其验也。按通矢气,行大便,亦即人体自然行运规律。

外  陵(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本穴与足太阴之腹结穴挨近。腹结穴在大横穴下一寸三分,本穴在天枢穴下一寸。大横、天枢俱与脐平。本穴与腹结穴横距约寸半至二寸许。诸书记载不一,相差无几。又“结”字有凝滞积聚之意,即内有所结,外现稜起也。又如人在努力时,则脐腹之气,显然内结,而外表则出现硬稜,稜下是穴。因名“外陵”。本穴治绕脐腹痛,凡腹气之绕脐者,多属寒热气结。凡内有所结,则外现隆起,腹结与外陵两穴,有内外相关之象。

图片

大  巨(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本穴内应小肠与膀胱部位,小肠属手太阳经,膀胱属足太阳经,两太阳俱称巨阳。又“太”与“大”通,故本穴命名“大巨”二字,以其功用在两太阳经也。其主治为小腹胀满,及小便不利,有关小肠及膀胱用事,故名“大巨”,即太阳与巨阳之意也。问:其能兼治偏枯、惊悸失眠、烦满、四肢不收者,何也?答: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故能兼治心经病与肾经病也。

水  道(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素问·热论》云:“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本穴当膀胱上系,功在治水,故名“水道”。

《素问·灵兰秘典论》又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汪讱庵注:“上焦不治,水溢高源;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溢膀胱。”按汪氏此说,则水突、水分、水道三水穴,可以互参酌用。余因补充言之,周身之膜,三焦之属也,故治水液之病,须兼顾三焦,不可专责脾肾,即 《内经》云“少阳属肾”“水道出焉”之意也。《灵枢·本输》所云“中渎之府”者,乃统言水之大意也。由此观之,中医之于《内经》,切须全部领会。若仅断章摘句,只可流之于口,而无济于用。所谓“三焦属肾”者,乃谓手少阳经与三焦诸膜有连属于肾脏也。可在 《内经》全书中发挥之,若一拂而过,是自欺矣。

归  来(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闲常窃考,呼吸吐纳者,当吸气时,腹气上升,与中气交会于气海处。呼气时,腹气下降,名曰气息归根。本穴为腹气下降归根处,故名“归来”。言返本也,即归根也。言其气向下行至底也。本穴治男子卵缩、女子子宫脱出等症,皆属气分之病。刺本穴可使复原,亦即“归来”之意也。

气  冲(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人当呼气时,腹气下降曰归根;吸气时,腹气由本穴内部上冲,与归来穴成橐籥作用。归来穴居本穴之上,其作用为镇坠下降。本穴居归来穴之下,其作用为擎举上冲,故名为“气冲”。本穴下,为“下气道”,《铜人》禁灸,恐伤下气道也。本穴与归来两穴之作用,气功家自有体会。兹不赘述。《灵枢·海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其俞在气街,下至三里。”本穴治呃逆,呃逆不止者,即气上冲也。本穴治之最效,即调使冲上之气得宜也。

初时,余误认气街为“气冲”之误。后考 《灵枢·海论》“其俞在气街”之句,“其俞”二字指穴名言,“在气街”三字指部位言。又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入气街中”之句,又“下至气街而合”之句,足少阳经有“循胁里入气街”之句,玩此诸句,因想气街之处面积必大,乃能容纳两经出入往来之道路,又为足太阴经、足厥阴经上行入腹之门,虽未明言走“气街”,然其所过之处,当在不远,不然,舍此路而不由,别无门径可通。故猜气街是片,是面。“气冲”则此片中之点耳。马元台谓一穴两名,语近模棱,不可从。

髀  关(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图片

穴在髀股外前方,膝上一尺二寸处。其经气由小腹斜走髀外侧。乃于小腹之阴达于股前之阳也。凡属经络之气,当阴侧与阳侧互通之处,不论横通斜通,多称“关”,称“门”,即阴阳交关之意。故称本穴为“髀关”。本穴治腰膝寒痛、足麻不仁、小腹及喉痛多效,以其有牵引下行之力也。与用牛膝、大黄等药,以治阳亢充血头痛,同一意义。用针用药理可互参。

伏  兔(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针灸大成》谓:“膝上六寸起肉之处。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状,因以此为名。”其义未尽,余为补充之。凡动物类卧伏牢固者,莫过于兔。人当跪坐之时,则腿足之气冲至两膝以上,则双腿股直肌,肌肉绷急,推捏不动,犹兔之牢伏也。若仅依三指推捺,何以辨其为兔为猫?其云伏者,意在穴位处,肌肉牢坚,乃喻兔伏之性,非喻兔伏之形也。

图片

《考工记》车轴两端着轮处,亦称“伏兔”。其处嵌镶铁键,取其耐磨,此铁键俗称车钏,亦以其处牢固不动,而得“伏兔”之名也。本穴之称“伏兔”,乃指股直肌绷起处,全部肌肉着骨牢固而言,此穴则以点代面耳。

阴  市(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本穴与足太阴经之血海穴相对照,治症亦与血海穴同功。善治小腹胀痛、月事不调等症。盖谓本穴虽居阳经,而所治则多属阴症。犹与足太阴经之血海穴交易互市。故名“阴市”。

图片

本穴治腰膝如注水、寒疝痿痹、风湿、阴湿等症。凡诸阴寒疾患,皆可取此,犹治诸阴病之市集也,亦“阴市”命名之一义也。因揣本穴性能,为阳为热,富于火力,故能散阴翳。故其别名又称“阴鼎”,按鼎为炉灶。此穴 《针灸大成》禁灸,《甲乙经》不可多灸,用热远热也。倘遇阴极之症,必不得已乃灸之,可遵 《甲乙经》不可多灸之戒,寒痹之重症宜用之。

梁  丘(屈膝,梁丘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足阳明胃经的郄穴)

本穴在膝上筋肉夹隙中,阴市穴下一寸许,两筋间。曲膝取之。骨亘如梁,筋犹小丘,穴在膑上,因名“梁丘”。以其近于膝关节,其性开瘀,故治膝关节痛之关于寒者,使之屈伸。承阴市穴温散之力也。

犊  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图片

穴在膝下直筋外侧,其处形如牛鼻,因名“犊鼻”,取象形也。《素问·刺禁论》曰:“刺膝髌出液为跛。”《千金方》云:“犊鼻肿,可灸,不可刺。”又 《甲乙经》曰:“犊鼻肿,可刺其上(即刺鹤顶穴),坚则勿攻,攻之者死。”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本穴名释义有二。《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阳有阴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犹言陵下三寸处也。《太素·五节刺》杨上善注:“一里一寸也。”此以地位而论,言其体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古“理”与“里”通,是以谓之“三里”。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示别于“手三里”也。

图片

《灵枢·海论》云:“胃者,水谷之海,其输在气街,下至三里。”依文义推之,气街以下,至于“三里”,统为胃之腧穴。华元化谓“三里”主治五痨、羸瘦、亡阳、虚乏、乳痈、胸有瘀血等症。秦承祖谓:诸症皆治,但以治胃为主。观此可知本穴功能,不仅应于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可与“手三里”互参。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本穴原名“巨虚上廉”。按“巨虚”二字之义,即大空隙也;廉,侧也,隅也。本穴位于下腿外侧,大空隙之上端,故简称“上巨虚”。本穴为大肠之合,故能治大肠诸疾。取此穴须足跟稍扬,足翘则本穴弛张,乃可进针。凡取腧穴,均须先使孔窍开,乃刺之。

条  口(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图片

本穴与两巨虚同在一条缝隙中,上巨虚穴在缝隙上端,下巨虚穴在缝隙下端,本穴在其正中。取此穴时,足尖稍扬。以其关于趾长伸肌也,扬足尖,则三处穴形成一大条口。故以“条口”名此穴。

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小肠的下合穴)

本穴原名“巨虚下廉”,位于条口穴之下。为小肠之合,能治小肠诸疾,及寒湿胻肿、小肠痈,均可取两巨虚,或取条口穴。按此三穴,同在一条缝隙之中,故其所治症大致相同。上巨虚穴合于大肠,下巨虚穴合于小肠,条口穴居二巨虚之间,其与二肠有关,想可知也。以其所在部位而论,三穴在腿,故其治湿痹胫酸,亦当有效。

丰  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足阳明胃经的络穴)

丰隆,雷神名也。《离骚》屈原吟“召丰隆使先导兮”“吾令丰隆乘云兮”。《淮南子》“季春三月,丰隆乃出”,注曰“雷神也”。本穴在人体下肢,犹雷起地下也。于 《易》在卦,则为“复”“豫”之象,“顺动来复也”。本穴司气分之升降,于体则豫,于用则复。犹地气升为云,天气降为雨。《广雅·释天》曰:“云师,谓之丰隆。”

观本穴所治,为胸膈痰滞,沉昏头痛。一切头脑不清,如云雾蒙蔽之状,均属天阳失律,阴气弥漫之证,藉此下阳上达,而消在高在上之阴翳也。故本穴寓有云雷之意,而名以“丰隆”。再以字义测之,既丰且隆,乃丰年大有之象。本穴治症颇多,且多治丰盈充满之症,亦具丰隆含意。若依穴在下肢外侧,肌肉丰隆处,名以“丰隆”,意则薄矣,不若取意云雷之意为佳。

解  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本穴在足关节当前正中,胫骨距骨相接之凹隙处,因名以“溪”(谿);又以其处易于脱臼,故名之以“解”,而曰“解溪”。《灵枢》“手太阳之脉……出肩解”之句,其“解”字,与此“解”字义同,均以其易脱臼也。两穴意可互参。

图片

本穴治足膝痿痹,又治癫痫、烦心、眉稜骨痛、目赤等症,以其能引上焦郁热下行也。

冲  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本穴在足跗外侧,与太冲穴为邻,故名“冲阳”。“冲”具当前正迎之意。凡人举足迈进,或扬脚撩踢之时,足跗首当其冲,即冲阳之意也。治口渴、齿龋、腹坚、寒热,以及跗肿、足缓等症。以经络所在,导引下行也。

陷  谷(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穴在足跗,内庭穴之后,歧骨凹陷中,故名“陷谷”。以上四穴,俱治头面胃肠等处之疾,盖以本经外循之线,发端头面,内循之线属胃络脾,兼通二肠也。

内  庭(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足阳明胃经的荥穴)

门内曰“庭”;主屋正室,亦曰“庭”。本穴之下为厉兑穴。“兑”于 《易·说卦》为口,为门。本穴犹在门庭之内也。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近处,而在头脑腹心者居多,是其功用有关于内也。于体则庭,于用则内,故名“内庭”。

厉  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阳明胃经的井穴)

《说文》谓:“膝上曰厉。”《前汉书·王褒传》载“驾啮膝”,注曰:“良马低头口至膝,故曰啮膝。”按膝,蹄上前凸屈伸处,以马蹄喻人足指甲也。本穴在足次指爪甲角外侧,犹马蹄上凸之处,正其膝上也。故名之以“厉”,而曰“厉兑”。《易》曰:“兑为口。”以口加膝,正合啮膝之意,故名之为“厉兑”。且示意本经之气,由头面行抵足指之端也。《易》曰:“兑为门。”“厉兑”者,即巨门也。大门以内,即是“内庭”。古人于此穴名,颇具深意。

又阳明属金。金,于 《易》为兑。“兑”为泽,为少女。“泽”与少女,俱属阴象。又“厉”字之义,危也,虐也,病也,又涉水没带曰“厉”。《论语》云:“深则厉。”犯上为恶曰厉。均属极阴之象。阳明为阳之盛,故其末穴,象阴之极。阳明根于厉兑,即阴阳互根也。窃考足三阳之气,俱发于头面,下达于足。以传于足之三阴。其阳经末端之穴,均以阴象命名,示意阳接于阴也。如足太阳经,终于至阴;足少阳经,终于窍阴;足阳明经,终于厉兑。三穴意同。其他各经之结合,各有其安排用意,个中微妙,自有高深意旨,须加深玩索,或有深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