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大纲

 新用户0166JAFV 2022-02-13

为贯彻落实《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切实提高研修学员的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特制定本培训大纲。

一、理论学习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中医典籍,学习临床学科古代重要医籍及现代学术专著,以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古籍的理解,培育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努力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学习要求】

培养对象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在专家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书目(附后),制定读书计划。3年研修期间,要求精读四部典籍,泛读六部以上与本学科相关的古代医籍及其它医籍。

【学习形式】

学员自主学习为主,集中辅导为辅。在专家指导下,深入学习钻研、领悟和发掘古典医籍的精华,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和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将为培养对象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条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每年组织两次专题讲座,邀请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授课。

    【考核指标】

1.系统自学典籍,完成学习计划,并写出读书心得笔记。

    2.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组织的经典理论学习专题讲座培训班,每年两次,每次8个工作日。3年研修期间至少参加40个工作日的集中培训,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3.每年至少撰写1篇学习古典医籍指导临床实践的学术论文。其中,3年研修期间,需有1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

    4.参加国家级或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作为主讲人(或主讲人之一)至少6学时的课程。

    二、临床实践

【实践目的】

强化中医临床实践,结合现临床岗位,开展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疗效。

【实践要求】

在研修期间必须充分保证本专科临床实践的时间,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开展临床研究,进行创造性临床实践;提高解决本学科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症的临床能力与服务总量,扩大服务半径,提高社会知名度;提高中医临床科研能力,逐步形成中医临床科研思维方式,掌握中医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实践形式】

    1.临床实践的岗位以本单位为主,临床工作应包括门诊、病房及会诊,可根据研修内容确定时间安排。还应在省级重点学科或重点专科(专病)、局级以上重点学科或重点专科(专病)进行实践培训。

    2.研修人员按照本人确定的研修内容及方向,结合学经典、做临床的体会,针对临床的某一问题,选择临床研究课题,完成一项科学、严谨、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案。

    【考核指标】

    1.研修期间内,学员临床实践时间不得少于480个工作日。其中,在省级重点学科或重点专科的临床实践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00个工作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以上重点学科或重点专科脱产实践时间累计不得少于60个工作日。

    2.在临床实践中,要结合理论学习和临床研究,写出心得笔记。每年完成20份体现本学科疾病中医药诊疗全过程的医案或跟师临证医案,3年完成60份医案。医案要体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并有病证分析。

    3.公开发表反映本人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论文或专著1篇(部)以上。

    4.研修第二年度提交1篇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案。

    5.研修学员所在单位对研修学员的门诊量、区域外患者就诊率以及医德医风、社会评价等进行考核。

    三、跟师学习

    【跟师目的】

    名师指导,博采众长。研究、领悟、学习当代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术。

    【跟师要求】

拜3位以上中医药名师重点学习,学习领悟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精华,加以整理提高。

    【跟师形式】

    可以跟随当地名医学习,也可以跨地区跟师学习。可随师门诊、查房、会诊、拜师请教等,并整理代表老师主要学术思想或临床经验的典型医案。

    【考核指标】

    1.整理跟师临诊病案,随师临证或请导师口传面授等跟师时间不少于60个工作日。

    2.完成跟师学习心得,至少整理3名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综合报告。

    四、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书目

    1.精读典籍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伤寒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张仲景)、《温病条辨》(吴瑭)、《温热经纬》(王士雄)。

    2.专科医籍

    内科:《脾胃论》(李杲)、《景岳全书》(杂症篇)(张介宾)、《丹溪心法》(朱震亨)、《医学心悟》(程钟龄)、《医宗金鉴》(内科部分)(吴谦等)、《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临床中医内科学》(王永炎)、《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董建华)。

    外科:《外科正宗》(陈实功)、《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洪绪)、《疡科心得集》(高锦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吴谦等)、《中医外科学》(朱仁康)。

    妇科:《傅青主女科》(傅山)、《女科证治准绳》(王肯堂)、《景岳全书·妇人规》(张介宾)、《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济阴纲目》(武之望)。

    儿科:《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小儿病源方论》(陈文中)、《儿科痘疹方论》(陈文中)、《活幼心书》(曾士荣)、《幼科发挥》(万全)《幼幼集成》(陈飞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汪受传)。

    针灸科:《针灸甲乙经》(皇甫谧)、《针灸聚英》(高武)、《针灸大成》(杨继洲)。

    骨伤科:《中医骨伤科古医籍选》(孙树椿、阙再忠)。

    眼科:《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审视瑶函》(傅仁宇)、《目经大成》(黄庭镜)、《眼科金镜》(刘耀先)、《证治准绳》(眼科部分)(王肯堂)、《中医眼科全书》(唐由之)。

    耳鼻喉科:《外科正宗》(耳鼻喉部分)(陈实功)、《医宗金鉴》(耳鼻喉部分)(吴谦等)、《景岳全书》(耳鼻喉部分)(张介宾)、《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王永钦)。

    3.推荐书目

   《素问集注》(张隐罨)、《素问注释汇粹》(程士德)、《灵枢经注证发微》(马莳)、《灵枢经白话解》(陈璧琉、郑卓人)、《伤寒来苏集》(柯琴)、《伤寒论条析》(李荫岚)、《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金匮要略释义》(黄树曾)、《难经》、《古今医案按》(俞震)、《本草备要》(汪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等)、《景岳全书》(张介宾)、《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脾胃论》(李杲)、《儒门事亲》(张从正)、《丹溪心法》(朱震亨)、《医贯》(赵养葵)、《理虚元鉴》(汪绮石)、《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石室秘录》(陈士铎)、《杂病源流犀烛》(沈金鳌)、《类证治裁》(林佩琴)、《医林改错》(王清任)、《血证论》(唐宗海)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二年五月二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