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山美食名片:老柳河生态鳖

 鄂中京山 2022-02-13

一只鳖,一张鲜活的永兴名片

程本胜

沿京山城东行十公里便到了永兴老柳河村。这里岗峦起伏,林木苍翠,涧壑逶迤,流水潺潺,风光秀美,风景雅致。老柳河从龙凤寨山脉汇集众多山泉和溪流,向南蜿蜒流淌,穿过老柳河桥后,便豁然开朗,眼前便是地域开阔,一马平川的冲击扇河畈地带。由于此处沟河密布,纵横交错,水流平缓,水草肥美,鱼虾繁生,为两栖爬行动物——中华鳖的繁衍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中华鳖绝佳的生息地。

中华鳖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是我国传统的食疗滋补佳品。早在南朝时期,我国著名的医药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道:鳖性味甘、平,有滋阴补肾,清退虚热的功效。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中华鳖还在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等方面具有一定功效。由于中华鳖具有一定食用、药用价值,深受人们追捧,一直被视为餐桌上的珍肴异馔,珍馐美味。

相传竟陵派诗人钟惺(天门皂市人)、谭元春(天门竟陵人)、于万历戊申(1608)偕同到访京山,在游览观音岩后,就到山脚下农家就餐,农家以清炖中华鳖款待,两位诗人大快朵颐,开怀畅饮,酣畅淋漓,借着酒兴又来到老柳河西南的宝灵寺,宝灵寺智远禅师敬请二位雅士于禅房品茗,纵论茶道与禅意,最后邀请二人留墨题匾,二人合题“参禅品茶”,其字体正大方圆,典雅隽妙,令人誉不绝口,传为美谈。之后钟惺、谭元春每忆及中华鳖的美味总为之称道,并付诸笔端。

改革开放给国内市场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商品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消费需求强劲,购销二旺。1985年,具有商业思维和商业眼光的杨维超、付庆斌率先在家修建中华鳖池,春夏购进野生中华鳖,秋冬出售,以赚取季节差,至1991年,两人厚积薄发,声名鹊起,在万元户为凤毛麟角的历史时代,成为身价几十万元,远近闻名的“养鳖王”。当时的永兴镇党委、政府从杨维超、付庆斌成功的事例中也深受启发,深切感受到了中华鳖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永兴党委、政府酝酿再三,决定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下好永兴中华鳖这盘大棋,他们先将杨维超、付全斌引进到原何畈村基地饲养中华鳖,以此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然后将何畈村连片的土地进行流转,修建和扩展养殖基地。栽得梧桐树,不愁凤凰栖。在永兴水产站站长夏齐刚的力荐下,珠海珠兴公司率先入驻河畈基地,规模养殖中华鳖,夏齐刚为此辞去站长职务,亲自担任珠兴公司养殖技术员。

1992年,永兴镇将王家岭村(农贸公司)、永兴村(永兴公司)、何畈村(特水公司)三个村整个为老柳河村,三家公司组建为京山特种水产养殖总公司,杨维超、付庆斌均担任公司副总经理。由于养殖中华鳖效益可观,前景看好,加之特种水产养殖公司的大力宣传,招商引资,四处能人和单位纷至沓来,在此投资开发,规模养殖。先后有珠海、武钢、县粮食局、财政局等单位和外地100多名能人投资入股,集中养殖。至1995年共投入资金8000万元,组建“珠兴”、“粮兴”、“振兴”、“福兴”、“金兴”、“何兴”等六大养殖公司,个体养殖业主愈千户,“珠兴”、“粮兴”及杨维超个体养殖户更是强化投资,建成高标砖、工厂化、花园式的养殖基地。

为更进一步提高中华鳖养殖产能,保证一年四季保持中华鳖适宜生长的温度,实现集约化养殖,老柳河特种水产管理区负责人曹本胜、卿永成组织技术人员与华农专家对接,开展科研攻关,终于取得突破,掌握温控技术,为中华鳖集约化养殖奠定坚实基础,技术人员一鼓作气,先后又攻克了中华鳖养殖的两大“杀手”——腮性炎和白底板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确保中华鳖养殖成活率,极大地提高了中华鳖养殖产量,和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995年,曹本胜、卿永成获县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12元在湖北省水产“八五”总结表彰会上,永兴特种水产总公司经理杨维超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科技致富带头人。一时间,老柳河中华鳖养殖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大量养殖户纷纷涌入基地,以至于基地一池难求,人们只得四处开花,就地取材,在自家房前房前屋后开挖鳖池,将自家池塘、渔池改为鳖池,甚至庭院之中开建中华鳖池。有人甚至鼓吹“哪怕是在自家水缸养两只种鳖繁殖都比种田要强。”由于大量开挖鳖池,市场上种鳖,种苗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推高,至1998年,种鳖、种苗价格严重扭曲虚高,脱离实际价值。亲鳖价格高达600多元一斤,稚鳖达32元/只。
与此同时,受利益驱动影响,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人也纷纷利用地方日照时间长,四季温差小的优势,大量养殖中华鳖,并快速推向市场,使得中华鳖价格呈直线下跌。1999年、2000年永兴中华鳖养殖产业阴云密布、黯淡无光,公司及个体养殖户苦不堪言,商品鳖价格跌至每斤十元以下,鳖苗一元一只尚有价无市,严重滞销,大部分养殖户出现亏损。兴起不久的中华鳖养殖产业遭遇严峻考验。尽管如此,许多养殖户对中华鳖养殖仍不离不弃,理性反思,积极探索,寻求突破。
在经历行业萧条的阵痛之后,永兴中华鳖产业痛定思痛,不断调整,砥砺前行,在巩固优势,补足短板,开创了温室养殖新的生产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中华鳖养殖重燃希望,再现生机。温室养殖得以全面推广,市场回归理性,养殖产业再度兴盛。

2010年“老柳河”牌中华鳖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第六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农产品”、“畅销农产品”称号。永兴中华鳖成为享誉全国的畅销农产品,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养殖户。2012年永兴镇中华鳖养殖面积达10500亩,产值2.4亿,被誉为中华鳖养殖第一镇。同年底,老柳河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永兴中华鳖养殖产业名至实归,再显王者风范。为进一步壮大壮实行业,走共同发展之路。2013年,永兴成立老柳河甲鱼养殖合作社,并被省质监局纳入湖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014年,老柳河甲鱼养殖合作社再度被省局纳入首批有机产品认证。同年11月,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老柳河”牌中华鳖被评为金奖农产品。永兴中华鳖农产品又一次引领风骚,震撼全场。永兴中华鳖养殖模式和生态品质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2015年湖北省质监局纳入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并在全省予以推广。
永兴中华鳖养殖产业在坚持立足实际,保证生态品质的前提下,依靠科技创新,与时俱进,整体推进,大力开展养殖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和水平,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擦亮老柳河牌中华鳖这张名片,2016年5月,老柳河生态鳖在厦门亚太水产品展览会上又一次脱颖而出,斩获金奖,惊艳全场。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让永兴老柳河生态中华鳖养殖者再次欢欣鼓舞,也为老柳河生态鳖走向海内外搭建最佳桥梁。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永兴特种水产养殖历经三十多年风雨兼程,始终不渝逾,探索不已,追求不止,取得非凡成就,成为永兴人兴业创业共同致富的支柱产业,三十多年来,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科委、省农业农村厅、省质监局等单位领导到此指导工作。三十多年来,省、市、县主要领导关广富、贾志杰、俞正声等亲临视导。三十多年来,海内外前来参观、学习、游览者达数十万人。但永兴生态鳖养殖人,没有陶醉自我,没有固步自封,没有小成即安,他们明白:天在山边,走进山边,天又远;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他们不变的信念,转换思维方式,创新进取谋发展,推进产业链延伸是他们永恒的目标。相信志存高远,孜孜以求,砥砺奋进,善作善成的永兴特种水产养殖人一定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