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学

 直尾昂述 2022-02-13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听焦、路二老谈脉学

导读:

高明中医

只凭诊脉

便知病源

不用病家开口

便知病情根源

如何理解

带着疑问

读完此文

获益匪浅

脉学求索:

焦树德

路志正

访谈录

我怀着

十分崇敬的心情

求知若渴的愿望

敲开了

二老教授

的客房门

向二老提出了

多年来探索的

一个脉学问题:

高明中医

只凭诊脉

便知病源

不用病家开口

便知病情根源

二老针对我的疑问

分别畅谈了自己的

认识以及临床体会

茅塞顿开

受益匪浅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回味教诲

欣然命笔

整理如下

诊病应,“四诊合参”

切脉乃,“四诊之末”

切脉是中医学

的独特诊法

和宝贵经验

但只凭诊脉

作辨证论治

是不全面的

病情与脉象

既有,相符者

也有不相符者

故临床时必须把

望、闻、问、切

四诊得到的材料

互相参考,互相佐证

详辨证候,才能准确

张景岳:

疑似难明处

必须四诊法

故《难经》

以切居

四诊之末

其意深矣

“四诊合参”或

“四诊互参”、

“脉症互参”等

是辨证论治时

所必须重视的

临床虽然有时

也“舍症从脉”

但这往往是在,特殊情况下

并且也是经过,“四诊合参”

以后才确定的

所以

千万不要

片面强调

“舍症从脉”

以此,作为借口

忽略,“四诊合参”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多诊常脉才能知病脉

《脉要精微论》: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其中含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诊脉之时,虚心安静

才可调整医生,自己的呼吸

再以此来去测定

病人脉搏的至数

这就是《平人气象论》

所说的:

“常以不病

调病人

医不病

故为病人平息

以调之为法”

的意思

二是,诊脉之时虚心安静

才能,摒除杂念,全神贯注

这样对,复杂的脉象

才能有,较深的体会

只有这样

才能符合

脉诊要求

诊脉之法

只有知其常脉

才能辨其病脉

平时

应多体会

常人之脉

并可经常

体察自己

一天的

脉象变化

《脉要精微论》:

诊法

常以平旦,

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饮食未进,经脉未盛,

络脉调匀,气血未乱,

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常人之脉

即以平旦

为最准确

饭前、饭后、

饮酒、喜怒

等饮食或情志因素

都会影响人体

发生变化

切其脉

势必会有,相应变化

细心切脉,必有体会

3 切脉

不仅要,诊“脉象”

而且要,审“脉神”

医生切脉

除要详辨:

浮、沉、

迟、数、

滑、涩、

虚、实

……

诸脉象外

还要详细

审脉神

脉象

是指脉来的

形象、形体

脉神

则是指脉象之中的

神气、气氛、神情

例如:

一个人虽身体高大魁伟

却目无光彩,萎靡不振;

另一个人虽然身材不高

但目光炯炯,精神很好

表明两个人的

精神状态不同

即系神气不同

以此例说明

辨清了脉象

只是诊到了

脉来的形象

然后细细

体察脉神

才能深入细致地

观察、辨别疾病

轻重进退的情况

所以古人

在论诊脉

强调指出:

脉贵有神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关于脉神的诊察

两个方面去体会:

一是即指

脉象之来:

整齐不乱,大小均匀,

劲中有柔,软而有根,

井然有序,悠扬和缓,

与四时气候变化相应

(春微弦、夏微洪、

秋微毛、冬微石)者

可谓,有神

也称,有胃气

二是

指脉象之中

神气、气氛

的静躁而言

一般说

脉来时

神气躁动不宁者

即为病情

尚未稳定

还有继续

传变、复发、再作之势

必须继续,抓紧治疗

例如有的

高热病人,经过治疗

体温虽然,降至正常

但如脉来

尚疾躁数急不静者

则常常会于

下午或次日

体温又上升

高热复发

高热已退

诊其脉来

亦宁静者

体温很少

再会升高

汉代医家

张仲景在

《伤寒论》

也曾指出:

伤寒一日,

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

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

(躁而不静)者,为传也

后世医家,也常用

“脉静身凉”来描述

热病向愈,的情况

可见细细

诊察脉神

对疾病的

诊断、治疗、预后

等等均有重要意义

临床医生,必须在

详辨脉象,的同时

细察

脉神变化

才能更好

辨证论治

当然

脉神的体察与掌握

必须经过长期实践

才能逐步掌握准确

此外,切脉除了诊

两手寸、关、尺

“三部九候”之外

必要时,还应该

“切头”(诊人迎脉)、

“切足”(诊足背趺阳脉

与足内踝太谿脉)、

切腹(胸腹部的叩、触等)

全面切诊

方不致误

病家不开口

三诊在其中

《六十一难》: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神、圣、

工、巧

功夫务必掌握

方能探求病源

《素问·脉要精微论》谓:

切脉动静,视精明,察五色,

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

形之盛衰,以此参伍,

决死生之分

高明医生

诊察病情

病家不开口

三诊在其中

把切脉与

望诊闻诊

结合起来

三诊参合

则病之

寒、热、

虚、实、

轻、重

等可大体

了然心中

再结合,详细问诊

则病之

在脏在腑、

在经在络、

痼疾卒病

更可以,了如指掌

绘画大师

三笔两笔

画得传神

高深的功夫

非朝夕可得

脉学亦然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

弦紧浮芤,展转相类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而疾病

微妙在脉

不可不察

如不能掌握,诊脉技巧

便不能成为,合格中医

但欲

真正掌握

脉学精微

谈何容易

下苦功夫

脉学理论

深入研究

长期临床

实践探索

方能掌握

脉学艺术

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只要功夫深

心领神会

脉学艺术

了然心中

徐灵胎:

虚实之要

莫逃于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