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文帝:看成功者,都打着仁义的旗号,以其无私,故成其私

 mynotebook 2022-02-13

“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於今。呜呼,岂不仁哉!”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对汉文帝高度的赞誉。但,细细研读汉文帝的人生轨迹,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仁孝这层温情的面纱之后,有着许多经不起推敲的细节存在。

文章图片1

刘恒的母亲薄姬当初只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妾室。刘邦在击败魏豹之后,看到薄姬有些姿色,就把她纳入了后宫。一年多时间,刘邦都没有见她。后来,有人偶尔提起,刘邦心生怜悯,就临幸了她。薄姬因此生下了刘恒。因为母亲的地位卑微,刘恒一直生活在他人的白眼之下,他渐渐地变得忍辱负重,低调内敛,喜怒不形于颜色。七岁的时候,刘恒被封为代王。刘邦驾崩之后,因为薄姬不为刘邦所喜,地位又不高,吕后就准许她出宫,到刘恒封地,和儿子住在一起。

在这期间,刘恒做了一件轰动天下的事——那就是为母亲亲尝汤药。一次,薄姬突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这下,急坏了刘恒。他到处为母亲延医问药。为了照顾母亲,他亲自为母亲煎药,并且衣不解带地侍候在母亲的床前。每天晚上,看到母亲睡着了,他才把头倚在床边睡一会儿。他给母亲煎药不像其他人只是煎,每次都要尝一尝药烫不烫,苦不苦,直到药能一口喝下才端给母亲喝。三年的时间,刘恒始终如一地这样照顾着母亲。西汉时期,非常注重孝道,刘恒也因此被朝野传诵,说他是至仁至孝之人。这或许是真的,但是是不是有作秀成分在呢?你不可能三年衣不解带啊,这很值得怀疑。

文章图片2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后,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联合刘氏皇族发动了军事政变,消灭了吕氏的残余势力。在废黜了吕后所立的傀儡皇帝之后,立谁为帝就摆到了桌面上。当时的热门人选是淮阳王刘强、恒山王刘不疑与齐王刘襄。淮阳王和恒山王都是惠帝之子。陈平等人担心他们称帝之后,会找自己为吕氏报仇,就以淮阳王和恒山王可能并非汉室后裔为借口诛杀了他们。齐王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在诛灭诸吕中居功至伟,但陈平他们担心,一旦刘襄登基,他们没有多少拥立之功,权利和地位会被削弱。于是,陈平他们就借口他的舅父驷钧暴戾如虎,恐怕会形成外戚专权为由否决了刘襄。这样一来,就只能在在刘邦的儿子里找。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但是经过吕后的清洗,这时只剩下刘肥、刘恒和刘长了。刘肥只是刘邦的私生子,是否是刘邦的亲骨肉不得而知,自然不能承继大统。而刘长一出生母亲就死了,是吕后一手带大,也算是吕后的后人,自然也被排除。而且按照立嫡立长的惯例,这样刘恒就进入了这些权臣们的视野——“代王方今高帝见子, 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为什么立刘恒呢?第一,刘恒是嫡皇子中年纪最大的;第二,刘恒天生仁慈善良;第三,薄姬娘家没有势力,自己恭谨纯良,能杜绝外戚专权。第四,刘恒天下闻名,有声望,百姓乐见其成。你看,陈平他们想得多周全,其实他们不过就是想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陈平他们想的确实完美,但是到了刘恒这里却又有了不同的味道。刘恒拿到信件,并没有开心,而是很惶恐。这天上掉馅饼,真的就砸到了自己的头上?想到此前自己的几个兄弟踏进京城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他就感到脊背阵阵发凉。当年,大哥刘肥只是和惠帝行了兄弟之礼,吕后就要诛杀他,而刘肥在献出城阳郡做鲁元公主的封地才得以脱身。而其他几个兄弟,刘如意、刘友和刘恢,不是被杀,就是被饿死,这还是人能去的地方吗?自己要不是从来不褒贬朝政,制造整日沉醉在琴棋书画中的假象,能打消吕后的戒心吗?自己婉拒赵王的任命,要不是向吕后表忠心,表示自己不怕吃苦,愿意一生为大汉守边,恐怕也会性命不保吧。

文章图片3

现在,拿到这封信,他的心里是没有底的,谁又能说这不是权臣集团想要联合起来想要谋害自己呢?这次政变,自己装傻充愣,韬光养晦,坐山观虎斗,没有一点功劳,能有什么说服力呢?自己作为一个藩王,尽管把代地经营得有声有色。但是,离开了代地,自己可就是无根的浮萍,任人宰割啊。于是,他打出了仁孝这张牌,婉拒了——假意称楚王刘交功劳卓著,德高望重,才是最合理的人选。其实,刘交不是刘邦的后人,在封为藩王之后,就醉心于学术,不怎么过问国事。而且,那时刘交应该到了老年——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去世,而且这样一考量,刘恒是不是很虚伪呢?

尽管对于当皇帝一事将信将疑,但刘恒还是行动了起来——毕竟这诱惑太大了。刘恒马上召集手下来商量这件事。郎中令张武认为这是一个计谋,不能去。朝中的那些大臣一个个诡计多端。他们现在让你去,肯定没有什么好。您不如假装生病,看看形势发展再说。而中尉宋昌则认为这件事应该是真的。他进谏道“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苟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他们发动政变不就是打着刘家的名义起兵的吗?天下本来就是姓刘的,这是人心所向。而刘氏子孙中,刘恒年纪最长,而大臣们为了制衡诸侯国,选择您也是必然的选择。这可是一个好机会,王爷要及早定夺。

文章图片4

刘恒还是放不下心来,利用烧灼龟甲的方式进行占卜,当卜辞显示“大横”的吉兆时,他的心才稍稍安定些,但还是不敢轻举妄动。要想知道京城的情况,就必须有人到京城走一趟。身边的人谁最能代表自己呢?他就派舅舅薄昭前往一摸虚实。薄昭到了京城,按照刘恒的安排,他就直接拜会了陈平和周勃等人,得到了他们肯定的答复。这时,刘恒才带着宋昌、张武等人赶往长安。

那时,长安城里和城外有许多刘姓子孙的军队,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会不会对自己不利?而且,尽管陈平、周勃等人表面上看是真心实意地拥立自己,但是他们会不会恃功而骄呢?到了高陵,长安在望了,刘恒却又停下了车马,派宋昌去长安观察形势。

刘恒得知大臣们都在长安城外的渭桥恭迎着自己,他才缓缓地驱车前行。大臣们上前行礼,代王也下车回礼。这时,太尉周勃上前,想要和刘恒说说话。刘恒一个脸色,宋昌就把周勃拦住了,“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啊,要是公事,就公开说;要是私事,代王这里不受私情。一句话,既回绝了一些大臣邀功或怀有目的谈话,又展示了自己开张圣听的姿态。周勃一看,还能说些什么呢,就把天子的印玺和符节送了过来。刘恒摆摆手,没有接受。

文章图片5

进了京城的代王官邸,大臣们再次劝进,但是刘恒还是推脱,说,当天子是大事,自己才疏学浅,唯恐不能胜任,你们还是找别人吧。大臣们有些蒙了,你跑到京城来,不就是为了这个吗?还装什么装呢?大臣们一看,就配合着他演戏,刘恒五让皇位才登基称帝。刘恒这样做,一方面为了堵住其他藩王的嘴,我不是自己要做皇帝的,是大家拥戴的。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手段以显示自己的宽厚仁慈,来麻痹功臣集团。

刘恒进了未央宫之后,就连夜任命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郎中令是负责整个皇城保卫,尤其是皇宫保卫的卫戍司令。而南、北军更重要,相当于是中央驻军。吕后去世之前把两支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她的两个侄儿,要他们就是自己死了也不要去送葬。而她的两个侄儿没有听,才给吕氏一族带来了灭顶之灾。这一操作,就相当于把军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啊。

这样的骚操作,他是怎样做到的呢?历史就是这样让人感到奇怪,史书上没有给出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这技巧或许就在那五让皇位的戏码之中。一让再让之下,大臣们说,我们就认定你了,你就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当个皇帝都这样优柔寡断的,还不是一个软柿子吗?大臣们私下窃喜着呢。等到大臣们的耐心被消磨殆尽了的时候,他就抛出了这个条件,并用吕氏被灭的教训做暗示,称自己做皇帝都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还能做这个皇帝吗?一番较量之下,殷勤劝进的大臣们无话可说了。

文章图片6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呢?如果你细读史书,或许就能看到一些端倪。《史记》中关于代王后和她的四个嫡子的记载,只有一句话:“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这就是说,刘恒在做代王的时候,是有王后的,可惜的是,在他做皇帝之前,代王后就死了。而他的四个嫡子,也在刘恒做皇帝之后,就相继病死了。如果说,代王后是正常死亡的话,那四个嫡子相继病死,而另外四个儿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就有些说不过去。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他们是非正常死亡的。刘恒已经做了皇帝,是什么导致他们非正常死亡呢?从他的五弟刘恢,六弟刘友都曾经迎娶过吕氏之女这个情况来看,这个王后也很有可能就是吕后派来作为间谍的吕氏之女。只是因为刘恒做事低调谨慎,才没有被这个代王后告发。而当诛吕政变发生时,这个吕氏之女可能是选择了自杀,不然,怎么没有在史书上留下一笔呢?怎么刘恒那么被世人称许呢?而且从汉景帝刘启的出生日期公元前188年来推断,刘恒生这个长子的时候才十四岁,可以判断窦猗房应该比代王后跟在刘恒身边要早得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了免除后患,在群臣的压力之下,刘恒才默许了四个嫡子的“离奇死亡”?

要想坐稳皇帝的宝座,争取大臣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拉拢功臣集团,刘恒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其他参与了消灭吕氏的主要人员都给封侯。对于朝中的事务,倚重陈平和周勃。他们两发话了,谁还敢说三道四?看上去,依然是功臣集团当政,但,半年之后,刘恒却又把自己带到京城的六个人加封到九卿的职位。这样一来,互为犄角,相互制衡。

即位之初,主要的威胁并不在功臣,而在藩王。功臣虽然强大,但是他们并没有颠覆朝廷的野心,而藩王就不一样了。当时,刘襄在功臣们挑选皇帝人选时,就差点被选上,因为他是刘邦的长孙,而且他们也势力最大——刘章、刘兴居在朝廷内部,刘襄坐拥齐国之地。刘恒一方面拉拢楚王刘交,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一方面把齐国分出两块土地,一块给了刘章,一块给了刘兴居,而且还封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后来,刘兴居反叛,因为势力被分解,很快就被平定,他本人也羞愧自杀。为了消除负面影响,刘恒一面要求藩王必须要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一面又广泛施恩于刘姓诸侯王。吕后当政期间被贬斥的刘姓子弟重新分封,被剥夺的田地一律归还给各诸侯国。

文章图片7

消除了藩王的隐患,怎样来处理功臣集团就摆到了桌面上。而这其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周勃。在丰沛集团中,他资历最老,军队中影响力最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刘恒在分封功臣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他封周勃为右丞相,其实是明升暗降,直接夺了他的兵权。周勃是一个武人,上战场打仗在行,做行政就不行了。一日上朝,文王问周勃“朝廷每年裁决多少案件?”周勃说不知道。文帝又问:“朝廷一年财政收入多少?”周勃还是说不知道。一连几个问题,问的周勃汗流浃背。而当刘恒问陈平时,他却对答如流。功高震主,汉文帝这是在暗示你不适合这个职位啊!经人一提醒,周勃就主动辞官回家了。文帝二年,陈平死了,刘恒又任命周勃为丞相。十个多月后,为了压制京城功臣的势力,汉文帝要求封侯的有功之臣都回到封地去。但是,这些功臣都不愿意去,列侯之国的政策迟迟得不到实施。汉文帝就叫周勃做表率,他对周勃说:“前日我诏令列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国去,有的人还没有动身,丞相您是我所器重的人,您率先到封国去吧。”这次,周勃又成了棋子,刘恒顺利地铲除了盘踞在京城的旧功臣旧贵族。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视各县到达绛县的时候,周勃害怕自己被杀,就总是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会见郡守和郡尉——韩信当年就是一个血的教训啊。后来,有人举报周勃谋反,周勃被下狱。周勃请人到薄太后那里说情,刘恒顺水推舟,就又把他放了,还恢复了他的爵位。其实,刘恒并没有要杀周勃的意思,他只是杀鸡儆猴,让那些功臣集团的人明白君臣的界限,不要有非分之想。而等到灌婴在文帝四年去世之后,张苍和石奋等人上位,功臣集团就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

文章图片8

一个在朝廷中没有任何根基的人,一个被人视为良善可欺的人,幸运地被大臣们捧上了皇帝的宝座。在鸡蛋上跳舞,随时都有可能蛋破人亡。但是,刘恒却没有成为任何权臣的傀儡,却开创了“文景之治”这样为世人称道的盛世,这不得不令人称奇。正所谓:看成功者,都打着仁义的旗号,以其无私,故成其私。深究他一路走来的过往,我们不得不佩服他做人不露锋芒,攻心为上的权谋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