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 | 玉雕中的虚与实

 丘山三也君 2022-02-13

    在欣赏一件玉雕作品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虚”与“实”这对美学范畴。这对本相互矛盾的范畴,恰恰又是构成玉雕作品中意境之美的缘由。那玉雕中的“虚”与“实”究竟是如何表现,它又从何而来?


图片

    玉雕艺术中的“虚”与“实”的表现,很大程度上继承于国画。国画中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在国画中有“阴阳相生”、“虚实相生”之论法。

    例如晚周帛画凤夔人物、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麟《免胄图》、元颜辉《钟馗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

图片

    在玉雕艺术中的“虚”与“实”的表现,它是一对矛盾,有虚则实存,有实则虚生,这样才能达到“生动自然”。“实”可以指在玉雕创作画面上的突出的实实在在的主体,“虚”往往指处于次要的、远的、淡的、衬托的物象。古人有“知白守黑”、“以虚衬实”的说法。在玉雕创作中尤其重视“虚白”的地方,“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它往往是作品中的关键地方。一方面是可以凸出作品的材质之美,另一方面观者往往从玉雕作品的主体着眼,虚处留意,它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达到意外之意的“虚境”。

图片

    在玉雕山水题材创作中时,虚境是高天浩渺。在渔舟野逸题材创作时,虚境是静水流深。就像作品《渔舟唱晚》,只见一叶小舟,一个渔翁在撒网,两三水波,便让人体会到江河辽阔,烟波浩渺。

图片

    相传李唐当年报考画院时,考题为“竹锁桥边卖酒家”,众考生都在酒家上花了很大功夫,而李唐独在桥头画一酒帘,余下片片竹林,不见一砖一瓦,而酒家已被锁住。往届另有考题“深山藏古寺”之名,应试画师中得魁者,不画古寺,不画经幡,唯有两僧人于山下溪畔汲水,得将古寺真的藏在深山中。

    玉雕作品中也是如此,虚境不是留白,是营造。空不是没有,是被借空白的形藏起来的本是有更多的可能。那是作品中最虚也但也最实质的存在。空白被当成画面的元素,变得和笔墨一般,真真地被运用起来,去营造、去构架更深、更远、更有逼格的东西。

图片

    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一书谈到艺术虚实辩证时说:“虚境不是包罗万象位置万物的轮廓,而是融入万物内部,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的'道’。画幅中,虚实明暗交融互映,构成缥缈浮动的氤氲气韵,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正因为以虚衬实,玉雕作品里才有了一袍春风,一江碧波,一身缥缈与诗意。'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