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名字由来水经注·穀水》:“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禹贡》云:“渑当作'黾’水虫也。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渑池。”战国属韩,后入秦。《史记·六国年表》:赵惠文王二十年“与秦会黾池”,即此。秦置渑池县,治今渑池县城西朱城村,属三川郡。《大明一统志》:渑池“在渑池县治北,黾似蛙而腹大,池有此,因名”。 渑池县今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 黄河图![]() 黄河自境内西北的槐扒村入境,至东北的关家村东1.5千米处出境入新安,境内流程58.5千米。涧口河在渑池境内注入黄河。 黄河丹峡黄河丹峡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北21公里黄河岸边,地处豫晋两省五县交界处。省级地质公园,整条峡谷由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从谷底到崖壁全成红褐色。12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丹峡正是沧海桑田的有力见证,现在峡谷还能看到当年海洋波浪冲刷留下的石印。 ![]() 峡谷呈“V”字形,长8公里,宽2——30米,海拨落差200——600米;谷内怪石林立,峭壁千仞,古树参天,飞瀑湍急,气温恒定,四季如春。主要景点有天然壁画、双龙戏珠、七星石、神猴望月、守谷雄狮、石人山、神女池、一线天、千层崖、钟乳石、擎天柱、骆驼峰、情人谷、仙女洞、水帘洞、官印台、地质天书、以及由黑虎潭、黄龙瀑组成的八潭八瀑等自然景观;还有波纹石、树模石等罕见的化石;另有黄河漂流、黄河游船、滑索、高空飞车、黄河垂钓等休闲娱乐项目。 ![]() 黄河丹峡,汇集了奇山、怪石、险谷、清溪、深潭、密林等多种奇特的自然景观,是我国北方一道亮丽的风景。初春,两岸山花烂漫、五彩斑斓,既可登船泛舟,远眺桃花夹岸;又能击水搏浪,近观春水微澜。盛夏,谷内清凉幽邃、溪流潺潺,既可飞石跃瀑,体验热情漂流;又能避暑消夏,修身养性。秋天,满山枫叶似火、野果飘香,既可登高望远,涉猎缤纷秋色;又能置身密林,品尝天然野味。隆冬,大地银装素裹、原驰蜡象,既可山野探雪,静观四季轮回;又能独钓寒江,品读诗意人生。 仰韶大峡谷![]() 仰韶大峡谷位于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发祥地—渑池县,北邻黄河小浪底库区。峡谷全长50余公里,总面积56平方公里,有各类自然人文景观500余处。 ![]() 已初步探明仙峡、神龟峡、龙虎峡、金灯峡、卧羊峡、悬棺谷6个景区。仰韶大峡谷以险、奇、幽、雄为特点,备受游客青睐。仙峡绝崖对峙,苔藓满石,瀑流飞溅,险峻无比;神龟峡潭泉相连,奇石妙生,群峰竞秀,秀美如画;龙虎峡古木遍布,洞庵迭现,曲径通幽,宛如仙境;金灯峡峰回水转,奇峰陡立,气势恢宏,壮美如歌。大峡谷步移景换,时迁景异,堪称世外桃源,天然氧吧,潭瀑大观,奇石宝库。其资源类型多样,组合完美,为国内罕见。 仰韶文化遗址仰韶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在村南的台地上,发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仰韶遗址。遗址三面临水,北靠韶山,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达4米厚。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这里考察时,发现了这一遗址,引起史学界的极大关注。1931年中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在安阳后岗第一次发现了商代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上下依次叠压关系,也就是说确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的早晚关系,意义十分重大。 ![]() 195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仰韶村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获得了丰富的考古资料,据碳14测定,确定遗址的年代是距今约5000~6000年。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铲、石锄、纺轮、骨锥、骨针以及陶钵、陶盆、陶碗、陶罐等日用器皿,器表大部分施有彩绘的图案。因为这种文化最早发现于仰韶村,遂定名为“仰韶文化”。 ![]()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势力最为强大的一种文化,它是整个中国同时期各类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文化,以河南、陕西、晋南为中心,西达甘肃河西走廊,东至鲁西,北达河北中部和内蒙河套一带,南至汉水流域,现已发现了1000多处仰韶文化的遗址,而且文化的延续时间很长。 秦赵会盟台秦、赵渑池之会的过程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79年,秦在屡败赵的情况下提议双方在渑池相会,以期在谈判桌上达成战争中未获得的利益。宴会上,秦王胁迫赵王鼓瑟,并令赵国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当时,赵国上大夫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十五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捞到丝毫便宜,最后双方为表示和谈成功,将兵器埋于地上,令士兵捧土掩埋,故成土堆,被后人称为“会盟台”流传至今。 ![]() 会盟台在渑池城西约1公里的渑水和羊河之间的三角台地上,视野开阔,地势平坦,相传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友好”会见的故地,故称它为“古秦赵会盟台”古秦赵会盟台以它丰富的历史内容,赢得了自唐代以来不少诗人、文士的吟诵,并以“盟台夕照”自然景观列为渑池八景之首。 石佛寺石刻渑池石佛寺石窟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西北坡头乡王坟庙下村,距县城约20公里。该石窟背靠红砂岩崖壁,面对山涧水,山涧大致呈南北向。石窟中因主佛身高6米(合市制丈八),故当地人俗称丈八佛寺沟。 ![]() 据清嘉庆版《渑池县志》载:石佛寺建自唐,一名丈八佛寺,佛殿三间,中就石崖镌成佛像,高丈八,像侧刻大中二年立。左有石洞,深八尺宽八尺,石佛22尊,小佛像无数。坐西向东佛堂一间,前石桥一座,关帝、菩萨殿各一间,天王殿一间,左半崖石窟一孔,有成化、嘉靖笑丑重修碑。而民国版县志纂修上官骏谟实地采访调查,认为不是“唐大中二年”,应为“唐至德二载”。 ![]() 石佛寺石窟现存窟龛4个,其中3个在山涧西侧,1个在山涧东侧。主佛坐西面东,经千年风雨,此地质结构为沙砾石层,大佛的佛面和左手严重风化。大佛右侧有一小石窟,入内可站立,面向窟口,两臂可以左右伸直。石壁上百余尊大大小小的石佛,或人为破坏,或风化毁坏,大多数已残缺不全。此外,大佛石壁的上方也有一个石窟,顺梯子攀上去,可观察石窟内。据当地人讲,此石窟为僧侣的住所,对面山岩上的石窟为僧侣们躲避土匪的避难所,可储藏粮食。在石窟里,我们发现石岩上的石孔排列有序,估计这些石孔为当时修建石佛时所插的木楔,后木楔腐朽,便留下了这些石孔。 ![]() 非遗文化—十盘十盘,又称“十番”、“十番鼓”、“社盘”。是豫西地区农村中较为流行的传统乐种,是打击乐与吹奏乐为一体的交响音乐,原以敲击乐为主,锣鼓和丝竹合奏则较晚。其打击方法别具一格,只敲击每节的第一个音节,其音调古朴、和谐、明快、热烈,“十盘”演奏的基本形式为吹奏乐,演奏是由两幅“云板”击节,碰铃辅助,其主管乐器为“管子”,另有中、低音笙各两盘,竹筒4根,云锣十面构成基本乐队,多演奏一些古典乐牌,演奏基本定调为古乐“凡字调”。过去演奏员都用公尺谱,现在基本上用简谱。 ![]() 传说在唐朝武则天时兴起,也有说起源于明末,是古代皇帝举行大型庆典活动的宫廷音乐,又是寺院道观用来祭祀的音乐,后来流传到民间,后来流传到民间,发展成为农民喜庆、婚嫁时的娱乐形式。 民俗文化—九莲灯九莲灯流传于渑池天池乡杨村和陶村,是渑池县唯一的花灯舞。每逢节日随社火队伍进行表演,表演人数为20人。花灯是自己制作的莲花灯、鱼灯、五星灯、一对马灯等。 ![]() 花灯用木料、竹篾、彩纸制作,灯内装有用牛油炼成的蜡,风吹不灭,可燃烧3个小时,表演者身穿戏剧服装,动作表演在原来简单的圆场步基础上,编入了云步、三和步、前进后退步,队形有莲花盘、龙摆尾、翻大弓、蛇脱皮、绞麻花、过灯等,用莲花灯组成的造型有灯山、灯坡、红五星字型等。 地方特产—仰韶酒仰韶酒是中州佳酿中的古香新秀,因厂址在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遗址南侧而得名。 ![]() 仰韶酿酒,历史久远。从仰韶村和附近的二里头文化遗址0土的大量酒具看,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酿酒了。以后,酿酒业又得到很大的发展。据《渑池县志》记载,'治县东里许,玉皇庙沟,有水极甘美,能助酒味,酿酒家多取之,故名醴泉。'仰韶酒继承和发展了古代'醴泉春'的传统工艺,以优质高梁为原料,加以精心勾兑,具有无色透明,入口芳香,窖香浓郁,甜绵爽净,回味悠长的特点,并略带苹果味,是馈赠亲友,佐餐饮宴的佳品。 后序渑池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秦时置县,延续至今,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类文明从这里走来,4500万年前,人类远祖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年前,仰韶文化在这里氤氲积淀;2000年前,秦赵会盟在这里讴歌英雄;70多年前,红色文化在这里闪耀光辉。 大美河南、大美三门峡、大美渑池欢迎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