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罗翔的《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

 一然杂谈 2022-02-13

《我的青铜时代》视频

没想到2022年开年写的第一篇书评会是罗翔老师的《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看着摆在书桌上的一摞等待我去写读后感的书籍(有的还是2020年遗留下来的.....),内心实在焦急,哎,我的拖延症!

不管了,先写这本书的感想吧。

惊喜不大。

《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这本书偏杂文,由多篇文章集结而成,很多内容都是根据热点事件进行的跟进讨论,有点新媒体文章风。个人最不喜欢的一点就是个别观点(语句)的重复。在这本书中多个章节都重复出现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往往导致绝对腐败”和特蕾莎修女以及其他人说过的话,略显磨叽和应付,不是一本书应有的态度。

之所以选择看罗翔的文章,还是受他的视频的影响,个人很是喜欢他在视频中分享的观点,但作为建议,看他的视频就好了,书籍只是他视频观点的文字化,信息增量不多。

对于罗祥老师的视频,其中最喜欢或是有所启发的便是“爱具体的人”这一观点。一语既出,便让我顿觉汗颜。我好像就是那个“忙着爱人类”的伪善的人,会捐款,会因为一些人的悲惨际遇而心生怜悯,然后会因为自己的善良而陷入自我感动、以至夸赞和自恋。遇见这句话后,我常常会提醒自己做得再具体一些,表达善意的方式再往前进一步,关心身边的人。当然,我目前做的还是不够,但我好像变得更具体了一些。

罗翔老师无论是他的视频还是书籍,最让我欣赏的其实不是他在专业上的分享,而是他自我反思的态度,他会不断地剖析自己,三省吾身,做到对自我的真诚,哪怕需要面对自己恶与伪善的一面。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反思自己,或许罗翔老师的这本书和他的视频能够给到你答案。

《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书摘:

1. 当生命中缺乏一个终极的敬仰对象,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置身于生命中最重要的地位,形成无法抑制的自恋。自恋让人总是自觉优越:或是出生的优越、阶层的优越,或是地域地优越、口音的优越,甚至是道德地优越、宗教的优越。

2. 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爱具体的人;不是爱“人类”,而是爱“人”。

3. 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4.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过:往往是那些善良地愿望,把人类带入了人间地狱。

5. 不知者不为罪,也即罪过原则——无罪过不为罪,是我国刑法最基本的刑法理论,但是它常常被人遗忘。

6. 不要轻易相信人性,因为人性就像柏拉图所说,好比一辆两匹马拉的战车,每匹马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奔跑。所以我们需要光明的指引,行在光中,在阳光的照耀下,让人性的黑暗无处可藏。

7. 我们很容易轻易对他人进行道德上地谴责,因为这能够满足我们想象中地到的优越,甚至可以掩盖我们事实上的道德败坏。

8. 人性的幽暗总有一种不断下坠地趋势。合理地制度本应抑制这种堕落的趋势,尽可能约束而非放纵人性的败坏。鲁迅曾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如果我们的法律不能约束人性中下坠的常态,严惩滥权之举,那么那些被滥用的权力永远无法学会尊重普通民众。

9. 司法真正忌惮的从来不是舆论,而是舆论背后那种捉摸不定的权力意志。如果说舆论会干扰判决,那也只是问题的表象,深层次的原因仍是权力对司法的干涉。如果司法能够摆脱权力的肆意干涉,舆论根本就不可能影响司法的独立裁决。新闻舆论的监督自由与司法的独立裁判本是法治社会存在的重要前提,两者本可形成良好互动,但恰恰因为司法的现状,造成了媒体、舆论干扰司法的表象。

10. 只要求百姓知法守法是刻薄寡恩的法家,而非以限权为己任的法治。法治的基本精神是对一切权力的限制,“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往往导致绝对腐败”。人性中那些天然的良善和道德,时刻面临着各种严酷的试探和特权的侵蚀,并且事实无数次的证明,我们的人性最终无法抵制这些致命的诱惑。

11. 人类一直是观念的产物。一种崇高的观念可以将人类高举,一种卑下的观念则会降低人的尊严。

12. 康德曾说:道德不是教导我们怎样才能幸福,是教导我们怎样才能配得上我们的幸福。

13. 詹姆斯·斯蒂芬在《自由·平等·博爱》一书中说“我在读卢梭的《忏悔录》时发现,几乎很少有文学作品能像他对人类表达的爱那样让人恶心。”

14. 对抽象的人类的爱是无须付出代价的,但对具体的人的爱则总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真正的爱一定要是付出代价的,牺牲越大,爱心也就越大。无须付出代价的爱不是为了欺骗自己,就是为了欺骗他人。

15. 我们越想按照既定的计划来规划时间,我们就越会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心生怨恨。

16. 特蕾莎修女说:“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缺失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