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习惯几点吃晚餐,5~6点还是8~9点?不同时间进餐对身体有什么影响?最佳进餐时间是几点?看了今天这篇文章就都弄明白啦~ 最新研究 晚餐吃太晚可能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近日,发表在《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表明晚餐吃太晚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褪黑素是一种主要在夜间释放的激素,有助于控制睡眠-觉醒周期,通常在睡前2小时左右升高。既往研究发现褪黑素受体-1b(MTNR1B)基因是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因此,褪黑素除睡眠和昼夜节律调节功能外,在糖代谢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该研究纳入了845例18~70岁,没有糖尿病病史的参与者,所有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71%为女性。他们的平均体质指数(BMI)为25.7 kg/m2,其中18%的人患有肥胖症。 调查发现,参与者们通常在21:38吃晚餐,凌晨0:32上床睡觉。 该研究要求所有参与者需要接受两次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分别为睡前1小时进食晚餐、睡前4小时进食晚餐,第二天进行OGTT试验(确保进禁食后8小时)。 结果发现睡前1小时进食晚餐的平均血清褪黑素值比睡前4小时进食晚餐高3.5倍;胰岛素水平下降,睡前1小时进食晚餐曲线下面积(AUC)相较于睡前4小时进食晚餐降低6.7%;血糖水平升高,睡前1小时进食晚餐葡萄糖AUC相较于睡前4小时进食晚餐升高8.3%。 研究证实了过晚进食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损害葡萄糖耐量。 晚餐吃得太晚, 至少与6种疾病有关! 1. 增加肥胖症风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吴晞表示,晚餐食用过饱,加之夜间运动量少,导致人体消化吸收不完全,代谢产生能量过度,也会增加患肥胖症和糖尿病的风险。 2. 更容易患脂肪肝 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贾凯表示,晚上身体的代谢率下降、消耗能量的途径少,脂肪容易在体内堆积,从而形成脂肪肝。 3. 增加患结石风险 上海中医药大学营养学教研室副教授孙丽红表示,餐后4~5小时是人体的排钙高峰时段,如果晚餐吃得太晚,排钙高峰到来时已入睡,尿中大量的钙会沉积,久而久之可能形成泌尿结石。 4. 不利于肠胃健康 孙丽红教授还提到,晚餐如果吃得太晚,收拾完就更晚了,很多人懒得再出去运动,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迫使肠胃不得不“加班”工作,增加了消化系统的负担,时间久了,人的肠胃功能就会减弱,导致肠胃疾病。 5. 糖脂代谢异常 晚餐后10小时,血里的脂肪酸水平才能归于空腹状态。较晚吃晚餐,会使第二天早晨进餐前血糖和血脂,还没有来得及恢复到空腹状态,就跟第二天早餐引起的血糖升高叠加到一起,容易引起糖脂代谢异常。 6. 容易被心血管疾病盯上 2019年刊发在美国《循环》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晚上8点以后吃得较多的女士,舒张压显著升高。 研究者提醒,晚餐需要早点儿吃,而且晚餐在全天摄入食物热量中所占的比例应减少,这样才能降低心脏病发生风险。 那么晚饭到底什么时候吃才合适呢? 从内分泌和消化角度考虑,晚餐最佳进食时间是17:00~19:00,最好别超过十九点。而且晚餐还是平衡早午餐的好机会,因此在食物种类上,最好选择与早午餐不同的蔬菜、肉类等。 如果时间不允许,也不要太接近睡眠时间吃晚饭,同时要注意吃得越晚,就要吃得越少。 蔬菜:肉:饭 = 2:1:1 这里的蔬菜不包括土豆、山药等淀粉类蔬菜,肉类可以用豆制品(比如豆腐、豆干等)和海产品替换,饭代表所有淀粉类食物,比如杂粮米饭、红薯等。 如果早餐和午餐没有摄入足量蔬菜,晚餐的蔬菜、肉、饭比例可以增加到3:1:1。 多吃蔬菜还可以有效控制热量,增强饱腹感,防止摄入过多热量。 吃到七八分饱即可 七分饱: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晚饭后,下楼走路30分钟 吃完晚饭后下楼走路30分钟,不仅可以消耗一小部分热量,还可以增加肌肉细胞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从而控制血糖。 胃不好,睡前3小时内不进食 食物进入胃肠道后,在1~2小时内达到吸收高峰,4小时左右才能完全排空。 睡前3个小时,最好停止进食,防止胃食管反流(俗称烧心)。 如果有烧心的症状,不仅需要避免高油脂、高糖、辛辣食物,远离咖啡因和酒精,而且吃完晚饭还要等至少3个小时再躺下。 来源:整理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糖尿病、健康时报、CCTV生活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