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胆湿热致胁肋痛

 疼痛指南 2022-02-13

肝胆湿热,病证名。指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的病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过食肥甘辛辣,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所致,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阻遏肝胆而成。


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证见胁肋灼痛胀痛,或胁下有痞块按之疼痛,目黄,小便黄,身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苦,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或闭或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肝胆湿热以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异常为特征。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等。比如:

1胁痛

由于肝胆脾均位于肋下,所以肝胆湿热,常引起肋下疼痛。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双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的总称)

2耳鸣耳聋,头晕

胆经有条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最后再走到外眼角的太阳穴。当肝胆湿热时就会沿着经络侵犯到双耳,从而引起耳鸣。而这个行走路线也是头部区域,所以肝胆里面有大量的湿热集聚时,湿热之邪也会上蒸到头部,影响头部正常供应,从而引起头晕。

3、口苦

口苦有一个名字是“胆痹”,其原因主要就是肝热和胆热,而以胆热为主要病机。胆汁是苦的,热又往上走,走到口腔,就会表现为口苦症状。

一、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酒炒)9克,黄芩(炒)9克,栀子(酒炒)6克,泽泻6克,木通6克,车前子3克,当归(酒洗)1.5克,柴胡6克,甘草1.5克,生地黄(酒炒)6克。

水煎服。本方中成药名龙胆泻肝丸,每服6~9克,一日两次,温开水送服。

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以龙胆草泻肝胆湿热;栀子、黄芩清热泻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可酌加川楝子、青皮、郁金、半夏等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若发热、黄疸者,可加茵陈、黄柏以清热利湿除黄。若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鸟梅丸安蛔,继则除蛔。若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胁剧痛,连及肩背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及硝石矾石散等以利胆排石。若热盛伤津,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者,可加大黄、芒硝以泄热通便。

正气充足,邪不可扰。由此泻中有补,郁滞均散。胁痛,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以及肝经湿热下注之阳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带下这些邪气的产物,只能快速离开。

现代龙胆泻肝汤适应面很宽,是一张充分体现异病同治的一张常用方。如用于高血压病、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及外耳道疖肿属于肝胆实火者。亦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胆囊炎、尿路感染、急性前列腺炎、外生殖器炎症、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于肝胆湿热者。

比如外生殖器炎证,当外阴发生炎症时,无论什么原因引起,患者都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外阴红肿、灼热疼痛等湿热表现出来的症候。《疡科心得集》谓“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这正说明生殖器居人身下属,肝经络布其上,湿热内蕴常易循经下注致病。可用龙胆泻肝汤治疗。

带状疱疹,生长的部位不同,表现不同,治疗方也不同。《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缠腰火丹记载: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的颜色红赤,形如云彩,上起如粟米般的红斑,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

外耳道疖肿,多发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分为风热邪毒型,与肝胆湿热型。

肝胆湿热型表现为耳道局限红肿,高突如半球状,顶部可见黄色脓点,周围肌肤红赤,破后有少许脓血流出。若是耳疮则漫肿红赤严重,兼见黄色渗液。

另外,本方亦可视情况加入适量黄芪调和寒热,并提升正气。

针灸治疗:

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病性取穴:曲泉阳陵泉

病位取穴:

(1)局部取穴:日月阿是穴

(2)循经取穴:阴陵泉

【方义】病性取穴为肝胆湿热证基本处方;日月为胆之募穴,清肝利胆;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健脾清热利湿.

【刺灸方法】针刺泻法.

其他胁痛辨证治疗

(一)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处方】病性取穴:期门太冲

病位取穴

(1)局部取穴:日月

(2)循经取穴:阳陵泉

【方义】病性取穴为肝郁气滞证基本处方;日月为胆之募穴,通调局部气机,疏利肝胆;阳陵泉为胆经合穴,疏泄肝胆经气.

【刺灸方法】针刺泻法.

(二)瘀血阻络

【临床表现】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癥块,舌质黯紫,脉沉涩.

【治法】祛瘀通络.

【处方】病性取穴:膈俞血海

病位取穴:

(1)局部取穴:阿是穴

(2)循经取穴:支沟

【方义】病性取穴为血瘀证基本处方;阿是穴为病变之所在,疾病反应点,疏通局部经气;支沟为手少阳焦经之经穴,为治疗胁痛的经验要穴.

【刺灸方法】针刺泻法,阿是穴四花刺法或刺络拔罐.

(三)肝阴不足

【临床表现】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苦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治法】养阴柔肝.

【处方】病性取穴:肝俞行间

病位取穴:

(1)局部取穴:期门阿是穴

(2)循经取穴:足三里三阴交

【方义】病性取穴为肝阴虚证基本处方;期门为肝之募穴,疏理肝气;阿是穴局部通络止痛;足三里、三阴交扶助脾胃,滋阴养血,以资生化之源.

【剌灸方法】针刺补法,行间、期门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二)外治法

1.外敷药物

(1)用毛茛、大蒜、白芥子、田基黄,任选1种,选敷合谷、列缺,发泡后,刺破流出黄水(但操作时避免感染,最好在医务工作者的监督下使用此法),用于湿热黄疸。

(2)地肤子、土茯苓,煎水熏洗外阴,用于阴部湿痒,带下黄臭。

2.灌肠疗法

(1)生大黄、马齿苋、黄柏,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1~2次。

(2)生大黄、败酱草,水煎,取汁150毫升,高位灌肠,保留20~30分钟,每日1次,5~7天为1疗程。

您的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