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3125136050@qq.com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位于秦岭之阴,渭水南岸,是陕西东府第一大镇。赤水镇历史悠久,曾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神话和传说,也留下了“桥上桥”、“遇仙桥”等文化景观。利用闲暇,余记其碎事如下: 赤水古集 宋朝峰摄 古镇赤水的地下水位高,田里的庄稼一年两季,一般不需要灌溉。一块庄稼地,多为三四丈宽,二、三十丈长,四周是水渠、池塘或稻田,地面与水面大约相距二尺左右。一年过后,地边或滑落或塌陷或杂草丛生,成了这块地的暗点。因此,每年清明前后,稻田插秧之前,是农民修整地沿的时日。尽管渠水还有点凉,农人还是一早就下水,用铁锹把地沿的杂草铲除,然后,用水中的泥巴把地沿砌抹的楞楞整整、光光平平。这就是“贴地沿”,或称“修地边子”。三四天后,在春日光亮的地缘上,就有两三个妇女在劳作。前一个手持一根尖头的木棒,有规则地在地沿上戳眼,后面的一个往地眼里丢几粒高粱,一个交叉着在另一地眼里丢几枚黄豆,眼深不需土盖,亦不怕鸟啄。几天后,那地沿的小孔里就冒出了一簇簇鹅黄的嫩苗,它们取代了杂草的地位,成为庄稼地里一道靓丽的风景,也为农业增加了小杂粮。 秋日,是收获的季节。农家的院落不仅堆放有粮食,还有收获的秋菜。赤水是蔬菜之乡,秋季又是蔬菜集中收获的季节,萝卜、白菜、大葱等冬菜的储备是此时的一项重要农事。赤水的农家,家家有菜窖,户户有储菜。当地冬天气候不是很冷,湿度较大,因之白菜和大葱的储存比较简单,少量的就放在室内,大量的则在田间堆储。而只有萝卜、切莲的储蓄量大,所以,每家都要储备,以供冬季人、畜食用。由于各户的菜窖主要储存萝卜,所以,当地也称其为“萝卜窖”。农人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个二尺深的土坑,把红白萝卜的菜头和尾根切去,分类放入坑内,然后,在萝卜上面铺上玉米秸或者棚上木板、水泥板,再在上面盖上土,留好通气孔或在土层中插三四段玉米秸通气,菜就储好了。或五十、百斤,或三五百斤;或自家食用,或囤积出售,从秋季到来年春天,用多少,取多少,储存的萝卜总是新鲜的。赤水的人家,整个冬天,一般不会去市场上买萝卜之类蔬菜的,而只会去卖。 当年赤水的地下水位高,所以,菜窖的湿度大,储存简单效果好。但是菜窖如果挖深了,地下水就会冒上来。1970年,“深挖洞”搞战备时,曾要求家家挖地道,各个单位挖地道,以防侵略者空袭。其时正是春天,各家的萝卜窖基本都是刚空,稍稍加固一下,能蹲进家里的人,也就算可以了。罗卜窖便是家庭防空洞。 单位的地道是要标准高些的。当时赤水镇上的竹器厂、阀门厂、供销社所属的各商店都在自己的后院挖了地道。说是挖地道,也不能深挖,挖深就是水。各单位一致采用了下挖一米左右的土,地面再加固七、八十公分的墙,然后用木棒、木板、树枝、竹条等在上面作棚,之后,再在棚上加上七、八十公分的夯土,地道就算搞成了。挖地道时由于面积有限,于是,都采用了迂回曲折的地道路线。地道一般有两三个口,其高度矮,宽度窄,两个人勉强能通过,也没有照明、排水等设施,进入地道就像打着灯笼走迷宫。除了搞几次防空演习使用外,地道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在挖地道中,也有例外。如赤水西街的渭南县赤水小学和渭南县赤水中学,他们是组织师生到离学校二三里路的南土原上挖深窑做防空洞,以便避开校园地下水位高,不能挖地道的尴尬。 古镇赤水有三处戏院,在街中间不足一公里长的地方均衡地分布着。靠东头的是山西会馆,它的大院里除了排场的公寓住宅,还有一座坐南面北的戏楼。戏楼的背面靠着街道,正面对着一座宏大的庭房,那也许是会馆的办公、交际中心。戏楼的基础高约2米,是用砖块和石条垒成的。戏楼是砖木结构,柱粗屋阔,做工讲究,现示了晋商的富有阔绰。戏楼下的露天剧场能容千余人,剧场东西两侧均有住房,会馆的大门紧靠戏台,朝南而开。解放前这里是晋商的聚会活动中心,解放后,这里成了镇粮食供应站,戏楼和那宽敞的房屋都是粮站的库房和售粮油的服务处。 中间的东十字路口向北约百米,是红庙剧场。红庙是个佛寺,又称“哄庙”。相传是陈抟老祖与赵匡胤下棋,哄骗赵匡胤,从而赢得华山的地方。 ![]() 红庙的山门朝南,对面百余米,就是戏台。戏台用砖石相砌,高两米有余。戏台中间留有约两米的通道,上用木檩和木板作棚。其木板与戏台两侧的砖铺地面连成一体,下面作为演职人员由剧场到后台的通道,上面不仅充当戏台,而且便于演员演绎跺脚等动作时,富有弹性并有声响。戏台上有戏楼,戏楼为砖木结构的古式建筑,雕梁画栋、兽顶筒瓦、翘角风铃、砖雕铁铆,其工艺之精良,场面之宏伟,在赤水镇的三个剧场中当数第一。戏楼有内外间,外间即表演舞台,约百余平方米;内间比外间略小一些,为演员化妆、休息室。内外间的两侧各留有砖砌拱形门通道,上面分别撰有砖雕隶书字“将出”、“相入”。戏台与红庙相对,台下为露天剧场。在红庙山门南约三十米开外,东西各植有三四人合抱的大垂柳,柳高约三十米,两树枝叶互搀,冠盖如伞,柳丝绵长,距地齐整一人高。垂柳南约七八米,是座青石大牌坊,其高二十余米,长约十多米,筑在一米多高的几尊方形大石墩上,在垂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从戏台到牌楼的场地,是观众的空间。一般情况下,可容纳两千多看客,人称“满员了”。剧场的东面是文化馆、百货商店的院墙,东北角设公共厕所。剧场西面有土夯椽墙,偏北留一大车可出进的通道。通道与街北路相对,可达街东十字路口。后镇政府居红庙办公的需要,移戏台西两户为通道,并建门房立大门,遂堵西部通道。 从东十字口向西,约四五百米至西十字口。在临十字口的西侧路北,是火神庙。其庙为砖木结构,房高墙厚,雄伟庄严,紧靠街面。“火神”系道教诸神之一,道教称火神为火祖、火祖大帝、火德真君,并定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为火神的生日。传说解放前的火神庙每遇火神的生日和春节,庙里的香火格外旺盛,爆竹、香火经夜不息。解放后,火神庙改造为粮食局的粮库。从火神庙越过街道,对面就是剧场戏台。戏台坐南面北,对着庙门,此乃专为火神看戏方便而建。镇上的人把红庙的剧场叫“红庙戏院子”,也把火神庙剧场称为“火神庙戏院子”。火神庙剧场的戏楼如同红庙剧场的戏楼,都是清代后期的建筑,建筑样式和材料也都相仿,只是戏楼和剧场的规模比红庙剧场小了些。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个剧场依然在使用。 赤水镇自古经济活跃,看戏娱乐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赤水的剧场,演过西安易俗社和地区、县剧团的秦腔、眉户,也演过外省的晋剧、蒲剧、豫剧;演过外地的仗头木偶、提线木偶,也演过本地的皮影、社火;演过歌舞、话剧,也演过电影、马戏;演过收费的专业团体的剧目,也演过免费的业余团体的节目。演出多在农闲时节。演出的时间少则一两晚,多则一两个月,常有这个剧团刚离开,另一个剧团就接踵而至的现象。只要有戏,就有人看;只要戏好,场场人满,赤水镇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是赤水剧场的观众。 赤水人看戏,剧场中间是自带凳子坐着看的,周围是没有凳子站着看的,外围是摆摊设点卖吃喝的。常卖的有甑糕、炒粉、烧鸡、醪糟、麻花、油茶、胡辣汤及水果等。远道的人为看场戏,往返需要四五个小时,也在所不惜,人们扶老携幼看场戏,又吃又喝,感到了这就是乡间的幸福。 赤水人是在戏剧文化的浸泡中生活的,票友自然也多。在赤水生产大队旗帜下,票友们组成了“赤水业余剧团”。剧团不仅吸纳了赤水生产大队、赤水街道各企事业单位的票友,而且吸引了周围村庄的票友参加。剧团以排演秦腔剧为主,也排演眉户剧等。剧团的团长是赤水七队的李进财,演员的脚色生、旦、净、丑齐全,乐队的文武场面具备,并置办有一定的服装道具。“文革”前,该剧团曾排演过《三世仇》、《血泪仇》、《赶花轿》等全本秦腔剧,还有《三娘教子》等秦腔折子戏,这些剧目不仅在赤水剧场多次演出,还受邀到附近的乡镇义演。“文革”中,该剧团的群众多是赤水大队群众组织“红色巨浪大军”的成员,因而,“红色巨浪大军”曾编排了秦腔剧《智取威虎山》。“红色巨浪大军”的“军长”、赤水二队的刘商洲出演座山雕,李进财扮演李永奇。该剧演出成功后,曾多次被邀请到县内其它乡镇演出,受到一致好评。一次,夜晚在赤水红庙剧场演出时,由于临时续搭的戏台木板未固定好,当演到杨志荣假扮着胡彪把《联络图》献给了座山雕,座山雕同“八大金刚”聚在一起高兴地看图时,板松台垮,座山雕等九人在“哈哈”大笑中被摔下了台。当时剧务人员及时灭了灯,演员们摔的也不重,后面的演出也没有受到影响,一些观众还以为是故意为之。这场演出,也就成了该剧组演出的“经典”。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过了“破五”,等于过了春节最庄重的日子。因为重要的祭祀和邻里相互拜年活动以及最重要亲戚的走访已基本完成,下来才是人们轻松过年的日子。玩社火、耍灯笼是人们过节欢乐的重头戏,在刚通上电和电力使用还不发达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耍灯笼更是不可或缺的。 赤水的集会,是农历的逢“三”、逢“七”日。新年后的集会,严格地说,是从正月初七开始的。因为初三日,人们的在“正事”还没有办完,节前的储备还很充足。正月初七的“赤水会”则是人们卯足了劲要上的。正月初七也是赤水灯笼上会的开始。 2019年的赤水老街 宋朝峰摄 正月初七的“赤水会”,多半道街都是卖灯笼的。五颜六色、红红火火的灯笼把整条街打扮的特有“年气”。 “红火蛋”灯:用细竹篾编织成拳头大的圆球,上下留有鸡蛋大的收口,腰部贴有三指宽的红纸,纸边压黄细纸条或绿、紫、金、银纸条,红纸中常贴有同压边纸色相同的“王”字。再用一根长约两尺的竹篾条,曲而插入,两头嵌入一块一寸宽两寸长的木板,托起竹球,使用时在木板中央立烛,灯红如一团火,故称“红火蛋”,是为婴幼儿灯。产地多为赤水南部坡塬地带种植竹子的地区。 洗脸盆灯:两个直径约五寸的竹黄圈,被一根二尺多长的竹黄曲而成鋬捆扎之,两圈相距约4寸。相对两边再各加6寸竹黄一根,于底圈同齐,缚于两圈之上。底圈横扎一竹板为烛座。是为灯笼骨架。红绵纸4寸见方,折相对两角粘之,称为筒,用筒粘贴灯骨的两圈之间。再用竹黄做5寸、7寸圈各一,另用竹黄将其扎缚,用白纸将两圈糊成圆环,套在已粘筒的两圈之上,此谓“脸盆沿”。然后是“打扮”,“脸盆沿”上贴绿纸的马齿芽条,外露的骨杆用火烤弯和灯鋬一起用纸做的绿叶彩花装饰。讲究的灯匠,花是自己用白绵纸染的,叶是经过火剪压的,叶脉鲜明,花叶生动,灯笼自然也就格外地清秀。因该灯笼的造型象农户家用的洗脸盆,故称“洗脸盆灯”。最后,灯匠还要给灯笼的下部剪贴上七八寸长的绿色或蓝色的纸灯须,一个漂亮的洗脸盆灯才算做成。是为幼童灯,多产于赤水镇南面的水城堡村。 莲花灯:用竹黄做灯骨架,骨架如同“洗脸盆灯”,只是比洗脸盆灯的骨架要大些。莲花灯的主体部分即上圈与底圈之间也有用红纸筒粘贴的,但大多是用屈筒将纸屈成瓦楞状的弧线纸,再将这种纸成拱形地粘贴在两圈之间,所用的纸一般有红、粉红、黄、绿色等,粘贴时有单色和复色两类。莲花灯没有“脸盆沿”,但它的装饰要复杂些。上圈上要装饰成用屈纸做成的复瓣莲花,做花瓣的纸一般是由灯匠自己染的。手掌大的一方纸,要呈现出“白—粉—红”的过渡色,而后经屈筒屈成瓦楞状纸,再将红的一边捻合,展开白色一边,纸屈成弧,恰如莲花之瓣,用此花瓣精心装饰灯笼,使之宛若一朵盛开的莲花,故称莲花灯。灯的下部亦有与之匹配的由绿或蓝色纸做的灯须。是为儿童灯。多产于赤水镇南面的乔家村、江村及南塬一带。 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灯笼外,灯会上还有大纱灯,其大小各异,造型似北京天安门上悬挂的红宫灯;有木骨架的八角宫灯;有以动物为造型的猴、狗、兔、马、羊、猪、鱼、蝴蝶、仙鹤等趣味灯;有以风车、飞机为造型的转灯;还有一些厂家生产的折叠灯,其中间部分为灯,多为可折叠的彩色瓦楞纸制作,两边是印制的彩色硬纸画。它造型生动,又便于携带,也受到许多顾客的喜爱。 会上有卖灯笼的,就有卖蜡烛的。商店的蜡烛多是石蜡做成的,老百姓称为“洋蜡”。洋蜡也有用于灯笼的蜡,但除了折叠灯,一般的灯笼则用市场上小商贩出售的蜡。那是在六七寸细竹棒上铸有约两寸长的红灯烛。这种小灯蜡烛,一种是“蘸蜡”,即在竹棒一端缠上约两寸的棉花烛芯,放在溶化的羊油里不时地蘸取,直至快成型时,再在红色羊油里着色,此烛虽然形状不规矩,但火力大,装在灯里亮度高;另一种是“铸蜡”,是用商店卖的红石蜡溶化后,把缠有棉花烛芯的竹棒套上模具,将蜡汁灌入模具成型。此烛形状整齐,烛体微透亮,火力平稳耐燃。 灯会上,除了卖灯笼和蜡烛外,撑摊子的还有儿童玩具和食品、小吃、服装等。 按照当地的风俗,过年时,小孩的舅家和小孩的干大(干爸)要给小孩送灯笼。灯笼依据孩子的年龄选送,从婴儿出生送到孩子十二岁。十二岁时叫“完灯”,这才意味着送灯仪式的结束。一般送灯笼的时间,多集中在正月初七以后。送灯笼时,孩子小的,一个孩子送两个小灯;孩子大点的,就送一个大点的灯。送灯时,一个灯笼要配上三至五根蜡烛,还要带上两个“垂灯馍”。“垂灯馍”是当地流行的花馍,即把馒头做成鱼或老虎的模样,寓意着吉祥,也有灯笼份量太轻,垂上馍就“稳重”了的意思。如果送灯的没有“垂灯馍”,在街上买几根“麻花”也是可以带替的。灯笼、蜡烛、“垂灯馍”,再买一柄木制的小关公长刀(或其它玩具),一串儿挑着,这才是体面的“送灯”。当然,主人家是备好了酒肉招待的。一个小孩有舅家,如果再有几位干大,每年就会获得好几盏灯笼,也要接待好几批客人。家中要是有几个小孩,那接待客人的日期是要提前安排的。因为民间送灯的时间长,所以,从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三的集会,整整一周时间,赤水镇天天都是灯笼会。 正月十二、十三日,民间俗称镗灯笼底的日子。家家把孩子的灯笼集中在一起,一根铁丝烧的通红,把灯笼的底座镗个小孔,以便插上蜡烛。这也是孩子们所关心的。 正月十三、十四、十五日晚,是孩子们的灯节,也是成年人的欢乐节。特别是元宵节(正月十五日)的夜晚,古镇的上空飘着天灯(又称孔明灯),家家门前挂着灯笼,有大的红纱灯,有八角形的宫灯,有造型各异的动物灯,还有工艺复杂的跑马灯。各家的二门、房间门、后门也都挂有灯笼,甚至在自家茅厕里也插上了明晃晃的蜡烛。街道里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满街的游动灯笼,犹如夏日满渠的飞萤,似乎几天来街上买卖的灯烛都要在这个夜晚耗尽。这是孩子们心中的“灯笼会”。直到人稀灯灭,他们才各自唱着童谣回家里去。 灯笼会,灯笼会, 灯笼灭了回家睡…… 正在镇上人们热火朝天地玩灯时,在赤水河的“桥上桥”南侧,河堤上约六十米长的一段,“打铁花”正在紧张地进行中。两三个小铁炉一字形摆开,风箱拉得“啪哒”直响,炉火在夜色中分外耀眼。不一会儿,那铁炉就溶化了投进去的废旧铁铧。随着指挥者一声号令,一位师傅手持长勺,舀起满勺铁水抛向空中,一位壮汉,头戴大沿草帽,手捧三四尺长的薄木板,对准铁水朝空中猛的打去。霎时,满天繁星,大地如昼,河堤上人们的欢呼声掩盖了赤水河水的流淌声。两三个炉子或并列或依次表演,引起了全镇人的瞩目,撩起了赤水镇周围十里八乡的关注。 那红红火火的灯笼会,那灿若繁星的铁花,是赤水人对生活的热爱,是赤水人对新春的追求。(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