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了,真没想到, 它还能再长出来, 而且这次感觉更严重了……” 家住甘肃省的王大叔这样说。 原来,九年前,王大叔查出颅咽管瘤。他听说刘卫平教授是治疗颅内肿瘤的专家,便慕名前来接受治疗。受限于当时神经内镜技术尚未发展成熟,刘院长便为其做了开颅咽管瘤切除手术。 一月前,王大叔感觉四肢麻木且无力,家属赶紧将他带到医院复查头颅MRI,果然,结果提示是颅咽管瘤复发,且此次肿瘤体积比上次还要大一些,王大叔再次找到刘卫平教授,来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科医院神外一病区就医。 颅咽管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先天性肿瘤,虽属良性肿瘤,但患者术后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且复发后二次手术死亡率更高。而既往常用的开颅手术方式需要从神经、血管间隙操作,容易损伤神经、血管,且存在视野死角,有着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等弊端。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几年开展的内镜下经鼻蝶颅咽管瘤切除术可以克服上述局限,能更好保护好视交叉、垂体等重要结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内镜下经鼻蝶颅咽管瘤切除术有难、多、快、省的特点。”在看过王大叔的各项检查后,神外一病区主任丁志斌介绍到,难在于王大叔既往做过开颅术,此次手术势必黏连较重,颅内重要结构较多,需仔细分离,在保护好重要结构前提下全切肿瘤,这对主刀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多在于术后患者发生尿崩症 、电解质紊乱、脑脊液漏、感染、垂体功能底下等多种并发症的可能性大;快在于手术没有伤口,采取经鼻进入颅内,减轻患者痛苦,术后能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省在于经鼻蝶手术不需要开颅,而是通过鼻腔、蝶窦等天然孔隙为手术通道,进行咽管瘤切除的手术,避免了对上方神经、血管的骚扰,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 内镜下经鼻蝶颅咽管瘤切除术在检查垂体激素及甲状腺功能、排除手术禁忌症后,专家们为王大叔实施手术。 术中发现肿瘤位于垂体后上方,呈囊性改变,脑科医院名誉院长刘卫平教授通过视交叉及垂体柄之间的间隙暴露肿瘤,充分保护好视交叉、垂体柄、大脑前动脉等周围重要结构,吸出囊液,完整剥离囊壁,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 王大叔恢复良好, 未出现尿崩症, 电解质维持稳定, 肢体无力较前明显改善。 知识链接什么是颅咽管瘤?颅咽管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占约60%左右。起源于拉特克囊(Rathke, s pouch)的上皮细胞,可发生于口咽到第三脑室底之间的任何部位,好发于鞍区的鞍膈以上、第三脑室以下的范围内,呈双峰型,5-14岁儿童及40-60岁的成人发病率最高。颅咽管瘤大多数是囊性的,只有10%为完全实质性,以单囊多见,内含黄褐色内燃机油样囊液,放置不凝固。 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压迫垂体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疲劳、电解质异常,促甲状腺激素缺乏引起食欲下降、体重增加,男性激素缺乏表现睾酮水平低,导致性欲下降和阳萎,女性激素缺乏导致不育;下丘脑功能障碍出现尿崩症(多饮多尿)、疲劳、行为变化、甚至影响体温、心律、血压变化。 颅咽管瘤该如何治疗?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到目前为止仍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它虽不会发生恶变,但治愈困难的特点使得它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首次手术治疗的死亡率可高达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再次手术的死亡率会更高。在不引起严重术后并发症和神经功能障碍前提下,尽可能首次手术完全切除,经颅手术需要从神经、血管间隙操作,容易损伤神经、血管,而且存在视野死角,近年来发展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可以克服上述局限,能更好保护好视交叉、垂体等重要结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多,主要包括尿崩症、水电解质紊乱、中枢性高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内分泌紊乱、癫痫、应激性溃疡、视力视野障碍等;另外囊液溢出,刺激室管膜或脑膜,还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因此要严格执行术后监测,并及时处理。 颅咽管瘤的预后?颅咽管瘤死亡率为5%-10%,多因下丘脑损伤所致,5年生存率约55%-85%,大多数在1年内复发,肿瘤复发率为20%,3年后复发少见(延迟复发通常见于那些被认为肿瘤已“完全”切除患者),再次手术的致残率/死亡率均升高,随着显微外科尤其是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颅咽管瘤的手术效果已经取得明显提高,治愈率大为改观,预后也有较大改善,有统计数据证实,肿瘤全切和次全切后患者10年生存率可达85%以上,手术方式、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生长部位,以及术后有无联合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并发症等均可影响颅咽管瘤预后。 脑科医院神外一病区专家介绍刘卫平 脑科医院名誉院长 教授 主任医师 博(硕)士生导师 医学博士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神经内镜学组副主委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内镜与微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专业培训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专业委员会神经外科器械学组副主委 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脑积水学组副主委 2000-2001年在日本国立香川医科大学留学。分别于1998年、1999年、2001年在日本大阪大学、藤田保健医科大学、福井医科大学学习颅底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窥镜手术。2010年远赴美国UPMC(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学习内窥镜颅底外科手术技术,2013年在德国埃朗根大学垂体瘤中心进行交流学习,2014年专程赴德国图宾根大学学习脊柱内镜手术技术,2016年赴美国范德堡大学及医院学习功能神经外科技术。研究方向为颅底神经外科、神经内窥镜手术及中枢神经再生与修复研究。多年来,在神经外科临床疾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年门诊诊治病人近6000余例,收治病人1000余例。获国家、军队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9项。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及军队多项课题资助。主译专著1部,参编专著12部,在国内外医学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荣立三等功两次,多次荣获学校及西的嘉奖。在“5.12”抗震救灾中被评为“先进个人”,并荣立总后勤部“三等功”。2017年获陕西省卫计委“三秦最美医生”称号。 丁志斌 脑科医院神外一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保健协会神经外科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西安医学会医疗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西安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内镜学组委员 陕西省神经外科整合专委会委员 2000年10月创建我院神经外科。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医学医疗教学工作,共实施各类颅腔外科手术千余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在国家及省级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擅长颅内肿瘤、高血压脑出血、脑积水、颅腔损伤及其复合伤的诊断、手术及治疗。2007年3月-2009年3月承担院内课题一项《改良大骨班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并于2013年在西安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华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学术年会上以此课题进行了大会发言,其成果获得了全国同行的认可,使我院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水平位于国内领先水平。 金林 脑科医院神外二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华医学会陕西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陕西神经外科专业常务委员 中华康复学会陕西分会颅脑损伤康复专业常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委员会常委 陕西省保健协会脑疾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常委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5年,擅长颅脑显微微创手术。在脑出血、脑动脉瘤、颅内肿瘤等颅脑疾病的显微手术治疗上有较深的造诣,组建学科,成立神经外科病区和神经重症病房。 每年完成350多例手术,在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SCI论文4篇。完成陕西省教育厅课题二项,主编《神经疾病诊疗学》专著一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受聘《实用医学杂志》审稿专家。参与制定中国临床指南一项。 张蓓 脑科医院神内病区主任 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神经生物学博士 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常委 陕西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陕西省保健协会介入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委 西安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常委 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4项,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为研究方向,近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5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许刚柱 脑科医院神外一病区副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会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员 陕西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脑疾病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西安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长期从事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工作,擅长颅脑肿瘤及脊髓肿瘤、颅脑损伤、脑出血及脑积水等的诊断及治疗,尤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具有优势,包括脑梗死、烟雾病和颈动脉狭窄等的手术治疗。研究方向为颅脑损伤、神经系统肿瘤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主持及参与省厅级科研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获得省厅级奖励及国家专利多项。 吴涛 脑科医院神外一病区 ![]() 副主任医师 硕士 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会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员 西安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擅长颅脑肿瘤及脊髓肿瘤、颅脑损伤、脑出血及脑积水等的诊断及治疗,主持及参与省厅级科研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来源:西安医学院一附院 |
|
来自: 新用户88556831 > 《待分类》